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0月15日《新民晚报》刊登《贾平凹每年走访数十村庄,称作家要关注底层社会》的文化报道,让我们看到了著名作家贾平凹,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执着一种坚定的意志,  相似文献   

2.
“底层文化资本”是对文化资本理论的丰富和补充。对底层文化资本内涵的梳理,有助于呈现底层文化资本的限度,揭示其内在逻辑的矛盾、适用时空的有限、前提假设的陷阱。据此,探讨实现底层文化资本转化与延续的条件,提出关注文化资本激活的技能、新旧惯习转换的门槛、教育文化秩序的反思等实践底层文化资本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情境对当前文学底层书写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与大众文化的共谋,颠覆原有的文化观念和文学叙事,给文学的底层书写造成困难的同时也孕育了爆发的机遇。当前文学的底层书写由微而显,但怎样摆脱文化上的困境、合理地表述底层仍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4.
陈彦是一个对城市底层与农民工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作家。陈彦的小说常常站在人民美学的立场,关注底层人物、弱势群体的人性温度与生命冷暖,以平民视角书写他们的艰辛与快乐、疾苦与尊严。城市贫民阶层、农民工群体尽管有着卑微的人生,坎坷的命运,但是在他们的生命中却蕴含着良知、勤劳、美德、坚韧与正义,这些永恒的人类精神主题,成为支撑底层世界信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阅读陈彦小说的底层世界,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无常"的现实人生中总是潜藏着"有常"的文化根基,这"有常"的文化之根就是作者对传统的持久回溯与激情演绎。  相似文献   

5.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追求不到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作品中的底层形象可以根据其作品主题大致分为两类,移民生活中的底层人物和国内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浪潮的见证者。他们都是生活贫苦的人,作者通过对他们生活境况的描写以及人性心理的描摹,展现出这些边缘人物生活的窘迫,人性的本真或扭曲,体现出作者深受中国传统和海外移民的双重影响,力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中对最具矛盾深刻性的身份及情感认同问题予以真实展现与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7.
从这些学校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创新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文化的整体建构和理性化,并将文化转化为行为,赋予其外显特征.  相似文献   

8.
小牛笔下的湘文化写作,源于对底层生命体验的思考。对小牛小说进行分期观察,其人物叙事可以分为三类:俄式的"小人物"叙事;湘文化的民俗性叙事;社会转型期的底层民众叙事。这三类叙事统一在作者对底层生存的道德关怀之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闪光点,但是其中还是有糟粕,有弊端。根据中国传统的现实与思想状况分析这些弊端,看到这些弊端给传统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哪些阻碍,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对中国社会在新时代的发展带来哪些借鉴意义,并初步找出这些弊端的症结所在。看到中国与世界还有距离,中国文化的振兴还需要努力,对待传统文化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为建设新型的中华文化而奋发努力。  相似文献   

10.
卢十四 《大学生》2013,(13):130-130
年轻人漂到大城市,心里难免凄惶.觉得自己初来乍到,一穷二白,注定是这个城市最边缘最低层的人群。然而.这是错的。只消出门走一圈,就能看到那么多服务员.保安、农民工、天桥上的专业贴膜……他们何尝不比我们这些念过大学.坐进了写字楼的人更边缘.更底层?  相似文献   

11.
在30年的改革过程中,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仅通过"社会"的发育来解读中国改革的进程是有失偏颇的,由此我们主张国家视角的回归.民生建设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分化以及这种分化后果的一种回应,是对作为改革代价承担者的底层群体的一种补偿机制,由此文章提倡一种底层视角,通过底层视角我们不仅看到社会与国家的分离,而且看到国家对社会的浸透以及二者的结合交织.  相似文献   

12.
华老栓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他矛盾、愚昧、冷漠。而他的这些特质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顽固的封建思想加上并未深入的革命思想,都是酿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环境只要不改变,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就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角度来讨论英汉词的文化内涵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英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汉民族与英语民族在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社会心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了解这些差异 ,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她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底层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草根文化也早已波涛暗涌,严歌苓笔下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女性草根,书写不一样的苦难,通过她笔的女性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之光,她的人性的赞歌给读者甚至给全人类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大家,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湘西为背景,描绘出"湘西世界"中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于湘西呈现的落后愚昧,他希望能有所改变,想在改变中寻求湘西未来的命运,但又怕现代文明的输入会导致湘西世界中自然人性的堕落。沈从文是独特的,他既追求现代性同时又反抗现代性,在看到传统文化落后的同时又指出传统文化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在看到现代文明的先进时又能指出其存在带来的弊病。本文试从《萧萧》这部作品来分析沈从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姚金成是河南当代剧作家,其剧作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其中底层人物的特点尤为鲜明。剧作者运用大量语言来刻画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揭露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对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底层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剧作家关爱底层、关注民生的忧民之思。  相似文献   

17.
《女工》是毕淑敏的创作视角转向底层人物的开始,也是她的底层写作中的力作。作品展示了底层女工生活命运,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底层的人文关怀。同时,作品显现出了值得探讨的写作技巧、叙事方式和思维逻辑,我们在关注作品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文本元素,因为这些同样是作者创作思想的映射。  相似文献   

18.
明恩溥通过<中国人的特性>一书归纳了26个中国人的特性,其中绝大部分是负面的.虽然明恩溥在写作过程中尽力追求公允,而且在中国农村生活多年的他也确实观察到许多真实现象,但是作为外国传教士,明恩溥对中国的观察主要局限于中国农村的部分底层百姓,并只能看到中国人的一个侧面.由于中国人带来的各种障碍使他在华教务发展不顺,导致他更多关注中国人的负面信息;他也无法真正把握中国文化,对于看到的各种现象只能凭借西方文化的标准进行衡量,由自身的感受出发对中国人进行丑化.  相似文献   

19.
周星驰与金·凯瑞,一个被称作"东方的金·凯瑞",一个被称为"西方的周星驰"。他们同年诞生,早年生活艰辛,都从电视节目制作起家,度过一段漫长的跑龙套生涯;他们的表演都带有强烈的底层色彩,善于发掘底层生活中的笑料;在影片的思想内容和表演方式上都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常用底层人的草根思想解构一本正经的正统思想,用草根文化嘲弄高雅文化,颠覆权威和经典,嘲弄富人和名流,弘扬底层人看重的"情"。  相似文献   

20.
当下,"民间书写"无疑已经成为当代许多作家广泛关注的一个文学话题,从中可以看到民间文化形态的种种起伏与变化。祭鸿的文学写作以一贯的姿态表达着自己的这种文学经验,真实地讲述出当代民间社会生活的万千面貌和底层人们的情绪世界,完整体现了一种理想的审美风格,在当代文学多元与多层面的书写语境中大放异彩,实现了诗性与审美的有机整合。这种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代表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自身价值的一种理性思考,也为文学写作拓展了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