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绥阳方言"得"[tε21]字的意义和用法十分丰富。可以是构词语素、构形成分;可放在动词前也可放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可以、能够、得到、许可"等;疑问式和否定式也和普通话有差别。  相似文献   

2.
"V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复杂的多种用法,这是由"起来"自身语义、所处构式和作用层面等三个方面的不同造成的。趋向义"起来"可以用在事件构式、处置构式和遭受构式,直接作用在动词上随动词一起进入构式;体貌义"起来"只能用在事件构式,作用在句子上,是句子成型后另加的时态算子;方式义"起来"用在描写构式,不是后来加入构式的具体成分,而是构式自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生义"起来"使用在判断构式,也是构式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从历时角度探讨"VP+在+L"构式的承继理据性,可以确定构式的基本事件类型为"存在事件",基本义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地"。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可以以子类、前提、方式和结果等关系进行互相作用,从而整合出具体的句式义。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在保证共享一个以上参与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关系相互整合,这正是动词与构式的互动体现,也是"VP+在+L"产生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动词的意义和构式的意义相互影响,构式意义决定整体意义。"out"作为与动词搭配频率最高的小品词,也影响构式的意义。"动词+out"也是动词与构式相互作用中,构式意义决定整体意义,该构式倾向于表示完成、结束的意义,动词在这一构式中标示了动作的方式、手段、目的。Out的原型意义为物体由容器内向容器外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和相关的隐喻义,out在构式中表明了运动的方向、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5.
“主事居后‘得’字句”的构式义及其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事居后'得'字句"构式,具有致使含义,致使处于"得"后面的"主事"产生心理或情状改变.进入该构式的动词经过构式义与动词义的互动,在构式的压制下,可产生致使义;而意义上对"主事"无法控制的动词则不能进入该构式.  相似文献   

6.
"×个什么劲儿"的构式义可以理解为"没什么可×的"之意。"×"主要以动词为主。"×"为动词时主要为心理活动动词和行为动词。"×"作为形容词出现时,必须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形容词。"×个什么劲儿"的构式义是说话人向听话人强加的一种主观性较强的建议、要求、态度等并对言行和表现进行否定。  相似文献   

7.
从来源、句法功能、语义、语用特点等方面,分析"秒V"构式,探究动词进入"秒V"构式的规律,并对"秒V"的同义构式及构式成分进行了分析。"秒V"在句法上,既可以与其他词构成新词或短语,也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秒V"的语义也不相同。"秒V"构式在语用上具有经济、能产、夸张、可类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构式是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是"有理据的约定俗成"。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没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相反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构式多义观"却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合成观"的角度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即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理论义,它在各语境中的兑现也是语境中的意义,且该意义与动词拥有的框架意义有关,同时也受与其共现的其它(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使动构式还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的语义"合成观"对其它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对汉语"十足X"的核心义及其评价语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十足X"构式中,"X"的词性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动词。"X"作为形容词是进入这一构式的常规现象。当名词和动词进入这一构式时,进行了形容词化特征,具有了形容词的含义,因此可以相融于这一构式。"十足X"的核心义和情感色彩都是对评价过程中的事物性质的高度表达。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者认为英语产生于偏重理性思维的西方,表现为形和语言,其特点是具有严格的句法规则,所以双宾构式一旦确定,它的含义就趋于单一且固定,即只有"给予"义,构式本身可以允许不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进入构式,以其坚固稳定的构式意义使动词携带"给予"含义。文章在此基础上探讨动词的"给予义",指出动词内部语义表达的"传递性"强弱跟施事者的意愿存在认知上的关联性;同时,本研究运用意象图式分析双宾构式中介词"to""for"在表达"传递"时的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Langacker的心理扫描理论,从英国国家语料库选取"have sth.done"与"have done sth."构式语料各300例,对比动词使用特点,找出语义产生动因,旨在对比人们使用两构式时心理认知和思维过程的差异."have done sth."构式多使用活动动词和完成动词,动词语义在时间轴线上动态持续延伸;"have sth.done"构式多使用结果动词,动词语义体现非时间性瞬时特点;语言使用者常采用顺序扫描识解"have done sth."构式,以表征其语义的非累加连贯性,用整体扫描识解"have sth.done"构式,以表征其语义的累加瞬时性.  相似文献   

12.
在构式语法中,构式被认为是语义和形式的结合体。和动词一样,构式也有其独立的语义,汉语中丰富的动词语料可以用来探究并验证这一观点,如动词“灌”。从CCL语料库检索到14557条与动词“灌”相关的语料,分析整合出动词“灌”的构式及其事件框架,基于此,结合构式语法尝试探究动词“灌”与其构式的关系。经分析,初步得出四种关系,即界定关系、因果关系、拓展关系以及方式说明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趋向补语,尤其是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一方面是趋向补语本身的意义抽象,不易掌握;另一方面是什么样的动词可以用于这些趋向补语,学生无从知道。利用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认知隐喻论探讨"动词+下来"构式的意义及其联系,以及该构式对所能进入的动词的限制,能给我们的教学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4.
按照构式语法,词汇义和构式义在整合时,会出现语义相互压制。转喻是压制的认知心理机制。在英语双及物动词中,其构式义对词汇义的转喻压制主要体现在四类动词上;词汇义对构式义的转喻压制以未来领有类动词为典型;即使在构式义占据优势时,动词义也并非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致使结果构式压制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使原来没有"致使"义的动词,在构式的压制下有了"致使"义;原来没有"施事"义的名词,在主语的位置上有了"施事"义;原来没有"受事"义的名词,因处于宾语位置而有了"受事"义;原来不能带宾语的一价动词或形容词,在构式压制下,变为二价或三价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16.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19,(1):85-89
祈使构式是以突出动作行为为特征的强动作构式,它要求谓语必须是由述人、可控的强动作动词充任。但事实上,能进入祈使构式谓语位置上的动词并非都是述人、可控的强动作动词。动性较弱的静态动词、形容词、介词,甚至名词也能进入到谓语位置上;即使有些强动作动词能顺利进入到谓语位置上,但在祈使构式的压制下,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这些都是祈使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动词体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徐盛桓的“内涵外延传承”转喻理论能够很好地描述中动词词汇体变化的动因、机制及过程。中勃结构中,构式与动词之间在体特征上存在矛盾,转喻机制的运作是调节构式与动词矛盾的主要方式,其结果是中动词不仅能使用一般现在式形式也可以使用一般过去式和进行式形式。  相似文献   

19.
于秀珍 《海外英语》2013,(9X):268-271
对动词意义及其形式之间的不对称性进行研究。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构式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并通过与构式语法理论一个动词在不同的构式中只有一个动词意义观点进行对比,发现了动词形式与意义上的不对称性,并对不对称性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前面对动词与构式互动关系的研究以及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动词意义与动词所处的构式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第二,动词意义与动词所处的构式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0.
英汉语中的定位动词在不同的句法构式中都可分别表达动态和静态含义。对英语定位动词的研究认为,此类动词的动作义由状态义转化而来;而传统汉语研究则认为这类动词的状态义是在静态存在句的构式作用下由动作义延伸而来的。然而对汉语定位动词出现的句法结构、表达的事件类型及其内晨语义特点的分析表明汉语定位动词的动作义也是由状态义转化而来的——从而为定位动词可以同时表达动态和静态场景的特殊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