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系统失灵观分析新兴产业系统结构性缺陷与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提出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传导路径模型。研究了新兴产业系统要素完善与系统运行优化的“政策内涵—政策功能—政策目标”传导机制,指出在系统要素完善目标上,政策设计的功能定位是产业主体孕育与产业资源供给;在系统运行优化目标上,政策设计的功能定位是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制度完善、交互关系优化及成长能力提升。针对中央、省级、市级三层面政策文件的分析,发现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政策存在政策功能结构性失衡、政策内容执行性不足、政策主体协调性不够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新兴产业培育政策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系统观、知识观和能力观为基础,构建触发因素→技术搜寻→自主创新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量化触发因素、技术搜寻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和仿真模拟发现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共演机制,在环境动荡性与创新意愿两大动因作用下,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过程有交互式和非线性特征;伴随自主创新能力从基础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超前技术搜寻、新兴科学技术搜寻和新兴经验技术搜寻的作用逐渐增大,而成熟技术搜寻作用不断降低;环境动荡性对自主创新能力有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创新意愿对自主创新能力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创新政策是推进创新活动开展、促进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对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主要遵循Wieczorek和Hekkert的研究思路,指出我国创新系统主要面临创新主体缺失、创新主体能力不足、创新环境有待优化这3个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创新政策的传导路径模型,研究创新政策的"政策内涵——政策功能——政策目标"作用机制,试图为创新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提供理论指导框架。  相似文献   

4.
创新生态系统是核心创新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同行业竞争对手及产品服务的其他相关配套提供主体所构成的相互依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企业组织相互依赖的非对称性、技术配套的专用性、集体行动的“搭便车”行为以及技术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等原因,很容易滋生机会主义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包括协商机制、声誉机制、信息披露和平台开放机制及信任机制等几个方面,通过几种治理机制的综合运用可以达到克服机会主义行为、提高知识共享意愿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5.
黄西川  幸炜 《科学学研究》2007,25(A01):120-127
阐述自主创新的内涵与一般分类方法,从自主创新不同模式的资源需求特点出发,深入分析各种模式的功能作用、相互关联性,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在联系。以提升南京地区创新系统层次、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为实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地区创新主体的行为优化的主要取向。  相似文献   

6.
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搜寻行为进行细分,有助于企业寻求适配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阶段的技术搜寻策略.以系统观、知识观和能力观为基础构建"触发因素→技术搜寻→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Vensim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发现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共演机制:(1)在环境动荡性与创新意愿两大动因作用下,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过程具有交互式和非线性特征;(2)伴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基础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超前技术搜寻、新兴科学技术搜寻和新兴经验技术搜寻的作用逐渐增大,而成熟技术搜寻作用不断降低;(3)环境动荡性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创新意愿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在实践中企业需要根据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阶段匹配相应技术搜寻策略,在技术搜寻过程中加强知识积累,注意自身内部调整与外部环境平衡,以及制定实施积极的创新意愿引导策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政策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结合政策分析方法和调研数据,系统分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及其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中人才队伍建设部分的政策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建成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政策体系,但还存在部分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不一致、某些实施细则不能有效支撑配套政策等问题。为建立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我国应该规范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政策相关概念和标准,培养并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和农村集聚,建立健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8.
将动态能力理论与企业自主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应用系统学分析工具,提出了“动态能力、自主创新机制、自主创新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D-I-P”模型,并应用统计软件(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开展了对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验证了以下命题:动态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对绩效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动态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有着非显著性的正相关影响;自主创新机制在动态能力、创新绩效形成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变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政策效果空间计量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桂黄宝 《科研管理》2017,38(9):161-168
本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估,研究发现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在实施初期阶段不仅没有促进技术创新,反而显著地阻碍了创新,但随着中国政府采购政策自主创新激励目标的确定,其政策效果有所改善,但到目前为止其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功能仍十分有限。为此提出了遵守国际规则,建立和完善创新导向型政府采购政策体系;完善制度设计,遏制寻租行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优化政府采购结构,强化创新激励导向等政策启示,以期为未来改进和完善政府采购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钟荣丙 《科技与管理》2007,9(3):123-126
我国自主品牌建设仍处于漫长的量的积累阶段,需要自主创新的强烈催化。分析了自主创新催化我国自主品牌“质变”的有效途径,并建议从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培育创新型人才、营造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催化自主品牌的快速“质变”。  相似文献   

11.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创新基础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并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市场需求激励政策、创新组织形式、创新文化氛围等角度分析了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知识是企业基本的构成要素和企业创新的核心,知识在企业内外能否有效地传递、变换、吸收和运用,实现知识共享,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从知识共享角度研究思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政策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各地广泛开展起来。但一些地区在制定和出台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区域创新政策过程中,仍存在将区域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单一化、区域创新政策内容趋同化、区域创新政策目标国家化、区域创新政策问题战略化等认识误区,致使区域创新政策普遍存在缺位、越位和泛化等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四省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何异同?在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的基础上,从规模以上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三种类型对四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可发现:四省的整体创新能力都位于全国先进水平,但是不管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大中小企业,或者是高科技企业都缺乏创新投入以及创新产出能力,而过分看重于创新活动以及创新资源。创新投入方面,广东以及江苏占有大部分的优势;创新产出方面,广东和江苏还是比另外两省高;创新活动方面,江苏略好于广东,这两省均超过山东和浙江两省;而在创新资源方面,江苏优势显著,远超其余三省。总体而言,山东省在这四方面都不突出。  相似文献   

15.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评价政策引导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作用日益突显。本文通过搜集2006—2018年各省市的科技评价政策文件,在优化科技评价政策量化量表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三个层次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评价政策总体上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政策目标主题向创新人才培育、区域创新扶持与知识产权保护转变,同时,科技评价政策的作用机理呈现“非线性”特征,政策目标的作用方向正由“数量制胜”向“质量取胜”转变。从科技评价政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看,科技评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其直接政策效力明显薄弱;科技评价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政策的协同效应不足,同时,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之间的不协调也削弱了政策效力,导致其“指挥棒”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主创新是行动,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国策,是要持之以恒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一个地区长期坚持的过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实现支撑国民社会发展和引领国民发展的战略机遇,把握这样的机会来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中国的未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偶发性创新——区别于传统创新的过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嘉铭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07,25(Z2):419-425
从创新活动中偶然性的重要作用出发,结合现实背景和相关理论,提出一种区别于传统创新的过程模式——偶发性创新,即由偶然因素引发的创新。归纳出偶发性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并指出其与一般创造过程的区别。进而在前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偶发性创新较一般创新模式而言通常蕴含更高技术价值的观点,指出该创新模式可能成为突破性创新的替代方案,成为跨越型技术产生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亟需加强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阶段特征,探讨总结"主体-结构""活动-功能""系统-生态"三方面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和政策着力点,并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提出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四方面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从完善创新体系向形成创新生态转变;形成动态、繁荣的创新功能主体簇;促进创新要素和价值高效流动;形成支撑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企业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的现实需要,深入探究银行业竞争如何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效率。以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样本,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实证检验银行业竞争与企业科技创新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银行业结构性竞争、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两方面进行异质性检验,识别出以信贷配置为中介渠道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通过降低信贷成本、增加信贷供给和优化信贷结构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形成企业创新投入的规模效应,同时通过增强银行对创新项目的筛选能力和创新风险偏好,激励企业提升创新产出质量,带来创新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且这一机制在产业结构优化水平高的地区作用更为显著,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效率发挥作用更强。基于研究结论,分别从国家、企业和地方政府层面得到的政策启示为:大力发展股份制银行,鼓励银行业适度竞争;完善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打造创新型企业;加强金融支持,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