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文章从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对中国民族的崇文与尚武进行了辩证的分析论述,对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倡武"与民族的"尚武"进行了区分,指出这两种武是分道殊途的,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极端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太文弱,太缺乏攻击的勇气和精神,因此而不得不过分依赖武术。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时期的尚武倾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复兴思潮是近代中国一段重要历史史实。振兴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这股思潮最终的落脚点。由于民族的根性、文化的认同,武术作为“尚武教育”的基本内容被推到民族复兴行动的历史前沿。这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通过深入挖掘与推广承载了深厚民族文化精神的武术,用以抵御新一轮“文化霸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西南地处偏远,山高谷深,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当地持刀、携弩、能歌善舞等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决定着本地民俗民风的形成,民俗民风同时也影响着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存留式样。文章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审视了其巫术、武舞、婚俗、丧葬习俗、民族服饰等民风民俗中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式样。众彩纷呈的武术文化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传递着这些民族的尚武风俗和古远的历史痕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向人们展示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存留状态,印证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尚武之风。  相似文献   

4.
“追美揖欧”式“中华新武术”的是与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代中华民族战事失利和外交残败,国人开始透过物器层面,审视民族心理价值,思辨民族孱弱的历史根源。伴随东西文化论争,有志之士纷纷提出了尚武主张,例如马良组织武术名家创编了中华新武术。通过史料研究发现,中华新武术促进了武术文化空间的变迁,使武术传承方式更加开放,为旧时武术教学提供范例,促使武术文化属性的转变,是体育化标准化竞技武术的发轫,是追美揖欧急功近利民族心态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湖州有着深厚的尚武文化底蕴,名家辈出.尤其明朝时期,湖州尚武之风尤为盛兴.近代以来湖州的尚武传统进一步发展,方兴未艾,武术团体增多,使得湖州的武术发展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华夏民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中华武术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不仅形成了各种单兵武技,而且还创造出“左右开弓”的双兵武艺。  相似文献   

7.
武术承载着民族伟大、厚博而沉重的文化,昭示着中国文化的思想和精神感悟,武术的'武学'称谓是中华情结意识下本土文化的精神主调和理性呼唤。反映了武术文化本质属性的理性思维形式,寄托着民族文化情感的理性品味和精神核心,是对武术文化真谛的学科诉求。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教育思想视角,采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对武术在中国近代社会背景下彰显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进行爬梳。研究认为,武术“强种救国”和“健身强体”教育思想是中国武术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下,尚武教育之风开始盛行。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重视,被认为与国家兴衰、民族危亡密切相关。武术“强种救国”教育思想开始滋生。在自然体育观影响下,武术“健身强体”教育思想开始繁衍。近代中国开始从注重武术技击功能向挖掘武术体育意义上的健身功能转换,开始用新的理念、整理与研究武术。  相似文献   

9.
唐代尚武的社会风气,与其当时的制度与社会大背景有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出:民族文化融合使北方民族本身具有尚武基础。唐代帝王尚义崇侠带动了社会任侠风气。府兵制度推动武术教育的大众化。武举制度的创立和奖励军功的举措,极大地刺激了民间习武的热情,使社会各阶层的尚武风气浓重。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发挥高校武术课程的"育人"价值,重点挖掘和提炼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以实践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具体解析。研究表明:(1)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包括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规则意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6个方面;(2)在武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武术散打、太极拳等不同技术模块教学,以及穿插于课间的武术历史故事讲解渗透相应的思政元素。武术课程思政教学已经显示了显著的成效,真正实现"以武育人"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