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现代小说中,争吵并不鲜见。而沙汀则风格卓然。他为读描绘了一个闹的世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在福建小说创作中,邓韶征的作品极具风格特色。他的小说创作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对社会对人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忱和关注,折射出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文章从一个侧面入手,对他的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度把握,进而探求小说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立意的深远、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性等,使鲁迅的一些小说成为传世文学,这与鲁迅的人生经历和阅历,重视艺术的表现尤其是他的高度的民族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密切相关的。世纪末的小说,创作时由于缺少历史的高度,或成就一个方面,使当代文学难于久传后世,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使文学变味,更是传世之作的创作追求偏离方向。汲取鲁迅创作的给养,辛勤于艺术的耕耘,才能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出现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4.
先锋小说出现后,尽管遭到许多非议,但先锋小说对后来小说的影响饭后时念、形式等却是不容低估的。而先锋小说开始出现时的不被接受到逐渐被接受,经历了一个坎坷的过程。而且,人们逐渐接受先锋小说也主要是接受先锋小说的先锋形式,认为其先锋形式改变了旧式小说的写作方式。但对隐藏在形式下,甚至可以说是带来先锋形式的先锋理念却甚少关注。先锋小说家在大多数人之前敏感到社会的某种变化,这种感觉混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时代感带来了他们的先锋理念。  相似文献   

5.
现代作家在融合宗教文化与现实人生的思考中有一个比较集中、突出的命题——对苦难的认同与超越。林语堂的人生观与他对宗教文化思想的体认有直接的重要关联,他认同苦难,将苦难视为不可避免,并努力寻求超越苦难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写了一个又一个淫纵的场面,字里行间又都透出两个可怖的字眼-死亡。纵欲与死亡,是《金瓶梅》全部情节所努力说明和最终体现出来的主题。这是一个永远新鲜的、以生命的代价不断予以证实的人类生存的主题,从中给人们以生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邓经春小说以人性为艺术视角,或讴歌人性的善与美,或揭示人性的复杂变异,或剖析旧的观念、旧的体制对人性的压抑、扭曲和戕害,体现了作家的人本精神。此外,其小说在结构布局、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也颇见功力,具有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80年代后期中国小说没落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时代的发展使大众认识逐步普及深化,其二是什么是小说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种没落是一个转折和一个文学艺术自学期的苏醒与启蒙。其重构形态表现在:不再把文学当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题材不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蜂拥性,重视艺术直觉,艺术对象选择的宽泛,重视艺术感受和艺术发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喧哗与骚动》的主题,并不只是反映了南方社会的没落,而是通过对南方社会没落的反映,潜在地表现了二十世纪人类的悲剧性存在状态-苦熬。如何面对苦熬,或者说如何熬的问题,是每一个康普生家族成员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因反封建主义受迫害而发了狂的人,他的形象,他的呐喊,撕破了封建主义温情脉脉的面纱,揭露了黑暗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1.
叙述苦难是余华80年代与90年代初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这一叙述有两个层面: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在他看来: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苦难中的温情是一个具有人关怀的作家的极选择。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祖籍问题近年来争议颇多,讼辩双方观点皆有待完善处。学术规范问题是这场争论暴露出的严重问题,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六个男女的相互关系一反常态,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一幅两性关系异化的摹本;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了这种异化现象,它使人陷入“精神”与“肉体”分离的痛苦之中,从而危害家庭和社会;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相似文献   

14.
林白以其尖锐而执的女性主义立场与姿态使其小说呈现鲜明的反男权传统的判逆性。她塑造了一个个充满女性欲望并难以被男权传统规范所界定的“娇女”形象投入到那场女性的“一个人的战争”。然而,异常强大的“菲勒斯中心”却设置了一座无所不在的“镜城”,林白也难免身隐其中,于是其笔下的一些女性也就如同“镜中的花朵”般凄凉地开放、枯萎,延续着红颜薄命的宿命。  相似文献   

15.
张抗抗的小说都是围绕人的发现这个中心展开,真善美的追寻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价值判断,而对崇高的坚持则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最有力的支柱。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梦从一起始就难解难分,人类的文学历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梦与诗交织的过程。诗给世界允诺了意义,给人类生存精神允诺了家园,可家园的难以回归却使人类精神成为无家可归四处漂零的幽灵,于是诗人便做了梦,让疲惫的心灵精神得以短暂的歇息。吴大康的小说就是这种梦的编织,他以梦的编织来拒诉诗人在现实面前因无力与苍白而形成的焦虑。  相似文献   

17.
姚晓雷 《天中学刊》2001,16(4):54-58
萧峰是金庸笔下作为在现代都市市场机制下为满足大众欲望消费的需要,而刻意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塑造出来的一个英雄;岩阿让则是雨果《悲惨世界》一位负荷着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英雄,二人在个人经历、形象特征和气质类型等构成其英雄形象的外部 形态有许多相近之处,但由于塑造双方的精神资源的不同,也造成了他们在本质特征上是异质的。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的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作者以敏锐而深刻的人生体验,睿智而锋利的笔触,把读者深藏心底的感觉挑到意识的表层来,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到处充满着现代人的困惑与危机的世界。同时,卡夫卡以一种执着的信念,同他所感受到的慢化世界中的恐惧作着抗争,并且把人的异化这样一个关系到人类本质的问题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来,激起人们对现在社会合理性的怀疑和对人性彻底解放的强烈愿望。表现主义小说因为有了卡夫卡,而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只能有一个,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在对《西游记》主题的探讨上,为其找到一个确定的主题,就成了许多学者的基本出发点。其实,对《西游记》主题的理解,应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者意图;二是作品本身,三是读者接受。这三者是对立统一的,尤其第三个层次更就引起研究者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金锁记》中曹七巧从一个讨人喜爱的少女变成一个疯狂占有金钱、扼杀子女幸福的“疯子”,其根本原因是曹七巧畸形的婚姻、卑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剥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对情欲的渴望和满足,并成为金钱的牺牲品,金钱欲的膨胀导致了人性的蜕变、母爱的变态和人民生的彻底泯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