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邢洁 《教学随笔》2007,(4):25-25
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她的散文中写过儿时的梦想——长大当个拾荒者。虽然这个志愿使她被老师骂,长大后的她依然十分热衷“拾荒”,而且乐此不疲。她曾凭借“拾荒”,将她在撒哈拉沙漠中的家布置的像皇宫一样别有风味。  相似文献   

2.
<正>本期上架:《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 年5 月三毛,英文名Echo。有人说,她是撒哈拉迷人的天使,是沙漠盛开的玫瑰,是特立独行、将浪迹天涯视为宿命的奇特女子。而我总觉得"流浪"才是她真正的名字,由她填词的《橄榄树》,在齐豫旷远的声音中淋漓尽致地  相似文献   

3.
刘敬 《今日教育》2011,(12):40-40
三毛是华语文学世界里的奇女子。她曾以《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等等充满异域风情的“另类”文字倾倒过芸芸众生。愚本书虫,亦曾痴痴迷醉于三毛的生花妙笔,且常自诩是她的忠实拥虿。未料,这么些年来,偏偏还是忽视了这本《我的宝贝》。  相似文献   

4.
的岸任青石板上的背影渐行渐远 枕巾里浸满撒哈拉之心的呼唤 踏上远去的火车.回头—— 加纳利的浪花卷上刻着脚印  相似文献   

5.
撒哈拉,广袤无垠,散发出炙热的光。光通过蓝天,折射到了北极川,冰川一点点融化,抬起头,向着撒哈拉的世界,前行……——题记开学第一天,我便遇见了她,不过,只是擦肩而过,浮光掠影。她走过时,有一缕茉莉花香,沁入心间。奇迹般的,我们分到了同一个班级。下午一起迟到的我与她,自然坐在了一起。我对她微笑,一个温暖的表情,换来的却是冰霜般的面孔。真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喜欢用茉莉花香洗发露的女孩,为什么与茉莉花的品格如此不符。越是奇怪,越是想要了解,越是想要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6.
任何写作都是一定语境下的写作。问题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语境是否化作了作者内在的血肉,是否成为作者自己的呼吸。“撒哈拉”,因为台湾女作家三毛成为一种流浪的象征和爱情的见证,她既意味着苦难,更意味着坚守如一。我不能肯定,年轻的凌一定是在这种语境的暗示下写出这首《撒哈拉的故事》的,但她长期的“流  相似文献   

7.
数学啊数学     
喜欢上三毛,并不是因为她的撒哈拉或者是她跟荷西的惊世爱情,而是因为某一篇文章里她说她的数学不好,总考零分,某一次愤而背上答案,结果考了满分,老师疑惑,把题目顺序换了换,可想  相似文献   

8.
在那片贫瘠、荒凉的撒哈拉沙漠中,埋葬着两个完全自由的灵魂,这沙漠中每一粒沙子是他们的情感,每一滴水是他们的思想,每一阵风是他们的语言,每一次海市蜃楼是他们的欢笑。时而活泼、时而忧郁、时而快乐、时而失落、时而欢颜、时而哭泣,三毛和荷西,与撒哈拉一同诉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与撒哈拉永远共存。她是个如此可爱而勇敢的女人。敏感的灵魂与独特的情怀充盈着她,让她鼓起勇气,自信满满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在意旁人庸俗的眼光,不畏惧生活的层层困难,不害怕大自然的咄咄相逼。冲破爱情的年龄桎梏,打碎历史的封建习俗,击碎种族的态度枷锁,…  相似文献   

9.
一.初入撒哈拉的自然之风 发表了《惑》《异国之恋》等作品之后的三毛,十年中几乎没再发表作品。这十年她去读了大学,也体验了爱情的滋味,更远赴西班牙求学。十年的人世变迁、岁月积累,使三毛变得更加的成熟、别有韵味,但也更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向往自己的理想之地——撒哈拉大沙漠。  相似文献   

10.
追忆三毛     
古今中外众多作家中 ,我偏偏独爱那位来自“撒哈拉的使者”———三毛。如今三毛早已作古 ,肉体已如泡沫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留下的那一本本来自心灵感悟的作品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使人们渴望去认识她 ,了解她  相似文献   

11.
在与她只有一米远时,我觉得她有千分之一的厌烦;在离她有半米远时,我觉得她有百分之一的厌烦;在与她只有零米远时,我觉得她百分之百的厌烦!  相似文献   

12.
18岁的她,不敢穿超短裙,不敢涂口红,不敢描眉,又总辫两个麻花辫儿,人都叫她“山妞儿”。   18岁的山妞儿只爱在僻静处看《撒哈拉故事》,只会在孤灯下爬格子。一次又一次的退稿,山妞儿遭到了别人一次又一次的嘲讽,但她硬是把头扬得高高的,装作啥都不在乎,却咬得嘴唇直流血。此后,山妞儿对爬格子更加痴迷,更加狂热。她偏不信自己的水平永远这么低。   在山妞儿跨入 19岁的前一天,她收到了自己的第一次稿费。为了记住这特殊的日子,她手扶大树把自己最快乐的时刻定格成永恒。   山妞儿 19岁的时候,开始写她平生第一部长篇…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阅读》2007,(4):12-13
自古以来,大漠戈壁就是人迹罕至、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沙漠,总是令人想起荒凉寂寥,但是如果你厌弃了都市的繁华与喧闹,想领略一下沙漠的浩瀚,广阔的撒哈拉将给你以全新的感受。撒哈拉沙漠中没有永恒的足迹,坚毅的游人靠灵魂的温度指引前行。浩瀚无垠的撒哈拉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一种别样的境界,那松软的沙粒一色金黄,它们高贵的光泽让天空失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一.初入撒哈拉的自然之风发表了《惑》《异国之恋》等作品之后的三毛,十年中几乎没再发表作品。这十年她去读了大学,也体验了爱情的滋味,更远赴西班牙求学。十年的人世变迁、岁月积累,使三毛变得更加的成熟、别有韵味,但也更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向往自己的理想之地———撒哈拉大沙漠。独立、坚定、执着的三毛带  相似文献   

15.
尚爱兰 《师道》2000,(8):38-38
只要是字上没有多大障碍。我女儿总是抓起书来就看。家里的儿童读物看完了,她就看成人的书籍。她感兴趣的有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张爱玲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台湾的《刘墉集》、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她还喜欢看名人传记,流行的杂志。  相似文献   

16.
与三毛对话     
陆晨雯 《新读写》2014,(2):50-50
读着《撒哈拉的故事》,我发现,三毛与我的时代界限、年龄界限逐渐模糊,她永远和她所传于世的文章一起,年轻地活着,她永远是那个多情而浪漫的小女子,任性而又懂事,依赖而又独立,渴望稳定而又不断流浪,我被她矛盾的性格深深吸引,从她的文字中一点点品读着那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给了我们曾经梦想过的,也让我们失去了曾经拥有的。——题记旅游是重要的休闲方式,人们在选择目的地时往往会选择名胜古迹。令人费解的是三毛居然选择了撒哈拉,那个颇有名气却很少有人问津的地方。我想,三毛的撒哈拉之行决非一种休闲之旅,而是一次精神的流浪。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物质文明,而人们的精神空间正遭受着污染与侵蚀。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三毛为什么选择撒哈拉了。三毛是明智的,她以行动实践了作为一名优秀作家的追求,同时也似乎在提醒人们守住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有人曾发问:“现在为何幸福越多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去年是BoA重新出发的一年,不仅远赴美国拍摄了电影,新专辑也取得了佳绩。在戏剧和歌唱领域,她都不曾放弃,因为,她是从不服输的全能偶像!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孩子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那年.我带的班里有一个特殊的女孩儿叫小远,她的听力很弱,需要借助助听器。班里的孩子们都不太愿意和这个怪怪的小女孩儿做朋友。午睡时.助听器是要取下来的,每当小远取下助听器的时候,孩子们就热闹开了。他们喜欢一遍一遍地叫她的名字.可小远又听不见,于是大家就跑到她跟前叫,从口型小远可以看出那是在叫她的名字,她便同样兴奋地一遍一遍大声答应,孩子们把这当成了午睡的乐趣。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一天,我见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会带她到非洲去。在耸立的胡夫金字塔旁,与黑人孩子拉起手来做朋友;我会带她在撒哈拉沙漠中骑着骆驼探险,在尼罗河边戏水如果有一天,我见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会带她到美国去。和黄头发、白皮肤的小朋友一起去迪士尼乐园坐过山车;在自由女神像下拍照留念;一同去观看尼亚加拉瀑布的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