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上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实施现代化教学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热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依托网络环境,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网上教学和远程学习等功能,目前的教育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数量庞杂、形式不规范、资源数据整合困难等现象。因此,如何加快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使网络教育资源上规模、上水平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规划与定位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需要作合理的规划和组织,有所侧重,集中突破…  相似文献   

2.
一、充分认识校园网建设的重要意义校园网指校园内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互联运行的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等构成的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集成应用系统,并可通过与广域网的互联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校园网应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教育装备(含图书)管理功能、资源信息功能、内外交流功能等。校园网是实施“校校通”工程,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师生顺利接收现代远程教育的依托…  相似文献   

3.
从校园网建设的必要性、校园网建设与“校校通”工程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师资建设的关系、校园网建设与常规电教实验仪器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间的关系、自制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商业软件的关系等5个方面论述了校园网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只有使硬件、软件、师资、应用等协调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提出,教育现代化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因此目前各学校纷纷开展校园网的建设,为配合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笔者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一、中小学校园网与大学校园网的区别首先,两者的建设目的不同。中小学校园网的目的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水平。将以前  相似文献   

5.
目前,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建设校园网已经成为面向21世纪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影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校园网建设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而资源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积淀的系统工程。本文重点探讨了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的体系结构、关键问题及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而资源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积淀的系统工程。本文重点探讨了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的体系结构、关键问题及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校园网的建立,为师生创造了一种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校园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绝非教学媒体、信息载体的简单改进,而应当包含教学模式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校园网的建立,为师生创造了一种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要条件、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校园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是对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绝非教学媒体、信息载体的简单改进,而应当包含教和学模式的彻底更新。  相似文献   

10.
正校园网指校园内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互联运行的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等构成的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集成应用系统,并可通过与广域网的互联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校园网应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应具备教师备课教学功能、学生学习功能、教务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教育装备(含图书)管理功能、资源信息功能、内外交流功能等。校园网建设是实施国家"三通二平台"中的一项重点工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校园网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 多媒体校园网(以下简称校园网)是当今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教学环境建设的热点。其强有力的广播、监控、交互和共享以及通信等功能,一方面将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和生动,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感知世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 的精神;另一方面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通讯手段实现了自动化和现代化。 校园网的基本功能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以及日常的行政办公和教学管理。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应该着眼于对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和制作、着眼于网络高效快捷的传输和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正式启动,很多学校都在着手建设自己的校园网,搞好校园网建设,构建现代化教育环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是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取代旧有的落后教学手段,实现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是时代的需要。那么如何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校园网为教育教学服务,已成为“校校通”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校园网建设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a.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会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计算机…  相似文献   

13.
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一个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水平也是衡量其现代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学校教学中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为学校教学创建一个优良环境是目前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里首先要求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教育网络化.学校教育中应用校园网进行管理将大大提高办学效益,校园网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校园网建设是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我校校园网的建设,是按照实施建网(计算机互联网)、建库(教育资料库)、建队伍(网络管理队伍,教育信息开发、使用队伍)、建制(校园网络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工作思路开展的。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基础性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建设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成熟、性能可靠稳定、易于使用和维护的校园信息化平台,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建设内容的设计包括校园网的改造、教学资源库以及各应用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正式启动,很多学校都在着手建设自己的校园网。搞好校园网建设、构建现代化教育环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是时代的需要。那么,如何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充  相似文献   

17.
校园网建设及其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校园网的建设已提到学校建设的日程上来。如果校园网的建设不合理或不科学,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影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下面仅就校园网建设及其原则谈几点看法。一、抓好校园网建设工作校园网是以现代化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向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管理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它是学校实现信息化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建立远程教育体系的基本保证和主要手段。主要由网络硬件系统、…  相似文献   

18.
<正>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如何利用校园网,有效地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已成为当前学校的一个重要课题。搞好校园网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现代教育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用较少的资金,满足学校目前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对校园网的需求。以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态度搞好这项工作,成了我校校园网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校园网建设的本质是一个开放的工作学习环境的持久形成过程,校园网技术和应用环境的成长应该也必须和学校现代化的总体发展动态匹配与互动。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建设则是校园网建设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20.
校园网建设是学 校的一项基础设施建 设,是学校迈向教育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据报道,国家将用5 一10年时间实现全 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建设,争取2005年 前东部地区县以上和 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 市的中小学都能与网 络联接。据消息,西 部的中小学校园网建 设有望得到国家的一 定资助。校园网建设 是一个系统工程,投 入大、技术含量高。 要真正建一个有用实 用的校园网,就必须 以自身条件来正确评 估校园网建设,合理 规划和设计校园网。 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 化较为滞后,条件也 参差不齐,许多学校 有计算机教室,有的 也建有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