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华武术》2006,(1):F0003-F0003
1955年出生于河北张家口市。现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邯郸市文化局副局长、河北省武协副主席。1972年从师武式太极拳传人李锦藩学习武式太极拳,深得精髓。长期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多次出国传授太极拳。主要著作有《简化武式太极拳十三式》《传统武式太极拳述真》等.以及武式太极拳的教学光盘。  相似文献   

2.
乔松茂,1955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现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北省武安市副市长。 武式太极拳由清代永年县人武禹襄创编,集武学、哲学、医学于一体,删繁就简,将强身、健身、防身熔为一炉。  相似文献   

3.
4月4日上午,作为河北省2008年清明节文化活动的重头戏武式太极拳祭祖,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武禹襄故居举行了亮拳祭祖典礼。按照传统仪式,武式后人代表、第五代传人代表先后向祖师敬香、奉献花篮和水果。第五代传人由金竟成领祭,钟振山宣读祭文,胡凤鸣主持仪式。随后,百余弟子同时演练武式太极拳及各种器械。祭祖典礼由永年武式太极拳协会具体组织,武式后人代表、武式太极拳传人共两百余人参与了祭祖仪式。  相似文献   

4.
序说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鱥,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  相似文献   

5.
孙建国 《武当》2012,(1):21
武式太极拳小巧紧凑、中正安舒,起承开合、进退自如,重气势不重形式,重身法不重招法,重内不重外,被形象地喻为"干枝老梅、中庸捋顺"。一、拳架小而紧凑武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势,又称中捋架。由于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自于书香门第,平时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势紧凑舒缓。武禹襄祖  相似文献   

6.
武式太极拳是由清代永年人武河清在原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加以改创,由其外甥李亦畲进一步完善的。 武式太极拳始祖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永年广府城内东街人。长兄澄清,字秋瀛,官任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字酌堂,清刑部员外郎。兄弟三人自幼从父习洪拳,家颇富有,并于永年广府城内东西两  相似文献   

7.
孙建国 《武当》2007,(1):4-7
序说 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架基础上,多年苦练研创的第三套高层次功夫架。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已在《武当》杂志1998年1期至10期系列刊登,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三路小架一直在恩师所著《秘谱》中保存,多年来从未披露于世,更少传于外姓人,直到我的恩师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传于永年个别人室弟子。为继承和发扬先辈传统武式太极拳系列完整套路,使恩师所传系列套路真谛免于失传,本人首破家传门规,特将三路小架披露于此,望太极同仁参阅,共研揣摩其奥妙真谛。并对本门传人朱瑶盛、柴剑鸿、金爱平三同志的大力协助整理表示谢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高继寿 《武当》2014,(12):19-20
习练武式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练"竖劲"。武式太极拳的"竖劲",就连一些大师在理解上都很肤浅。许多已公开出版的书籍中介绍说,武式太极拳间架结构紧凑、步子小,那是因为先师武禹襄和李亦畬他们都是文化人,都穿长袍马褂。而当时打拳的人都是一介莽夫,他们碍于面子,都是不脱长袍打拳。穿长袍是迈不开大步的。这些说法,初听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其结论过于勉强。  相似文献   

9.
一、太极拳特点和要领武式太极拳发源于永年县广府镇,乃清道光年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其传承为赵堡太极拳的王宗岳传蒋发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平传武禹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武禹襄所创的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陈式新架,也不同于杨式太极拳大架和小架,他的拳架小巧紧凑,动作舒缓,气势鼓荡,形似干枝老梅,在松静中暗含着开、合、隐、现,  相似文献   

10.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段陟 《中华武术》2003,(8):26-27
我们是河北省邯郸市武式太极拳爱好者,曾得到当代中国武式太极拳第五代重要代表人物乔松茂先生的指授,受益匪浅,对武式太极拳的源流、技法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从朋友处得知某地方武术刊物2003年5月刊登了一篇林子清先生所写的《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的文章,我们看后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慨,这与我们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今就该文(以下简称“林文”)所述,我们根据掌握的资料,对部分观点进行质疑,以下分述之,敬请广大武术界同仁不吝指数。  相似文献   

12.
武式太极拳原始架108式,是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霍梦魁先生和其亲传弟子、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吴本萍先生所传授的。在拳架名称顺序上为了便于学记,有所改动,如云手改为拖挂滚按云手、旋转云手,为了分清两种不同式的云手;倒撵猴改为退转倒撵猴、穿梭后退倒撵猴,这样更加便于分清两种不同式的倒撵猴的演练;转身劈挂撇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现有武式太极拳相关资料的分析和整理,制定研究框架,开展问卷调查,围绕武式太极拳的习练价值进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如下:①武式太极拳具有健身养生价值、娱乐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等,且较其它流派太极拳,其健身养生价值更为突出;②习练武式太极拳对个人而言,其主要价值包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学习知识、培养品德、消遣娱乐、丰富生活等;③习练武式太极拳对社会而言其价值主要有:促进全民健身,利于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河北永年县广府城,是如今名满天下的杨、武两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当年,杨禄禅三下陈家沟,师从陈长兴而扬威武林;武禹襄远赴赵堡,得陈清萍教诲而开宗立派;后武禹襄传技杨禄禅之子班侯,班侯授业全佑至吴鉴泉以有吴式太极;武式三代弟子郝为真又传道孙禄堂遂成孙式太极。可以这么说,现在广为流传的陈、杨、武、吴、孙、赵堡六派太极拳,无一不与广府城有极深的渊源,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太极之乡”。 武禹襄先师,是早年间武学宗师中  相似文献   

15.
张修睦  冯景春 《武当》2003,(9):18-20
本文介绍的武式太极拳是武派另一代表人物——李启轩所传拳架。启轩名承纶,是李亦畲长弟,当时两人一起跟武禹襄学拳。此拳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因此,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保留了较原始的拳架和练习方法,如拳势中有360度云手及鸳鸯脚等。此拳每势的演练,不提“起、承、  相似文献   

16.
高飞 《中华武术》2001,(4):30-32
廉让堂太极刀,是武式太极拳的主要器械之一,由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1812~1880年)的外甥、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1832~1892年)于1861年在武式太极拳架的基础上创编而成。此刀,过去一直在李氏家门内秘传,从不示人,为武式太极拳李氏门内嫡传功法,即便是武派传人,作李家血统,皆不可得,故被后世名之日:廉让堂太极刀。  相似文献   

17.
赵玲  林林 《武当》2005,(8):17-18
为进一步全面提高太极拳运动技术水平,方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全面了解和学习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五大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我们创编了这套二十四式综合太极拳。二十四式综合太极拳严格遵循古谱,精选五大太极拳中最具该拳法特点之组合动作,力戒繁琐与  相似文献   

18.
孙建国 《武当》2009,(8):15-16
武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式,又称中捋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拳架小巧紧凑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自于书香门第,清朝时期达官贵人身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式小巧紧凑舒缓。但武禹襄祖师早年随其父武烈习练长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而到赵堡后得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图》等,归里后与二甥李亦畲、李启轩研创多年,于1859年另创有二路太极炮捶和三路太极小架。此拳法对敌应用,发力快如闪电,用劲动如雷霆,步伐变化多端,身法有刚有柔,  相似文献   

19.
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五派掌门人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振铎、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孙式太极拳名家孙永田、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3月8日齐聚香港,宣布今年将成立世界太极拳总会,以进一步弘扬太极这一种国粹。  相似文献   

20.
乔松茂1955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中国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现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北省武安市副市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