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佤族盟誓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并保留至今,文中阐述了佤族盟誓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佤族文化的属性、佤族盟誓文化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2.
古代、近现代、当代佤族盟誓文化的文献资料集中体现了佤族盟誓文化,从而为佤族盟誓文化是特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爨文化上承古滇青铜文化之神韵,下启南诏大理佛教文化,并称为云南古代三大特色文化,而爨文化中突出的特色就是盟誓文化,探讨佤族盟誓文化的渊源为爨文化,佤族盟誓文化产生的地理特征,论证了盟誓文化是佤族的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4.
佤族盟誓文化作为佤族的特色文化和民族精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尘封在历史迷雾当中。佤族盟誓文化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积淀,在坚决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和维护国家独立、对外友好交流与合作、团结兄弟民族等方面使这种文化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盟誓是中国民间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制度。盟誓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信用凭证和神灵崇拜文化下建立的自我约束机制,在普洱历史上的各民族之中十分通行。而佤族盟誓的方式比较独特,通常以剽牛和喝咒水来显示其意义的重大。在此以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次剽牛盟誓,探究普洱市多民族关系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佤族建筑文化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较能适应山地居住.佤族的吊脚楼,虽受傣族建筑样式的影响,但仍然别具特色.造型美观、功能完备、价格低廉、经济实用,又能防潮防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理想的居所.加之佤族的建筑习惯是依山傍水,不改变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十分和谐,属于环保型的建筑.  相似文献   

7.
佤族外来节日不仅与佤族传统节日一起构成了佤族当代节日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格局,而且日渐成为佤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佤族外来节日传入背景及其对佤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保护和开发佤族节日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同姓不婚”是佤族一项重要的婚姻制度,同姓婚禁忌是佤族婚姻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佤族社会中却仍然存在同姓婚。以沧源县班奈村佤族同姓婚禁忌为例,分析了佤族同姓婚的含义以及同姓婚禁忌的根源、班奈村同姓婚个案及其相关仪式、班奈村同姓婚引起的亲属称谓调整,班奈村存在同姓婚的根本原因,并指出班奈佤族在其婚姻文化进程中遵循了自然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佤族文化符号群依存于佤族社会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象征。以木鼓为中心的文化符号群是佤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标识,是佤族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浓缩,是佤族文化最具典型的代表。佤族文化符号群既包含精神文化象征符号群,也包含物质文化象征符号群,这两个层面的文化符号群大多以木鼓为中心。木鼓中心符号群的存在形态有着不同的类型,同时,其结构是动态的,因之,其象征意义和功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既有共时性之相对稳定性,也有历时性之嬗变。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读,可管窥佤族社会文化变迁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佤族禁忌的起源及演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禁忌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先民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约定及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佤族禁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许多传统禁忌逐渐淡化、松驰乃至消退,同时也经历了从群体行为到个体行为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先民创制的木鼓在佤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不仅是通天的神器 ,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文化以木鼓舞为代表 ,再现了佤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景 ,传承了佤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魔巴制度是千百年来在佤族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存在于佤族文化中心区域并具有佤文化特质的一种宗教、文化和社会制度.在20世纪后期剧烈的社会变化中,魔巴制度不仅表现出极强的文化适应性,而且其宗教、政治、文化的核心作用依然得以保留.从某种意义上说,魔巴制度决定了佤族传统文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佤族虎豹祭是一个古朴神秘的古老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针对宗教信仰,巫术及人神交流三个方面,对佤族虎豹祭仪式进行文化释读,认为佤族虎豹祭实质上是一个通过赎罪、巫术和人神交流,来达到祈福的宗教仪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云南较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的佤族,没有文字,刻木纪事,那么,千百年来佤族的历史和文化靠什么来延续和传承.通过佤族典型的文化特质司岗里神话和木鼓文化,来探讨佤族文化传承的方式,那就是深植于民间,存在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歌谣.正是歌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无文字民族文化信息这种神秘文化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笔者对古代蒙古的盟誓礼仪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将其分为以血盟誓、以言盟誓、拜神盟誓、易物盟誓、互扶盟誓等五个基本类型 ,并对盟誓礼仪的产生、发展、演变的文化基因、内在规律进行了探讨。同时 ,对与盟誓礼仪有关的信守誓言、背弃誓言、追索誓言等行为作了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佤族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魂曼文化,或者叫祭祀文化。打造佤族文化品牌,对于培育佤族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佤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关键,一是营造氛围,二是加强研究,三是培育支撑,四是健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佤族文化是以“司岗里”文化和木鼓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一种多元民族文化。从自然环境看,佤族主要生存环境为内陆山区,山是孕育佤族文化的母体;从人文环境看,云南悠久的葫芦种植历史,是佤族“司岗里”文化得以产生和形成的人文环境;从内部因素看,“司岗里”文化的产生是以佤族古老的生殖崇拜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由此,可以推断,佤族“司岗里”文化至少可以说是在新时器时代就产生了。由于佤族长期受到封建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双重统治,被迫过着漂泊不定、不断遁入山林的生活,这使得“司岗里”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纵观“司岗里”文化与其他南方民族葫芦文化的关系问题,“司岗里”文化不仅仅是佤族一个民族的,而且也是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各民族共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佤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自然条件的变化影响着佤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因此。在佤族的意识形态里,人类来源于自然、人类依赖于自然、人类回归于自然的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观念在实践过程中,成为了指导佤族生活行为的准则,规范着佤族的言行,所以,善待自然、珍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与自然协调和睦的观念经深入佤族民心。成为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佤族原始宗教是佤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探寻佤族原始宗教的产生,分析佤族原始宗教与佤文化相互包容的现象,以证明佤文化是靠佤族的原始宗教而实现了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