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正>随着昆曲和古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国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已不再陌生。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  相似文献   

2.
对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着重于"保护"的核心价值取向"。保护"既有其所处的生存语境的缘由,也有其自身内在规定性的缘故,更有其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原因。从"保护"出发,才能传承昆曲精神和精髓,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昆曲艺术。  相似文献   

3.
作为首批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在21世纪初又一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受到国内外各界广泛观注。如何保护和推广昆曲这份瑰丽的遗产并使之回归到大众的生活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课题之一。以昆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使命为出发点,探讨如何以提升人们的欣赏水平、审美趣味、生活品质为目标,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来推广昆曲。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与传递者。因此对传承人现状的系统调查和评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被国家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梁龙舞",是集民俗、歌舞、彩扎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系统,其中的彩扎工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田野调查,探寻其保护、发展的机理,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打造"人文重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共有2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11项。作好吉林省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提升与发展吉林省旅游经济的关键所在。该文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吉林省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吉林省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概念,每年一度的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六月六"会就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本文通过对老爷山"花儿"会和朝山会的包容、包含和文化空间的叠加这一现象的认识和探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树立大文化空间观念,进而设想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最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昆曲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瑰宝,被称为"百戏之祖"。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传承保护的力度,在此大背景下,本文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与范围,对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模式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当前的情势,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旨在完善保护昆曲,为今后开展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在民间被称作"山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重视以及全国抢救民间文化工程的开展,吴歌的搜集整理及研究工作日趋升温。作为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间文学,吴歌研究无论是在资料的挖掘、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中宣部把每年9月定为“传承月”,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本刊“艺苑撷英”栏目已经介绍过的“剪纸”“风筝”“皮影”等中国传统艺术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期所介绍的昆曲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今天,乘着第一个“传承月”的东风,让我们走近中国昆曲艺术。(编者)  相似文献   

10.
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昆曲、端午节、京剧、中医针灸和皮影戏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保护现状,除需增加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之外,还应增强全社会的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识,尤其应将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其走进校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11.
闽剧是福建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是在“儒林”、“平讲”、“江湖”等三个同属弋阳腔(高腔)系统声腔剧种融合衍化的基础上,又吸收徽调、京剧、昆曲、皮簧等变革发展的产物;闽剧作家发掘、整理和创作了一千五百多个剧目,产生了一批蜚声全国的传统题材的经典之作。政和四平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目前存在的最原始的剧种之一,被视为我国古老戏剧的“活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当前务必做好四平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卢立杰  徐凤 《鸡西大学学报》2014,(2):148-149,156
昆曲与能乐都是古老的戏剧形式,都有大约600年历史,而今又并列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通过对舞蹈、眼部化妆、舞台布景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国昆曲之灵动与日本能乐之静默的不同艺术魅力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戏曲曲牌结构经历代发展在昆曲的昆腔中得以成熟完善,无论单曲牌结构还是整体性曲牌结构,其艺术成就及结构特点都被戏曲曲牌体的其它剧种以及后来形成的板腔体剧种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公平性和经济运行的效率,但从实践上看,各国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会计信息可靠性上。公司治理应用到会计方面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治理,提高其可靠性。通过阐述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公司内部治理问题的研究背景,总结国内外的研究角度及其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明代青阳腔是在昆腔传奇体制日臻完善和成熟基础上的民间突围,体现了民间艺人深厚的文化立场。早期青阳腔多是艺人对宋元南戏的移植和改造,后来逐渐参与了对文人传奇的演唱,并与昆腔“平分天下”。青阳腔对昆腔的冲击在于对曲牌乐句的断分.造成曲牌连套体部分的错层和错位。而大量的“滚调”又迫使青阳腔对弦索的抵制,鼓、板、笛、锣一直伴随着青阳腔的伴奏。  相似文献   

16.
家班是昆曲有别于元杂剧和京剧的重要特征,明清两代士大夫普遍蓄养家伶的风气,推动了昆曲的普及和流行,同时也促进了昆曲文学剧本创作的繁荣,完善了昆曲舞台演出的体制和表演规范。从审美特征到舞台演出体制,昆曲的很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家班阶段的烙印。这种影响和痕迹主要表现在:尚雅的美学趣味及含蓄优美的演出风格;生旦戏、折子戏为主的舞台传统;歌舞并重的表演形式;有别于明星制的以剧本为中心的角色制。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近年来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各级政府也开始了全方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开发工作。随着这种认识的提高和保护工作的升级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得到许多学者的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入手.结合我国当前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成为民俗学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民间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传说是国家政府和民俗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进行解析,将有利于拓宽其传承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黑暗传》因其影响广泛而被湖北列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第一位,但却因名称理解和体裁认定等方面的争议,而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次排斥在外。花了很大气力进行申报、渴望享受国家相关政策以扭转濒危局面的主要传承地为此尴尬不已,新一轮的申报活动和当前的保护行动也都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局。《黑暗传》的重要价值无可否认,但要超越歧见进而达到保护遗产的目的,还需要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