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一苇”     
徐迟的《黄山记》(普高语文第二册,人教社,1991年4月第1版)中有这样一句:“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这“一苇可航”是什么意思?教材及教参均未作解释。苏轼的《赤壁赋》(职高语文第四册,人教社,1993年6月第1版)中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药》最后一节:“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对其中的“一挫身”,新版人教社教材注为“一转身子”(见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四册2004年版),而以前的人教社  相似文献   

3.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3,(11):18-18
梁延学《“镊刀”种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一文说:“杨澜女士有否误听误记,本人则无从考证。”人教社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六册《作文训练·应用写作·小传》:“有否受过奖惩……”北京《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45页:“……有否借故寻找理由?”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一篇传统课文。每次教这篇课文时 ,我的脑子里都会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是康大叔吗 ?但早有专家对此下了定论 :人教社《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2 0 0 1年 1 0月第二版 (P50 )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满脸横肉” ,“披一件玄色衣衫 ,散着纽扣 ,用很宽的玄色腰带 ,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 ,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人教社《语文》第四册 ( 2 0 0 1年1 0月第二版 )《药》的课后“练习”第三题第 2小…  相似文献   

5.
贵刊2005年第6期《1929年10月29日到底是星期几》一文纠正了人教社2003年版新课标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的一个错误,但会产生大危机发生的那一天是“黑色星期二”的新错觉。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弄清大危机是哪一天发生的。关于大危机发生的时间,不同教材有不同的表述:10月24日说,见人教社2003年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84页;10月29日说,见人教社2003年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2002年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写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7页有一个探究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其实,上面所说的“国歌”应  相似文献   

7.
九年制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人教社编)“归类识字”(一)中有这样一句:“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国山青水秀。”笔者翻阅了好几表辞书。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只列有“水清水秀”,在释文“形容风景优美”之后注明“也说山明水秀”。在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8.
张天云 《语文知识》2000,(10):66-67
中师《课外阅读文选》(人教社1993年版)第一册编选的《苏武传》中有这样一句:“(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对句中的“北海”一词,教材注曰:“在匈奴的边境,即现在的贝加尔湖。”这个注无疑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苏武传》这个具体的环境,说“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就不一定正确了。其实,在我国古代,“北海”一词的含义是因时而异的。在春秋  相似文献   

9.
姚鼐的《登泰山记》有句:“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自若摴蒲数十立者,山也。”其中的“稍”课本未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编)则译为“渐渐地”,辛正主编的《部颁篇目高中古诗文》(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也注云:“稍:副词,逐渐,渐渐。”我以为,这里可能存在误读的问题,此处的“稍”不宜理解为“渐渐”或“逐渐”。  相似文献   

10.
裴承飞 《语文知识》2003,(11):33-35
高中语文第四册(修订本,人教社2001年10月第2版)《逍遥游》(节选)一文中有这样一条注释: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常用工具书上,查不出“数”有音,可以查出它有音,义为“屡次”“多次”,这是  相似文献   

11.
中等师范《文选与写作》第二册《孔雀东南飞》中,有“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一句,教材脚注说:“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恨恨,愤恨到了极点。”(人教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264页) 编注者在这里犯了一个以今律古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社1995年第2版)第五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有这样几个句子: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意创作而取得的。”②“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予民间创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社1990年版)收录了司马光《训俭示康》一文。文中“走卒类士服”句,教材注释为:“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类,大都。”我认为,“类”的解释值得商兑。一、“走卒类士服”与后面紧连着的“农夫蹑丝履”句式结构相同、词  相似文献   

14.
王勃的《滕王阁序》(见人教社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对其中的“日下”与“云间”二词,课本有这样的译注: 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  相似文献   

15.
“叩”和“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敦雨 《语文知识》2001,(12):19-19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叩关”,人教社和上海 H版课本都注释为“攻打函谷关”;“延”,课文均未加注,配套的人教社教参把“开关延敌”翻译为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前人们还据此概括了一个成语:沧海一粟。那么,此处的“粟”指何物?一般的辞书都释为粮食的“粟”或“谷子”“谷粒”。《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汉语成语词典》1986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辞源》1983年修订本 (2000年印刷)、《辞海》1999年版,在释“沧海一粟”时,都是这样理解的(分别见第122页、76页、1863页、缩印本1072页)。不少教材和选本,则对此未作注释,或许是编者认为它就是上面所指的内容,人们容…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里袁枚的《祭妹文》中有“齿危发秃”语。对“齿危”的理解,我见到的有这样几种:《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江夏等编)中译为:“牙齿松了”、《文言文释译》(鸡西市教育学院编)中译为“牙齿松动”。《新编高中古文注译评析》(三秦出版社,主编侯良瑷)中译为“牙齿已松动”。《高六册语文参考》(人教社语文二室编,1988年第2版)中译为“牙齿动摇”。对于这些理解,我认为都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质疑如下。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小语课本(人教社)六年制第八册中有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人们对诗中“树头花落未成阴”的“花落”说法有二:一曰,树上的花已经凋谢了;一曰,“花落”应译为“花开”。哪种解释都允许,不伤诗的主旨,但也让人无所适从,因为“落”字也有“初开的”意思。如《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又餐秋菊之落英。”  相似文献   

19.
我评人教社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的三篇文章 ① 已经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文章力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充分肯定教材编写的成绩 ,同时着重就改进教材内容和编写提出商榷意见 ,并寄希望编写出适应新世纪需求的新课本。我的善意万万没有想到引来人教社的一场指责和送来几顶“帽子” ,自然我要给以答复。我的第二篇文章就是对人教社历史室署名“任史识”发表在 2 0 0 0年第 3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文章的答复。本来准备在 2 0 0 1年第 1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和 2 0 0 1年第 1期《学术界》同时发表的。至于第三篇文章即对人教社称…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新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有一幅插图,图下标注为“范旭东的大久精盐公司”。其实“大久”应为“久大”。范旭东,湖南湘阴人,我国杰出的化工实业家、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生于1883年,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