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为谁升出来》是一篇中规中矩的现实主义小说,但你也可以说它非常“后现代”,它解构了它所写的一切;《纪念碑》是一篇先锋小说,但却体现出本土化,具有本土之根。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用晚上的时间重读《论语》,领悟先贤的智慧。读到了《先进》篇中一节子贡与老师孔子的对话。子贡问孔子:“老师,你说子张(颛孙师)与子夏(卜商)谁更优秀?”孔子回答说:“子张做事有些过头了,子夏有时则显得保守。”子贡接着又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子张比子夏更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过分与保守同样都是不可取的。”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过犹不及”。我做老师已有36年,代入感的作用,两千多年前孔子和自己的学生臧否人物、探讨为人处世之道的情境仿佛就在眼前。“事情做不到位和做过了头都不好”的道理也没有因为漫长岁月的蹉跎而失去启迪人心的作用。如果要找一个词来概括当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没有比“过犹不及”更恰当的了,一“过”一“不及”。  相似文献   

3.
一 认识契诃夫,认识凡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人.他就是契诃夫。契诃夫活了44岁,创作了700多篇小说,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他的小说故事情节总是那么简单,可又是那么令人震撼;语言也是那么简单,但给人的感觉还是震撼。《凡卡》这篇课文就节选自他的同名短篇小说,我们读过也预习过这篇课文,想一想:凡卡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5.
英国印象主义批评家和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说过:“就广义上说,小说就是个人对于人生的直接印象;小说的价值首在于此,价值之大小依印象之强弱而定。”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哈代创作《还乡》,必然会揉进自己对“人生的直接印象”,必然会留下哈代自身经历的轨迹,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还乡》是小说,而不是传记。主人公克林·姚伯决不就是哈代自己。不过,认为哈代通过《还乡》,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克林的故事去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直接印象”,对于高尚理想的追求,对于人生悲剧的见解,那么,回答还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当(故事新编)这部历史小说集编印出版时,鲁迅写了篇自序,在序言中,鲁迅对这八篇作品多有不满之处,认为:“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①对鲁迅自己认定的这三方面的不足,我们如果作一客观分析,就会发现:说这些作品多为速写不像小说,是自谦之词;说有时是信口开河,正反映了作品中艺术想象的丰富;而其中的油滑之处,则正是鲁迅小说幽默风格的体现。所以都不能算是缺陷。但…  相似文献   

7.
美丽的序曲     
作为一位编辑,常会收到不少青年朋友的来信,问我怎样才能写好散文,尽管自己也曾在编辑之余,发表过不少散文,但也很难谈出散文的创作规律,何况现在文坛上对散文的定义争沦不,有的说散文一定要散,又有的说散文最忌的就是散……小过,对丁散文的孰优孰劣,我还是有着标准的,唐代诗人自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就是大凡优秀的散文作品,首先足须得以真情感人。梅思繁同学的三篇散文,正是以情感在字里行间的灌注,才写得如此真实与鲜活,底蕴丰厚涵纳着富有人生和哲学深度的内容,吸引人一口气往下读去,而且充满情趣兴味。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说自己从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巴金先生也说:“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鲁迅先生的话也许说得有些偏激,但事实证明这话是真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至今没有听说过哪位作家是听小说作法听成作家的。巴金先生的话其实是说出了文学创作的实质。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不在于它运用了什么技巧,而在于它以真实的感情、深刻的思想打动了我们。一切应出于自然,顺应自然,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才是作品追求的最佳境界。正如先哲老子所言:“太上,不知有之。”他并不是针对写作而言,但我们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9.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又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如果是第一次面对美女,且美女问我她究竟哪里漂亮,我或许会欣然答之甚至手舞足蹈;可如果连续来上几十位美女,个个作如是问,那我…  相似文献   

10.
《墙上的斑点》,从形式上讲是一篇意识流小说。将精彩异呈变幻不定的流动意识联结到一起的就是那个物线“墙上的斑点”。它就像旷野上放风筝时手中的那根细线,流动的意识犹如高空中御风舞动的风筝,风筝飘远了飘高了,但时不时总要被那根细线紧一紧收一收。看准了收放紧松处,也就随之看清了风筝的飘动轨迹,进而也就读懂了这篇小说的行文思路和框架结构。我们可能会恍然而悟,从创作形式上说,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这就是意识流。我们平时也有过这种情况出现,只是自己平时的是零碎的、杂乱无章的、闪瞬即逝的而已,不像小说那样有章法。我们平日的瞬间思绪与作家的意识流小说之间的区分之一大约就在于系统与条理的有无。因而,学习作品中的行文思路和结构,体会其章法,就可以确定为这篇小说的学习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位曾到日本讲学的中国学者撰文,说他在日本上课时间过一个小学生:“你日语不好,上课发言还那么积极,就不怕出错吗?”孩子回答说:“本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的答案从国里来呢?让老师一个人讲才是最糟糕的。”真难想象,这么精彩和富有哲理的话会出自一个小学生之四。比起人家,我们自是逊色多了。冷清压抑的教室里,老师一个人嘶哑着嗓子,在滔滔不绝地讲啊,讲啊!学生回答问题也多半是成绩拔尖或活跃的那几位,其余的人则要么竖着耳朵听、默不作声;要么心不在焉,一副事不关…  相似文献   

12.
雕塑自我     
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刻出如此完美的雕像的?”雕塑家回答到:“其实,这座雕塑原来就在这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了而已。”正如这个雕塑家所说,只要把雕像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就能塑造一个完美的雕像。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不就是那座雕像吗?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我们身上的边边角角不是别的什么,就是那些不好的品质等等。出色的雕塑家就是我们自己!让我们先来看看“浪费”这个角。巴尔扎克曾说过:“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对于俭朴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无敌的,它说什么就是什么,它可以说阿富汗是热带(见《福尔摩斯》),你得信;它也可以说南极有白熊(见《卫斯理》),你也得信;所以你看到下面的东西你也得信。”这篇东西,灵感来自《张飞日记》,网上流传极广,“笑”果非凡,特节选一二,大家一起来畅读别样的三国。  相似文献   

14.
错过     
所谓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物、景物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著名作家沙汀说过一句话,叫做“故事好找,零件难求”。这里的零件也就是细节,正因为细节难求.所以要求作者下功夫去寻求。其实把一篇小说拆开了,可以看到,它不过十几个场面;而进一步把它“砸  相似文献   

15.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不少人(包括一些文人),谈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总会提到他的“永州八记”,似乎柳宗元在永州只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其实,非也!柳宗元在永州写的山水游记是九篇而不是八篇,照理应提“永州九记”。 但是,长期以来,为什么人们总是提“永州八记”呢?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指要》中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他说:  相似文献   

17.
陈嬿 《中学生物学》2003,19(2):23-25
1 转变观念,明确意义 我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一次书面调查。题目是:说说你对“提问”的看法。学生的回答近似一致。有的说 :可以启发有的说可以调动我们的……。不难看出所有的回答 ,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 ,即 :“提问”是你教师的事 ,而我们只管一个字“答”。看来 ,我们有必要向学生宣传以下观点 :( 1)“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 ,更是你们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老师 ,问课本 ,还可以问专家 ,问教授、问权威。( 2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次发明和创造 ,大都是以“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玉山 《求学》2023,(S1):17-19
<正>时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这个问题既不好回答又很容易回答。说不好回答,是因为这个“高分”不是绝对值,它是个变量,每个考生的写作基础不同,积累与阅历不同,“高分”的数值也就有所不同。说好回答,答案就是——好作文能够得高分。这就涉及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在探讨什么是“好作文”之前,请大家先按下暂停键,认真读完以下这篇作文并做出自己的评判,然后再听我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篇小小说。不管是“小”小说,还是“大”小说,小说都是讲故事。这篇小小说就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因为一本稍有损坏的语书,发生“我”(也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和“我”的学生之间的小小故事。让我们觉得很妙的是.这故事讲得很实在.很真切.也很有波澜。比如同学们七嘴八舌为谁该拿那本书给“我”出主意想办法的场面,就很真切.  相似文献   

20.
帆帆的爸爸爱吃肉。一次吃饭时,妈妈和爸爸开玩笑,“你这个人不能出家当和尚。”帆帆问:“为什么爱吃肉的人不能出家当和尚呢?”爸爸回答:“因为佛教有十戒,其中之一就是不杀生。吃肉就犯了杀生这一戒。”帆帆想一下又问:“如果是一只老虎在追你,你不杀死它,它就要咬死你,那怎么办呢?”爸爸说:“好儿子,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你真的信奉佛教的话,那么,就宁可让老虎吃了你,你也不能杀死老虎。”帆帆不能理解,接着又问:“老虎把人吃了,不也杀生了吗?”爸爸说:“你这个问题问得更好,涉及到对人生的一些很高深的看法,等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