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正>西汉时沈阳已具有城市轮廓,称为"侯城",唐改称"沈洲"。1296年,元在沈洲置沈阳路,筑有夯土围成的方城。1386年,明朝降沈阳路为沈阳中卫。1388年,沈阳中卫城指挥使闵忠奏请朝廷,请求在元代土城的旧址上改建砖城。改建后的沈阳中卫城周围九里三十步,城墙高二丈五尺。城墙内壁为石基土墙,外壁由大青砖砌筑而成,并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分别设于四面城墙  相似文献   

2.
卢纲 《湖北档案》2023,(2):35-38
<正>武昌,以武而昌,是风云际会的九省通衢,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武昌源远流长,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鄂渚、古云梦泽,属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楚国的地盘。公元223年,“城夏口(今武昌),都武昌(今鄂州)”。迄今,武昌已建城1800年。武昌古城先后经历三国夏口土城、南朝郢州石城、唐宋鄂州陶城、明代武昌砖城、晚清鄂督扩城、民国十年建城等6次较大规模的建城、扩城运动。历史演绎武昌,最终成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3.
"土城",顾名思义就是土屯之城。据史料记载,公元1272年,元朝改"金中都"为"元大都",北京首次被定为都城。"土城"即元大都时的遗址。其城墙皆由夯土而成,这个收容所的赭黄色残破围墙,就是古老土城中的一段。它外表已然十分古老而斑驳,标志着它的年轮久远。为了掩人耳目,土墙外几十米远的地方,围上一圈  相似文献   

4.
正城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防御性质的大型建筑。历史悠久,形式稳定,功能独特。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发展中,城墙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对政治体制、行政管理、社会结构、地理沿革、军事防御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明《怀柔县志卷一》记载,怀柔城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为土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改  相似文献   

5.
吴蕴慧 《兰台世界》2012,(22):63-64
古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重要标志。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江南平原上筑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土城阖闾大城,从那时起,苏州就有了城墙。历时2500多年,苏州古城墙屡遭战火破坏,但都在不久后修复重建。然而,近代以来,城墙的防御作用不仅大为削弱,而且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严重障碍。因此,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拆城"运动。苏州城墙正是在这样  相似文献   

6.
巍巍北京古城墙,由内外城两个矩形组合而成.但令人不解的是,内城没有西北角. 有人说是自然原因,也有人说是为避免杀身之祸,去掉一角. 明代的北京城墙是在元大都土城的基础上不断修筑而成的,而且一直保留到解放之后.明代修建北京城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前三个时期主要是内城的修筑,最后一个时期乃是扩建外城.洪武初年,明王朝为了防范北遁的元贵族卷土重来,便开始了对元大都城墙的改造工程."缩其城之北五里,废东西之北光熙、肃清二门,其九门俱仍旧."这就是说在元大都北城墙的南面5里处,重新筑起了一道城墙.  相似文献   

7.
<正>《满洲实录》又称《清太祖实录战迹图》,成书于明崇祯八年(1635),是清朝撰修的第一部实录。此图为乾隆年间奉旨依底本重新绘制而成的崇谟阁藏本,现藏于辽宁省档案馆。沈阳,元时称沈阳路,明时称沈阳中卫。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沈阳中卫城指挥闵忠奏清朝廷批准,对破败不堪的元沈阳路土城进行改建。据《全辽志》记载,新改建的沈阳城周长9里30步,高2丈5尺;内壁为石基土墙,外壁全由大青砖砌筑;城墙外有两道护城河,均为3丈宽、8尺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到白羊沟自然风景区看古城墙的游客很多,既有登山爱好者,也不乏对边塞险要城墙感兴趣之人.我少年时曾经几次登上白羊城,那时的城墙又高又长又险.如今的白羊城墙早已面目全非了. 曾有古人谈论过居庸关南口城的重要地理位置:"北方有事,南口必先受兵."白羊城距南口城仅有20华里,像南口城那样可以通向关外(口外),恰如南口城的旁门,是仅次于居庸关的重要隘口.白羊城位于白羊沟山口,以西层峦叠嶂,以东则一马平川.  相似文献   

9.
一、文化的历史性 沈阳古代文化的历史性是它城市演变和发展的结果.沈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通过对新乐遗址古迹的挖掘,现以证明早在7200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生活.夏商时期,这里的居民被称之为"夷人",据《后汉书·东夷传·序》记载:"夷有九种,世服王化,随宾于王门,献其乐舞"[1]沈阳属于夷人的一种,隶属于当时的营州.春秋时,燕将在这里屯兵戍边,名为"斥堠".西汉设置郡县,沈阳为候城.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历史,到了辽代这里建有沈州土城,统领乐郊、灵源两县.从此开始了沈阳古代建城的历史.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改沈州为沈阳路.因辽建土城毁于兵火,又重建土城,并将治所设在沈阳古城内.  相似文献   

10.
人民路大境路口,保留着上海市区唯一幸存的古城墙——大境阁城墙.这座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迄今为止已经历了460余年的沧桑. 古城墙上的大境阁是明清"沪城八景"之一的"江皋霁雪"景点.由于城外是空旷田野,遇冬日雪至,放眼望去,是一片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上海竹枝词中有诗云:"昨夜天公剪鹅毛,北风吹散遍江皋.垆头买得双蒸酒,同上楼头劈蟹螯."足见当年"江皋霁雪"的景况之盛.  相似文献   

11.
明代潼关城的城墙,现在仍有留存。清朝二百多年,仍在明代潼关城地设防,城池规模一依明朝,但进行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给下临黄河的水面土墙约2400多米砌了砖,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  相似文献   

12.
南、北水关 明代潼关城的城墙,现在仍有留存. 清朝二百多年,仍在明代潼关城地设防,城池规模一依明朝,但进行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给下临黄河的水面土墙约2400多米砌了砖,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依然有六个城门.东西门的楼名仍沿其旧.东门有正楼五间,箭楼三间,西门有正楼,箭楼各七间.大北门改名"镇河",小北门改名"拱极",下南门改名"凤翔",上南门改名"麟游".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规模宏大,映照山川,潼水穿城而过,中经横跨东西的石桥,宛如长虹,复波往来,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3.
共城三题     
共城遗址是位于河南辉县市区的一处重要遗址,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先后发现了东周时期城墙、夯土基址、冶铁遗址和大量墓葬等,其内涵之齐备和丰富在东周时期的一般城址中较为少见。1994年对共城遗址南城墙的发掘表明,城墙修筑于战国中晚期,具有夯土为表、填土为里的复合式结构。本文认为,共城城墙应是先修筑了外侧的夯土城墙,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修筑内侧的夯土城墙,并用填土将两道城墙连为一体。城墙的独特结构可能是基于筑城效率、军事防御和洪水预防等多方面考虑的创造性发明,在我国古代筑城史中是至今所见最早的一例。南城墙中还发现了坑道遗迹,应是《墨子·备城门》中记载的"轒輼"之类攻城方法留下的遗迹,为研究战国时期激烈的城市攻防战提供了难得的实例,此类遗迹在东周时期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4.
山围故国周遭左,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刘禹锡 南京石头城遗址位于清凉山麓,下临长江,依山筑城,形势险要,有"石城虎踞"之称.公元二二九年东吴孙权建都建业,筑石头城,奠下了现代南京城的根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城墙下有一砾岩,色赭红,常年因江水冲刷,风化剥落,凹凸不平,形成了一张巨大的面具,南京人把这座城又称为"鬼脸城".这张巨型鬼脸,就那么冷冷的悬在峭壁上,潮涨潮落,宋、齐、梁、陈、足足阅尽了十朝兴亡.  相似文献   

15.
周元 《中国档案》2015,(4):74-75
一嘉庆六年(1801年),因海河发生特大洪水,直隶(今河北)被灾者达九十余州县,"邢台、怀来、宁津大雨数昼夜,坏庐舍;清苑、新乐淫雨四十余日。"致使永定河、拒马河河水暴涨,"西山诸山水同时并涨,浩瀚奔腾,汪洋汇注,漫过两岸石堤、土堤,开决数百丈。"永定河发生了五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洪水蔓延迅速:"六月初三日,水势陡发,卢沟桥北六里许,自东岸冲开约宽二十余丈,由拱极城西北奔赴东南。"水  相似文献   

16.
《清史稿》卷69《地理志·四川》载:"[雍正]十二年,升嘉定、潼川二州为府。"同卷《地理志·嘉定府》又载:"顺治初,因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六。康熙十二年升府,以其地置乐山县。"同一卷,对嘉定州(治今四川乐山市)升府的年代记述前后矛盾,一说为"雍正十二年"(1734),一说为"康熙十二年"(1673),相差达61年。读者要问,到底哪个说法正确?清嘉庆十七年(1812)版《乐山县志》卷2《舆地志·沿革》载:"雍正十二年,升嘉定府,仍置县曰乐山。"嘉庆二十一年(1816)版《四川通志》卷4《舆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推行郡县制,改荆邑为阳羡县,至今已2200多年.随着历史的变迁,县城地址也多有变化.根据查阅有关史料,主要的有八次,现分述如下: 一、秦初设阳羡县,县城在今宜城街道土城社区一带,称土城,又称虾虎城.据《重刊宜兴县旧志》卷首,《宜荆新志》卷首、卷一记载,阳羡古城在后来县城的南门外,两沈狭中处,小犰(团沈)、虾泾滨(虾泾以四足龙鱼得名,又称虾龙泾,后误写为虾笼泾).故称城为虾虎城.县志还记载:古城东、西、南三面萦绕两沈会合.《宜荆新志》卷首清泉乡图右下方县城图的南门外有土城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今天,当人们提起连云港东海县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位于陇海铁路上的牛山镇.在历史上,东海县城的驻地曾经几次变迁,迁移路线与大海海岸线东移路线相反,是从东往西,由以前的“海中仙山”变成了今天的“水晶之都”. 古老的东海县城——南城镇 东海县这个名称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到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才裁撤,历时800多年.在这800多年中,东海的县城是建在云台山一带,有人经过考证,更为具体地说,就是今天的凤凰城——南城.明代《隆庆海州志》记载:“东海城旧有大小二城.宋宝佑中(约1255年)贾似道献捷筑,西南二面控海,东北二面抵山,实为重镇.”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古笈善本书总目》的编辑过程中,笔者有机会对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善本《自警编》进行校勘和考证,就该书版本上所存在的问题,试图加以探讨,遂将校勘考证之始末整理成文。由于初学古笈整理,未及入门,文中观点很不成熟,认识也是肤浅的,望老前辈和同志们批评指正。一、《自警编》概述《自警编》一书始撰于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越三年而成编于嘉定十七  相似文献   

20.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11,(12):46-47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在《周礼·考工记》中,有"匠人营国"内容."营国"就是建设城邑,凡王国之城或诸侯封国之城,皆建设城池.城池由城墙和护城河组成.护城河也称城濠或濠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