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秦时明月》以秦朝为时代背景,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武侠”和“动漫”两个元素之中,通过动画形式的武侠作品,着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内涵的“侠文化”主题,从而引发观众对于“侠文化”与“侠义精神”的正确理解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吴娟 《海外英语》2022,(3):83-84+94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它俨然自带中国光环,有着鲜明的中国标识,在全世界有着极高的可辨识度。武侠电影不但能够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最具特色的武侠文化,而且让世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内涵。由我国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是一部经典的华语武侠电影,曾囊括奥斯卡四项大奖,成为华语电影史上首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不仅华语影坛迎来新一轮武侠电影热,也在世界影坛上再次掀起新一波中国武侠电影风潮。如此瞩目的成绩背后,高质量的字幕翻译功不可没。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出发,探究电影《卧虎藏龙》中字幕翻译的“三维”转换。  相似文献   

3.
由武侠小说转向武侠文化研究,应重回武侠研究原点,探求“基本叙事语法”,其中存在着一个以“大武侠”与“全媒体”为特征的武侠结构,这一结构发源于华夏神话,道家——道教——丹道学系统是其演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侠客是“侠”、“武”、“义”三位一体的“调节者”,武侠文化的基本叙事语法就是“义”的实践,包括四个核心的原型,在四个不同的层面展开,将华夏神话、道家——道教——丹道学系统、武侠结构连接起来,它们分别是:厨会、五行、内丹与仙女下凡。  相似文献   

4.
王立教授新著《武侠文学母题与意象研究》具有独特性,作者划分母题、范式的七种角度,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多是故事叙述所不可或缺的“多发性主题基因”的母题,一类是与环境、背景有关或能构成“定型性”象征的意象。“比武招亲母题”从人类学和跨文化研究角度,追溯出成婚考验习俗祭起母题的印度佛经来源。“跨国别忠奸之争”的解读,也为考察中国武侠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复仇主题置于跨东西文化的语境俯瞰,其意义不仅在对中国武侠文化的消极因素寻本清源,更在于深入阐明了问题具有的人文内涵。没有作者的理论阐释,我们就可能忽略许多现代武侠文本潜藏的丰富文化意义,并对它们的历史价值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5.
武侠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十分熟悉的文化,它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了武侠小说新的流派,那么,新派武侠小说与传统武侠小说相比有什么“新的特色”?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电影作者”胡金铨对武侠电影进行了全方位超越,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电影艺术有机结合,使武侠电影作为成熟的类型电影得到西方学界认可,由此奠定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地位。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超越性可从三个维度加以全面审视:开创新武侠世纪的历史性超越,建构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美学超越,确立文史武侠叙述范式的类型电影超越。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座展现中国古代各类兵器的“军事博物馆”。从刀枪剑戟到长鞭棍棒,武侠电影中无不俱有。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它们不仅是杀人的利器,而且还是武侠电影中印证人物性格的重要标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任何置人于死地的利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被人所用的工具,武侠电影中最顶尖的制胜之宝是人的精神力量,最锋利的杀人武器是看不见的心计——它比所有看得见的兵器都更锋利、更危险、也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现代传媒虚拟世界中的武侠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侠文学主要依托电子传媒声像合一优势与虚拟特技的支持 ,迅速普及 ,它与“纪实文学热”一道 ,构成新时期的两种大众文化景观。传统的武侠文化与现代传媒的结合 ,使武侠文化真正走向了大众 ,并对传统的“雅文学”起到了很大的消解作用 ,折射出大众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对现实的虚拟与逃避、对“英雄情结”的留恋。  相似文献   

9.
大陆新武侠小说自2001年兴起以来,经历了衔接、调整的第一阶段之后,到今天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这就是“盛世武侠”。盛世武侠是不同于港台新武侠的大陆新武侠自身面目的展现,其文化特征和价值指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盛世的包容性与盛世的宏大气魄;二是盛世的发达性与盛世的灿烂文明;三是盛世的昂扬性与盛世的中国英雄。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我国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就是进行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和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是包含于中国主流文化发展的框架下的。它继承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其发展又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新的内涵。作为一种类型文学,武侠小说极有利于借鉴欧洲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尤其是普洛普的叙事学去阐释其内在的基本叙事语法。同时,武侠小说历时发展中的不断推移、演进又导致了叙事策略与整体结构的相应变动。而它运转的驱动力则是时代因素的变化与侠文化本身的演变。所以,语法、形态、历史、文化的解读应成为武侠小说阐释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方能寻找到“武侠”作为一种叙事类型所具有的普遍而特殊的规律与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脉衍续了整体性“劲力”观和运动变化的“同一性”。基于对“劲力”的认识和把握,中华传统武术渐渐形成了圆弧运动特色。它与当代科学揭示的自然界蕴含的规律本质,即变化过程中的“同一性”不谋而合。本文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华传统武术的整体性“劲力”观对于武术技术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对于武者个体经验模式建立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阐明中华传统武术对直接自然“力”予以辩证否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综合分析了我国传统武术的思想观念、文化教育潜力以及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以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发展传统武术.武术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现代体育的功能——身体锻炼,同时,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性的文化载体,兼在德、智、美及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与完善方面具有特色.我们应充分发觉传统武术的教育价值,为实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模式做出表率,同时,亦可促进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术运动的“活”与“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活”与“合”是武术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元素:“活”体现在动作要活,内容要活,意识要活;“合”:就个体而言要实现“内外合一”,就个体与自然社会而言要追求“天人合一”,就技术文化而言要达到“兼容并包,资源整合”;“活”与“合”的相互融合统一是武术文化保持与更新,继承与发展的关键,更是传承繁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中华武术文化是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作用下,中华武术文化表现出了自身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而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不仅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对国际间文化交流和国外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是多方受益的。本文就从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现状及其价值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当代高校武术教育过程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将文化与武技相融合,并将传统武术教学升华为一种“授技育人”的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传授真正的“人文体育”精神。才是对它真正意义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