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西藏东部新发现的两处早期石刻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巍 《家教指南》2003,(5):9-15
本文详细介绍了西藏昌都地区的两处早期石刻造像———扎果西沟石刻造像和朗巴朗则造像 ,并认为极可能是吐蕃时期的造像遗存。这一发现 ,增添了西藏东部地区早期石刻造像遗迹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北魏的《姚伯多造像题记》书法被誉为北朝石刻中的奇品。从石刻学角度切入并通过田野考察法对该造像题记书体进行研究,认为《姚伯多造像题记》书法的形成与当时刻工的关系极大,它是由多人共同完成的二次艺术,从而显示了它在魏碑书法中独有的粗犷、草率、古朴稚拙,方圆兼顾,藏露皆有,楷中兼隶意的独特艺术。  相似文献   

3.
泽州县白洋泉河两岸摩崖造像由于地处偏僻,鲜为人知。对此摩崖造像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并对造像题材、造像题记、造像风格等进行探讨,为研究晋城地区佛教信仰、佛教组织、佛教艺术等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4.
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的青居山,佛教文化兴盛,唐代即开始建寺凿窟,创建药师道场,明代又有昇皓禅师在此弘法传道,创立牧牛道场。据调查,青居山目前遗留有较为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现有石窟造像12龛,唐、宋、明、清碑刻题记11通,造像题材主要有药师佛、横三世佛、释迦佛、观音、天龙八部等,石刻题记以造像记、妆修记、游记等为主。这为我们研究青居山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大足石刻地处四川省大足县境内,开凿于晚唐,盛于两宋,是我国宋代石刻造像最集中的地区。现存石刻造像五百万多尊,主要分布在北山与宝顶山两处。题材多为佛经故事,但其手法多样,艺术精湛,具有浪漫气息与写实精神。主要的艺术特色有:一是运用  相似文献   

6.
五峰山东魏一百三十四人造像碑座自清代就被发现和著录,但至今研究甚少.该碑座题记所列像主、维那等职,反映了北朝时期泰山地区民间的邑义造像组织结构及其活动特点.根据其它地区同时代佛教石刻造像分析,该造像碑原佚造像的主要特征为舟形背光上刻飞天拱卫宝塔的佛与菩萨造像组合.该碑座之僧图体现的是罗睺罗奉献释迦欢喜丸情节.  相似文献   

7.
通天岩,作为赣南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造像群,对于研究宋代以来宗教、世俗生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通天岩摩崖石刻造像题记作为人文景观,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具备重要的文献价值。自有宋以来,通天岩人文荟萃,旅虔或游历者不可胜数,他们在通天岩或饮酒赋诗,或吟哦题记,构成了重要的文化品格。就宋代以来通天岩摩崖题记进行校勘考证,并实地考察,标明摩崖石刻题记具体位置,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在此基础上,对通天岩摩崖题记背后的文化现象作出分析研究,探明"禅隐文化"向"阳明文化"的转变与互通之径,兼及书风丕变,以时代的广角析理,以期相对全面地阐释近千年来通天岩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后弘期之初,在古格王室的大力扶持下,佛教从上部阿里地区开始弘传,阿里地区一度居于全藏宗教文化的领先地位。同时,后弘期前期也是西藏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极具活力的时代,宗派竞起,精彩纷呈。在这一过程中,卫藏地区后来居上,各教派在卫藏地区相继创立,并传入上部阿里地区。其中,止贡噶举派成就特别突出,得到西藏西部的古格、普兰、拉达克等地方政权的支持,成为阿里地区主导教派。15世纪初,格鲁派在卫藏地区兴起并迅速传入阿里,得到古格政权的大力扶持,成为古格境内的主导教派;另一方面,拉达克政权则开始转而成为主巴噶举派的信徒,双方在宗教派别的信奉上渐生分歧,格鲁派与主巴噶举派的矛盾日益增加,以致双方冲突不断,直至古格政权崩溃。  相似文献   

9.
菩萨湾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岳阳镇新村,现存造像19龛,题材丰富,有千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五十三佛、十方佛等,第5龛发现一则说明造龛原由的题记。依据造像题材、风格及题记等,造像分属唐宋、清至现代两个大的时段,唐宋时期造像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0.
桂林摩崖造像中有3铺单尊观音立像,其双足外撇、足跟相对的表现手法相当特别.通过与同时期国内其他石窟寺造像的比较研究,发现这种表现形式可能与波罗王朝时期东印度的造像艺术有关,带有一定的密教色彩.唐朝中后期在藏东、川西和青海玉树等地的摩崖造像上有所表现,之后随着吐蕃势力的壮大流传到河西地区,最后通过吐蕃与大唐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到达长安.造像主宋伯康来自于长安显赫的宦官世家,观音像的粉本极有可能是由他自长安带到桂州.从这些观音像可以窥见唐末桂州的佛教信仰以净土宗和禅宗为主.  相似文献   

11.
唃厮啰政权是在宋、辽、西夏政权并立的局面下诞生于河湟地区的一个以吐蕃民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它雄踞西北一隅,在列强争雄的缝隙中艰难回旋,历经唃厮啰、董毡、阿里骨、瞎征、陇拶、小陇拶等六位国主,立国时间将近百年。唃厮啰政权时期,河湟吐蕃的经济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兼事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唃厮啰政权时期青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并未因战乱而停滞,而是得以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位于四川邛崃市大同乡盐水村的夫子岩摩崖造像,开凿于唐宋时期,现存造像18龛,题记4则,主要题材有三佛、七佛、二十五佛、观音、地藏、尊胜经变、文殊、普贤、天王等,虽然残损严重,但造像特征突出,题材又具有典型性,为研究巴蜀唐宋石窟造像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甘州回鹘政权一直非常注意与周边民族和政权的交往,佛教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曾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史籍及敦煌文献中有关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交往关系的史料及敦煌石窟中相关题记资料的梳理,论述了佛教僧侣在甘州回鹘政权的外交活动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指出佛教在沟通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政权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国家、地区、民族间的宗教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关中地区道教与佛道混合造像碑上的一些典型石刻图像进行考释和解读,可以发现当时佛道信徒在建造造像碑时就把早期的神仙传说题材作为其进行创作的思想源泉,在造像碑上刻画大量表现传统宗教中的长生和成仙思想的图像.这对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整体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该地区造像碑从一开始就与我国传统宗教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显示出中国化和世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两宋时期,活动在西北地区的吐蕃、回鹘、党项、契丹等民族政权的科学技术有所进步与发展。吐蕃、回鹘、西夏的天文历法颇有特色;回鹘的印刷术与西夏的医药、地理学,深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喀喇汗王朝、西辽的建筑科学与园林艺术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一切皆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体现出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阿里骨(又名鄂特凌古)是继角厮啰、董毡之后的一位有贡献的青海历史人物。在宋与西夏政权对峙的情势下,存在於青海东北部的阿里骨政权,联合北宋,打击西夏,对宋代西北地区免受西夏破坏、发展生产、安定环境、融合民族,都有着一定的历史作用。关于阿里骨的事迹,《宋史·吐蕃阿里骨传》抄撮马端临《文献通考》,极其简略,且语焉不详;在近见的有关青海地方专著中,对阿里骨也没有专门而详细的叙述。因此,钩稽群籍,对阿里骨  相似文献   

17.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王朝在河西、陇右、关中和西域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本文主要梳理唐王朝与吐蕃在西域的争夺战争的历史背景、史实,以及唐与吐蕃在西域争夺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清流乡长新村,现存20龛,年代涉及唐、北宋、明,各期皆有年代明确的造像记。龛像时代特征明显,个别龛像独具特色,尤其北宋初期造像,多数有造像名称和造像纪年。题材丰富、时间集中,可补充安岳北宋时期造像序列,各类题材和组合显现出信仰体系和佛教造像的民间化。该造像点为研究安岳乃至四川地区摩崖造像发展演变和宗教信仰变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清流乡长新村,现存20龛,年代涉及唐、北宋、明,各期皆有年代明确的造像记。龛像时代特征明显,个别龛像独具特色,尤其北宋初期造像,多数有造像名称和造像纪年。题材丰富、时间集中,可补充安岳北宋时期造像序列,各类题材和组合显现出信仰体系和佛教造像的民间化。该造像点为研究安岳乃至四川地区摩崖造像发展演变和宗教信仰变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20.
在唐与吐蕃的关系中,唐王朝在今青海东部设置鄯州是青海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鄯州由乎特殊的地理位置,凸现出其在唐王朝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重要地位不仅在政治关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