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刘师培积极致力于伦理道德近代化.他无情鞭挞封建"公德""私德"之弊端,深刻揭露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从学理上界定了近代"公德""私德"内涵,强调在养成良好"私德"基础上,重构以近代"公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其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特色,有利于塑造近代理想人格,对传统伦理道德近代化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德与私德是人同时具备的两种德性.人无私德则不能具备独立自主之人格以立于社会,人无公德则不能和群结成团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本文从公德与私德的一般理论出发,通过介绍公德与私德的内涵、特点、作用、划分标准及他们的不同之处等来揭示公德与私德之间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季民初,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实现救国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世纪更替的时代。近代社会"公"的观念的生活基础——公共领域发生了变化与转型,具备了新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公"观念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近代众多的思想家从爱国角度出发,从各个层面探讨了国人的公德现状以及缺失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公德的对策,为中国公德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有着密切联系.新时期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应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和谐性、包容性、人格美和进取性,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时代意识、进取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基于“要强我少年中国,先要强我中国少年”的理念,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系统地提出了“新民”这一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其中所强调的竞争、进取、公德、科学和自由的精神,对处于当下社会转型中的我国当代青年的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启示:即要以国家、群体意识的培育来引领当代青年自我的实现;要以科学理性思想的普及来启迪当代青年辩证的思维;要以勇敢进取精神的倡导来推动当代青年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代伟大教育家徐特立先生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是教育界的典范。徐特立始终将辩证法贯穿于德育目标、思想和方法,形成了人格培养目标的辩证共存思想、国民公德教育的辩证法思想和实际观察教学法中的辩证联系观。徐特立的德育辩证思想可以用来培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健全人格,均衡与系统化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内容,重视与加强德育和实地观察的联系,是我国当代德育的价值引领典范。  相似文献   

8.
自梁启超以来,即近代以来公德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团体公德、国家公德、社会生活公德三种不同类型。这三种公德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对应不同秩序构建的需要。其中,团体公德思想主要在于构建强大凝聚力的团体,以挽救国家、民族之灭亡;国家公德思想主要通过国家公德德目之宣贯,进行以自育自律为特征的政治教育,以构建稳固国家政治秩序;社会生活公德思想试图克服国家公德思想侧重国家秩序构建之局限,重点关注社会生活之公德秩序构建。这些思想都为当前社会生活公德秩序之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展望未来,基于自由权利的义务公德将成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修身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内容,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为基本模式,以君子和人民公仆为理想人格,以解决新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为使命,以世界各国修身思想为借鉴、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在修身内容上,将偏重于"爱有差等"的传统私德修养转化为大德、公德与私德修养相结合;在修身模式上,将道德自律的基本模式转化为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在理想人格上,将君子人格转化为君子和人民公仆相结合,由此实现了对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0.
“私德外推即为公德”吗?——兼论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自梁启超的"私德外推即为公德"的观点,忽视了公德生成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规律性,是对私德与公德关系的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辩证考察私德公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否认和抹杀二者在交往对象、适用范围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尤其是特定交往关系的产物,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变化轨迹.批判性地接受梁启超的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的公德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人格精神是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观念的人格统一体的表现。受儒家“君子人格”的影响,蔡元培在长期的文化教育实践中,形成了高尚的道德人格,其具体外在表现是:矢志于“教育救国”的人生观、坦荡的君子胸怀和谋求道德济世的精神等。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而整合为蔡元培的高尚道德人格内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2.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促进人际合作、维系社会存在的历史进化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和发展着的文化。目前,道德沦丧正席卷着全球,也严重危害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道德沦丧在我国既有和国外相同的一般原因,也受社会巨大变迁所带来的特定因素的影响。由此,论文依据符合时代需要和人性需要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初步阐述了建设我国新道德的重心,提出建设新道德的对策,期望借此使新道德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实现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建设公民道德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并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道义支撑和精神纽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对促进和谐社会的能动作用的同时,要优化建设过程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现代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正逐渐步入公民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正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心。面对当前由于时代价值的多元化及社会转型期新旧道德原则转换所导致的社会道德混乱、道德滑坡现象,急需建立起一套适合这种共处生存方式的普适性的道德体系和准则。遵守社会公德,既是现代公民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更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体现。文章探讨了加强公德建设的若干途径,加速我国公民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律和道德在功能上互补,观念上协调,但二者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显露出来。因此,扬弃传统道德观念,以现代法治精神为基准进行整合,是当前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内在的、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深刻地改变了制度与道德这二者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制度与道德的合法性基础不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预设,而是世俗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合理化,从而更加清晰地凸显了二者的伦理本质。制度和道德从传统社会的泛伦理化状态中分化出来,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边界和作用机制,但同时又更加紧密地相互依存。厘清制度与道德在现代社会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是当代中国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治国方略的升华。社会公共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之一,是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为以德治国的实施提供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支持。本文为此提出加强社会公德 建设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当代我国德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道德主体坞位的缺失。因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道德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确立起来,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从现代化发展过程来看,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标志。因此,确立道德主体地位在我国目前的德育构建的过程中显得极为紧迫。是当代德育构建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