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卢传会 《现代语文》2002,(10):39-39
《现代语》2002年第5期刊载了云南大学新闻中心编辑冯皓的一篇关于冀鲁豫一带农村方言中男子讨老婆有“‘xin’媳妇”的说法的章。与此类似的是,苏北与鲁南交界的一带,有“寻‘xin’人”(姑且用“寻”字)的说法,即妇女死了丈夫,去另找一个男人,一起过生活。但是,这里的“寻人”两个字的读音都接近于普通话中的阴平。而冯皓中“寻”的读音是阳平,可能是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加的。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异读?人教社版高语一册知识短文《诵读的要领》解释说:“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这是对于异读字的一般特点的通俗的说明,不是定义,不能据此将多音字一概视为异读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部分开宗明义:“本表所审,主要是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字典、词典形式不同。例如:‘和’字有多种义项和读音,而本表仅列出原有异读的八条词语,分列于hè和huo两种读音之下……其余无异读的音、义均不涉及。“和”是多音多义字,但并不就是异读…  相似文献   

3.
北京、河北一带有许多名称叫做“×各庄”、“×家庄”一类的村子。这些村名中带的“各”字,当地人都念[·ge],而“家”字念白了的时候也念同“各”[·ge]。《汉语音韵讲义》(丁声树撰文、李荣制表)中说:“地名如‘张家庄、胥家庄’之类‘家’字读[·ge],字写作‘各’或‘郭’”,指的就是这种情形。那么,这些村名中带的“各”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家”字在村名中读音同“各”[·ge],书写时形体也可写作“各”?此二字在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从语源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冯皓 《现代语文》2002,(5):51-51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i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in”音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i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i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  相似文献   

5.
《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载钟明立《普通话打字的读音探源》(以下简称钟文)一文,勾勒出打字从《切韵》时代读音到现代普通话读音的演变过程,认为‘打’字读音由  相似文献   

6.
华东师大老教授沈百英先生撰文,介绍了九个基本数字的读音情况:1象横看的鼻子,一的读音是从‘鼻’的字音上转来的。不过,也有人认为古代以结绳记事,一是系一个结的‘系’的读音。2是‘耳’的读音,因为人有两个耳朵。但有人认为二是‘连’字的变音,是连打两个结的意思。也有人说二的读音与‘翼’音相近,取譬于鸟有两翼的意思。3是‘再’的变音,意为打了两结,再打一结。4在甲骨文中又作|=|,与口字相同,以口中吐出一股‘嘶’  相似文献   

7.
贵刊1992年第2期刊登读者来信指出:“擂(lèi)鼓”不应读成“擂(léi)鼓”。这一说法不正确。198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颁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对普通话中有异读的字的读音作了审订,并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自《审音表》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关于“擂”字,审音表中注明:除“~台”、“打~”读  相似文献   

8.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í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ín”音 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文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í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í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近读《战国策》,忽然记起“幸”在古代宫廷中所指的意思:“亲近,宠爱。”(“君王…  相似文献   

9.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来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古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  相似文献   

10.
小红经常把“两个人”写成“俩个人”。一天晚上,小红写好了日记,早早地上床了……她突然听见低微的哭泣声,觉得很奇怪,便寻声走了过去。原来是“两”在日记里哭。“你为什么哭呢?”小红不解地问。“两”字带着满腹委屈对小红说:“我和‘俩’是兄弟,可你却把我们混淆,让我们兄弟俩闹矛盾……”“那你们有什么区别呢?”小红低着头问。“两”字说:“我只有一个读音‘li2ng’,意思有四种:一、表示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常用于成双的事物、量词或‘半’‘千’‘万’‘亿’前。二、表示双方,如‘两败俱伤’。三、表示不定的数目,大致相当于‘几…  相似文献   

11.
拆拼诗     
相传有三个秀才来到杭州清和桥游玩,时近晌午,三人同进饭店吃饭。店里莱肴只有三种:豆腐汤菠菜,红烧猪肉块,黄豆煮成菜。因众口难调。各自口味不一,买什么菜下饭争执不下。最后商定分别以“清和桥”三字为题,将这三个字左右拆开,声旁读音和原字相同,形旁又与一字拼成一字,做一首选择菜肴的打油诗。并且要求整首诗有字、有义、有情、有景。秀才甲沉思片刻,便欣然命笔:“清——有水便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水加争即是‘静’。静静水,人人爱,我要豆腐汤菠菜。”秀才乙一听,也不甘示弱,“和——有口便是‘和’,无口也是‘禾’,去口加斗即是‘科’。科科中,人人爱,我要红烧猪肉块。”最后但见秀才丙眉头一  相似文献   

12.
高级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七单元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课本上有注解:“只有从它仅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看完注释,做学生的糊里糊涂,留下一串串疑问。怎样让学生明白王安石推断的原因呢?得从“华”、“花”二字说起,还要联系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三处文字详加消化。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才分开而用,分开而读,“华”  相似文献   

13.
一、“斜”的读音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第七册教学参考书》认为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在这里读xiā。这种用读古音的方法来求押韵并不可取。虽然有些字(词)典对“斜”字加注一个旧读音“xiá”,但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只有一个读音“xié”,《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也未将“斜”列入两个读音。“斜”读“xiā”是《切韵》和《广韵》音系的读法,普通话与唐、宋时代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别,不必为了  相似文献   

14.
郭立萍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3):48-49,69
普通话中“一”字在实际运用中其声调的读音比较复杂,而且至今尚无统一的规范可循。本文试图对“一”的实际读法作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旨在为确定普通话“一”字的读音规范提供一些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舍相如广成传舍’一句,其中‘传舍’的‘传’字究竟怎样读音?我们查了《辞海·语词分册》,它标音是chuàn,但有的教师提出异议,认为应读zhuàn。根据‘传舍’一词的本义,‘传’字到底应怎样读音?请您帮助解答。甘肃刘江刘江同志:  相似文献   

16.
一、吞拼音写宇。),异想天开。 sh6 zh6u h6ng 五、把句子里带点饲语的意思写在括弓 拍()诅()()毛 玉 zr tn pou ren、平明()寻白羽+),没() ()()解()坚()在石棱中。 而OM y6u2、其时()进来的是一位黑瘦的先 _.、.、__,、生。 阻()()蝶 引()一 三、邀空。8、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厂-)密切。 小光晚上写日记,“手上磨起了仰ng子”的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 “邓ng”字不会写,就用.查字法查字典。然后他 山,或()轻于鸿毛。 又预习历史课,有个“秧”字不知道读音,就用——、______。。。__。l&eo D “””““”’””‘-”-””‘””‘“…  相似文献   

17.
一天,山羊老师把小熊叫到办公室,指着句子“西瓜像蜜一样甜”对它说:“这里的‘象’字你写错了,应该写成‘像’字。”“为什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小熊摸摸脑袋,满脸不解地问。山羊老师说:“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都念‘xiànɡ’,可是不一样的地方多着呢。你再看看,哪儿不一样?”小熊仔细一瞧说:“字形不一样,‘像’字多了一个单人旁。”山羊老师说:“对!可是最重要的是使用方法不一样。我教你一首儿歌吧:‘像’和‘像’,都念‘xiànɡ’,使用方法不一样。形态样子要写‘象’,景象、气象和印象;相似比喻要写‘像’,眉毛弯弯像月亮。”小熊…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中有“不当人”和“不当人子”的说法,除第一回作“不当人”外,其余均作“不当人子”。 (1)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一回)  相似文献   

19.
陈千里 《学语文》2013,(5):64-64
“冠”有两个读音,一个读“guan”,一个读“guan”。《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收了这个字并进行了审定,说明这是一个容易误读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冠”的读音是这样审定的:(一)guan(名物义),例如;冠心病。(二)guan(动作义),例如:沐猴而冠,冠军。“冠状病毒”的“冠”是名物义,应读guan。  相似文献   

20.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句中“长”字的读音,课下注释注作“zhǎng”,解释作“生长”。《教师教学用书》的“补充注释”里还作出这样的说明:“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是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上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较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对于此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首先,由“固其根本”与树是否存活生长有关就断定解作“生长”就让人费解,难道与树木能否长得高大就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