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所谓“上一级”,在逻辑上是上一级概念,在语言学上是上一级语词。本为避免名词术语的纠缠,简称“上一级”。提出寻找“上一级”这个话题.是因为好多学生在语言表述中理解不清,把握不准,把“上一级”理解为“上级”,或扩大为“上上级”,也有把“平级”“下级”语汇当作“上一级”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所谓“上一级”,在逻辑上是上一级属概念,在语言学上是上一级语词。本文为避免名词术词的纠缠,简称“上一级”。提出寻找“上一级”这个话题,是因为好多学生在语言表述中理解不清,把握不准,把“上一级”理解为“上级”,或扩大为“上上极”,也有把“平级”、“下级”语汇当作“上一级”的做法。语汇中的相当一部分词或短语,是有级别的。比方说,诗人、画家、演员的上一级概念是“文艺工作者”;苹果、香蕉、梨子的上一级是“水果”。这是逻辑学上的属种关系,是最简单的例子。即使这种“最简单”,不加注意,表述上也会出现错误,看…  相似文献   

3.
在亿以内数的教学中,有些学生在读数时不是把数字中的“0”读重了,就是把数字中的“0”读漏了,而且读的速度又十分慢。例如:把301400读成“三十万零一千四百”,把100007503读成“一亿七千五百零三”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如上错误读法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我国读数规则中的数级概念不清;对一个数中每级各包含哪几个数位,它们分别在各级的哪个位置上不明确;对处于各级中的“0”的读法理解不透。 按照我国“四位一级,按级读写”的规律,从一个数的个位起,每四个数位组成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组成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组成万级;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组成亿级……在每一级里,除了级名外,它们都有自己的个、十、百、千,见下表: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三者的关系,理解、积累是基础,运用是根本目的。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水平级。只能理解积累,不能运用的语汇称作“消极语汇”,既能理解积累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作“积极语汇”。可见,学生学过的古诗即使会背了,但如果不能自觉地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只能算是一种“消极语汇”。将这一“消极语汇”尽快转化为“积极语汇”,加强实践运用的练习是一个关键。如果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不但注重让学生理解背诵,还能抓住重点,…  相似文献   

5.
一、在概念剖析上的“点睛之笔”中学生反映物理难学,究其原因,首先难在对概念的理解。在概念教学中,固然可以“各显神通”,不拘一格,但有时若有“点睛之笔”,一语切中要害,这恰恰是教师创造性“功底”的一种表现。在“加速度”概念教学中,有些学生望文生义,把它理解为增加(或减少)的速度,以致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改变量相混淆。笔者以“发苹果”为例向学生点明:加速度应理解为加速的“度”,即加速的快慢程度,包含了时间因素,并将其单位米/秒2分解为米/秒·秒,帮助学生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功”概念教学中,把“功”拆分为“工”…  相似文献   

6.
尼采“超人”概念新解高中建,巨乃岐,王健一、对“超人”概念的一般理解我国哲学界对尼采“超人”概念的理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把“超人”理解为生物进化意义上的高等种族。例如,颇具权威性的新版本《哲学大辞典》中就写道:“‘超人’指遥远未来的一个全...  相似文献   

7.
个性教育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结构要素,其生存和发展无一不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只有理顺关系才能揭示实质。 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1.二者的区别 在马克思、恩格斯把“全面发展”作为特定概念使用的几十处用语中,“全面发展”一词几乎都是严格限定了的“个人的全面发展”或“全面发展的个人”,而不是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笼统模糊层面上理解和使用的“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含义似可表述为:每个社会成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多义词组汉语语汇中多义词是大量的,单义词在语汇中是少数。词组的情况不同一些,一般是单义的,但是也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多义的,也就是说,一个词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析,表示不止一种意思。例如,“补充材料”,从意义上,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9.
中考试题中,有一类难度不大却很容易丢分的题目,导致丢分的原因是命题者常常在题中设“陷阱”,制造障碍,如果审题不严,思考不周或基础知识不扎实,稍不留意便会“中计”而误入“陷阱”,本文对解数学“陷阱”题的一鉴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出6种有效策略,供同学们参考。 策略一:理解概念,避开“陷阱” 概念不清,思维就容易混乱,导致判断、推理或理解错误,命题者常常抓住学生这一弱点设置“陷阱”,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中的每个概念,才能灵活运用,避开“陷阱”。 例1 当x=___时,代数式x~2-4/x~2+5x-14的值为零, 本题“陷阱”就设在分母不为零这一条件上,若把分式的值为零理解为分子为零便会掉入命题者的“陷阱”中。 解:由x~2-4=0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语言表述中的“离心”现象,首先有几个需要界定的问题。第一,这里的“心”,特指文章中心或段落中心。第二,这里的“‘离心’现象”,跟审题失误,偏离题意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审题的偏差,是对题意理解错误,语流仍围着错误的中心转,而语言的“离心”表述是以观点正确为前提的。第三,语言的“离心”不是选材错误,而是在运用材料的表述过程中偏离中心。总之,本文探讨的语言“‘离心’现象”,只讨论审题、选材正确的文章语言表述中的“离心”问题。物理学上的离心现象,指由于惯性,或其他力的参与,使物体沿切线方向飞离。在文章学上,语言的“离…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是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实体即主体”这一命题可以说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所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写道:“照我看来,——我这种看法的准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黑格尔是在扬弃从笛卡尔到谢林以来的近代哲学的过程中提出这一命题的。  相似文献   

12.
程序设计中的很多概念是非常抽象的,教师只有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它们。如,递归就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抽象的概念。其定义是“函数或过程调用它本身,称为递归”。但这样简明的表述,要想让初中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研究德育理论,首先要对德育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可是长期以来,大家对德育的解释却很不一致。建国初期,《教育学》中普遍把德育看作是道德教育,1958年以后,则又把政治思想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德育;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学术上的春天来临,研究德育的专著也多起来了,关于德育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这里面仔细研究一下,有的意思差不多,只是表述不同;有的大同之中也有小异,归纳起来,可分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概念是构造理论的砖石,它是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根据其在理论中的地位,概念分为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核心概念是理论的主要范畴,而一般概念是附着于核心概念而存在的、为核心概念服务的普通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概念可以分为一级概念和亚概念。  相似文献   

15.
徐斌 《江西教育》2014,(9):30-30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概念教学历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而“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属于数论初步知识,是规定性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学习难度。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词语训练,对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的语汇以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喇叭花》一文为例,谈几点具体做法:   1.辨析比较,理解词意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花蔓沿着竹竿向上攀,一直攀到屋檐上。”这句话准确地描写了喇叭花生长的情景。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花蔓是怎样生长的?“攀”是什么意思?(用手抓住物体往上爬)“攀”在这句话里是指什么?(花蔓缠住竹竿向上爬)如果不用“攀”而改用“长”或“爬”行吗?(不行,因为这样花蔓长到…  相似文献   

17.
(七)用代入法检验对指代对象的理解是否正确在阅读过程中,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对象有了某种理解之后,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往往会有疑虑。为了判别理解得正确与否,可以采用代入法。所谓代入法,就是把指代对象的文字表述移到指代性词语的位置上,取而代之。然后看看这样代入以后,句子的意思是否合情合理。合情合理,即理解得正确;否则,就是不正确。例如,《批评和自我批评》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把文中“它们”的指代对象理解为“流水”和“户枢”对不对呢?代入以后这句话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人性”确定为语的基本属性之一。因此,如何理解“人性”就成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深入理解和自觉执行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但在专家们的解读中,大多将“人性”理解为“化性”,这显然是错误的。本主要从“人性”含义的历史演变中概括出其基本内涵,并最终认为“人”作为道德哲学范畴的化概念,与“化”并不等同,新课标有关语“人性”的表述也应予以修改。  相似文献   

19.
Heinrich Rotih认为.“只有当经验向学习过程转变时.我们才能依靠经验来学习”.但是.“也可以有一种阻止进一步经验的造成强烈印象的作用”.因此.“生活经验可能对我们有阻碍作用,也有促进作用”。显然.经验对儿童的概念学习来说.有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时也会有消极的阻碍作用。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当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经验在语义上不一致时.使学生在理解概念上产生误解:当数学概念与日常经验在语汇上相近时.使学生在理解概念上产生误差:当数学概念较为抽象时往往难以摆脱邻近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一、习作内容、要求及难点分析第九册“基础训练4”的作文训练是:写自己参加过的或看到的一个场面,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这次习作,从内容上看,有两点要求:一是写自己参加过的或看到的场面;二是只能写一个场面。从表达看,也有两点要求:一是写清活动的经过;二是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上述要求,难点是“场面”概念的理解和“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场面概念理解是否透彻决定了选材的广度。学生生活中虽不缺乏场面,但对“场面”缺乏准确全面的理解,因而形成选材上的难点。“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决定了要确定主要人物,掌握描写人物和活动的方法。但学生在叙述中往往不能确定“主要”和“次要”,不能掌握描写主要人物和活动的方法,因此形成写作上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