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对中国民族的崇文与尚武进行了辩证的分析论述,对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倡武"与民族的"尚武"进行了区分,指出这两种武是分道殊途的,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极端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太文弱,太缺乏攻击的勇气和精神,因此而不得不过分依赖武术。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处偏远,山高谷深,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当地持刀、携弩、能歌善舞等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决定着本地民俗民风的形成,民俗民风同时也影响着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存留式样。文章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审视了其巫术、武舞、婚俗、丧葬习俗、民族服饰等民风民俗中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式样。众彩纷呈的武术文化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传递着这些民族的尚武风俗和古远的历史痕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向人们展示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存留状态,印证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尚武之风。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时期的尚武倾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复兴思潮是近代中国一段重要历史史实。振兴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这股思潮最终的落脚点。由于民族的根性、文化的认同,武术作为“尚武教育”的基本内容被推到民族复兴行动的历史前沿。这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通过深入挖掘与推广承载了深厚民族文化精神的武术,用以抵御新一轮“文化霸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追美揖欧”式“中华新武术”的是与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代中华民族战事失利和外交残败,国人开始透过物器层面,审视民族心理价值,思辨民族孱弱的历史根源。伴随东西文化论争,有志之士纷纷提出了尚武主张,例如马良组织武术名家创编了中华新武术。通过史料研究发现,中华新武术促进了武术文化空间的变迁,使武术传承方式更加开放,为旧时武术教学提供范例,促使武术文化属性的转变,是体育化标准化竞技武术的发轫,是追美揖欧急功近利民族心态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湖州有着深厚的尚武文化底蕴,名家辈出.尤其明朝时期,湖州尚武之风尤为盛兴.近代以来湖州的尚武传统进一步发展,方兴未艾,武术团体增多,使得湖州的武术发展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武术承载着民族伟大、厚博而沉重的文化,昭示着中国文化的思想和精神感悟,武术的'武学'称谓是中华情结意识下本土文化的精神主调和理性呼唤。反映了武术文化本质属性的理性思维形式,寄托着民族文化情感的理性品味和精神核心,是对武术文化真谛的学科诉求。  相似文献   

7.
运用田野考察、文献资料查阅等研究方法,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对传统尚武活动进行了实地研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个案,找出共性,为民间武术活动在农村开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研究认为,在有着尚武传统的村落,其尚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当地村民喜爱的武术拳种为载体,这些武术拳种对村落民风的形成具有较深影响,这些村落传统尚武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虽各具有地域特色,但在形式上基本上大同小异,它们的开展为这些村落社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它们的开展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环境给它们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发挥高校武术课程的"育人"价值,重点挖掘和提炼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以实践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具体解析。研究表明:(1)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包括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规则意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6个方面;(2)在武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武术散打、太极拳等不同技术模块教学,以及穿插于课间的武术历史故事讲解渗透相应的思政元素。武术课程思政教学已经显示了显著的成效,真正实现"以武育人"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9.
唐代尚武的社会风气,与其当时的制度与社会大背景有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出:民族文化融合使北方民族本身具有尚武基础。唐代帝王尚义崇侠带动了社会任侠风气。府兵制度推动武术教育的大众化。武举制度的创立和奖励军功的举措,极大地刺激了民间习武的热情,使社会各阶层的尚武风气浓重。  相似文献   

10.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秦汉社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统一的国家为武术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对外对内的战争是推动武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则为武术提供了理论和物质的支持;先秦的侠客遗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汉尚武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