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基础和前提。在界定工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了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8年至2019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时序演变来看,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依然处于中低水平;第二,从空间格局来看,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减弱的特征;第三,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分维度指数来看,开放发展指数得分最高,创新发展指数得分最低。我国应以创新驱动力为核心,提升改革动力、开放动力和需求动力,朝着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产品模式向高端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强工业品牌建设,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更全面了解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状况及区域差异,从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规模6个维度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基于2013—2020年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别从三大经济带、七大地理区域、三大经济圈的地理划分维度,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和收敛性分析。结果发现:(1)按照2013—2020年的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均值,广东、北京、江苏、天津、上海、浙江分居前六,甘肃、宁夏、青海提升进步快速,其中一级指标指数整体呈现“规模>创新>开放>绿色>共享>协调”;(2)按照地理分区的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变化趋势,东部处于领先地位,华南、华东、西北地区和泛长三角经济圈的均值均大于全样本均值水平,2020年呈现“华东>华南>西北>全样本均值>华北>华中>西南>东北”,其中规模因素均为各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关键障碍因子;(3)2013—2020年样本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有效运行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助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创新价值链视角进行框架切入,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2014-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展开实证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在2014年到2018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局面,年均增长9.7%,2016年后技术效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了规模效率变动的影响。(2)我国东部地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更趋近于最优化前沿面,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省际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间的技术变化指数差异较大,各省份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现相近趋势。(3)各省际区域对不同资源投入的敏感性程度不同,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投入资源冗余或分配管理不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工业2009—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构建中国区域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环境规制异质门槛纳入创新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框架,考察不同区域环境规制门槛下创新活力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当前区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异质性显著,有趣的是,创新活力对于区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存在显著的环境规制异质门槛效应:较低的环境规制水平不利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而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的增强并超过临界值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发创新活力的驱动效应,进而能提高区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采用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长期向好态势,但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分维度来看,增长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呈波动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化融合、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呈不断上升态势,而绿色发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向上态势,中部总体呈不断上升状态,西部呈上升态势,但增速较慢,东北则出现停滞。(2)区域间差距在不断扩大,直接原因是地区内差异的不断增加,间接原因则是区域划分方式不同和产业转移。(3)各省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减弱,未来中西部地区需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则需进一步强化对外协同作用,引导内陆省份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系统内部行为机制分析,从创新环境健康、组织网络健康、创新能力健康三个维度构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评价体系,借助VHSD-EM组合评价和DEMATEL-ISM递阶结构解释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研究样本进行动态评价并深入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得分偏低,区域间健康性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低于东部地区;(2)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重点体现在数字型企业的创新网络布局,间接影响因素聚焦于区域的数字创新环境建设,而数字产业的研发投入是其根源影响因素;(3)递阶结构解释模型的传递路线图表明该系统健康发展存在因果要素间的关联影响效应,是核心原因因素通过基层间接因素的支持作用于结果因素推动了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界定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的特征,以31个省份的权威统计面板数据为基础,从4个维度15个指标出发,运用改进的信息熵权TOPSIS法,构建了区域智慧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智慧专业化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省份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都较高,广东省的智慧专业化水平最高,西部省份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都较弱,且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与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存在较大的极化现象。以智慧专业化理论为基础,基于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和智慧专业化指数得分,对比国外智慧专业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结合国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区域智慧专业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个维度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市场扩张效应、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促进区域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政府干预、价格效应在此过程中的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市场扩张效应、人力资本、研发投入是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路径;(3)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政府干预、价格效应在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区域创新的过程中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知识产权保护是捍卫和激励创新的关键举措,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我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并分析区域异质性和试验区类型差异性的影响效应,从而探讨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并且所产生的政策效应与区域发达程度有关,其中对东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作用更加显著,但同时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数字经济的后发赶超提供契机;影响效应差异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跨区域类型试验区有更深远的政策效应;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表现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规范市场环境等方面。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贯彻大数据战略、构建发展评价体系和创新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并分析区域异质性和试验区类型差异性的影响效应,从而探讨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并且所产生的政策效应与区域发达程度有关,其中对东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作用更加显著,但同时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数字经济的后发赶超提供契机;影响效应差异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跨区域类型试验区有更深远的政策效应;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表现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规范市场环境等方面.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贯彻大数据战略、构建发展评价体系和创新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演变,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调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各省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数字创新路径,强化区域间联系,为促进我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科技创新财政资金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本文利用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高企)大样本数据,分析当前激励政策效能的内在结构差异性、作用机制及作用效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计划项目财政资助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媒介,提升了高企高质量发展综合能力,其中技术攻关专项、科技创新人才专项对高企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最大。科技与金融结合项目补贴、政府减免税普惠性政策显著提升了高企高质量发展综合能力。整体来看,在科技创新政策赋能作用下,高企高质量发展指数总得分逐年稳步上升,且高企创新能力指数得分同比增速显著高于其盈利能力和运营成长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吕知新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4):184-194
试图回答数字金融如何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的问题.运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数字金融影响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的作用效果、作用机制等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同时无论是数字金融的综合指数层面还是覆盖率指数、使用深度指数以及数字化程度指数层面,对工业经济绿色转型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主要通过提高工业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经营绩效等途径机制予以实现;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一方面通过提高工业企业融资效率进而提高其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工业企业创新创业水平进而提高其经营绩效水平,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努力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特别是提高数字金融的覆盖面积、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支持工业行业创新创业发展,以及加强数字金融与新金融业态协同配合、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具有赋能经济增长转型和推动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地、引领经济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时代价值.廓清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包括科技创新的动力协同驱动机制、投入产出互动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08-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但呈现渐进式提高的态势,横向上各区域的水平差距较大,纵向上的发展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为更好地解决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中治理模式存在偏差、管理体制机制有待改善、主体培育机制和协同机制有待健全以及治理环境和人才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未来必须把握好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重要政策取向,推进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制度、创新主体多元培育制度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建设,并完善科技创新治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但鲜有研究探讨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3—2017年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科技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水平,以及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序和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各地区创新发展水平保持平稳,但地区差异非常显著,北京远超其他省份;(2)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特色明显,制约因素突出;(3)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关联性最强;(4)创新发展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初步实现协调发展,除北京外,耦合协调度结果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逆向相关"态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江苏省2010年—2020年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整体来看江苏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稳中有升;各维度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高质量发展水平贡献不一;各区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呈现由南到北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苏南和苏北的发展差异是江苏省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7.
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受到多种要素协同影响,为辨析最有利于(1)各地区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路径之间存在的异同,基于协同理论厘清外部环境因素对工业绿色技术创新作用机制,以我国30个省份为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2013—2017年的有关数据均值作为评价依据,从组态视角探究多重并发因素和复杂因果机制下工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现实路径。结果发现:金融发展-环境规制主导和金融发展-政府支持主导是影响工业绿色产品创新的2种路径类型,影响绿色工艺创新的路径为金融发展-政府支持主导型,相应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非高工业绿色产品创新和非高工业绿色工艺创新的影响路径分别为5条和8条,相应省份分布均匀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其中节能环保支出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以及节能环保支出和政府创新支持具有替代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构建完善金融体系、加强政府创新支持、合理运用环境规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巨虹  李同昇  翟洲燕 《资源科学》2020,42(6):1099-1109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近10年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本文采用ETFP(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标准,通过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并分析2006—2016年黄河流域主要地市及城市群的工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工业发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尤其是山东半岛城市群远高于其他区域;②各地市工业ETFP的近邻效应显著,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③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的工业ETFP以年均7.5%的速度递增,分区域来看西部的增长速度较快,后发优势充分体现,东部和中部增速则较缓慢。尤其是,中部地区始终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急需调整产业发展策略,提高技术效率,才能整体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华  陈昭荣  乔蕾 《科学与管理》2023,(2):25-31+65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但当下区域建筑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探究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深层逻辑,以2018和2019年省级数据为样本,基于SBM超效率模型计算各省建筑业生产效率,应用fsQCA分析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化程度、能源消费结构、科技创新、经济环境要素在多重交互作用下如何驱动区域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结果发现:区域建筑业存在管理-开放型、管理-创新-降低竞争型、规模-开放-创新型三条高质量发展路径。其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是根本动力。最终,基于区域建筑业内外部环境条件差异,提出了相应的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探索改变传统科技创新评价中过于偏重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综合评价思路,关注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绿色生态影响和社会影响力方面。为此,基于高质量发展新理念,立足我国科技创新新阶段,融合大数据指标,采用组合赋权方法,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5个维度构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察评估2012—2022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程度、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整体稳步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西低、中平、东高”的格局;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企业创新指数均有所提升,而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呈现波动趋势。根据研究发现,提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快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设、强化科技发展区域协同以及绿色科技体系创新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