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诗与书法     
唐诗与书法是唐代艺苑中的两枝奇葩。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足以彪炳千秋,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也会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从诗的角度说来,鲁迅就曾说过好诗几乎为唐人作尽的话;闻一多在论及唐代诗歌成就之大时,也曾有过“与其说唐诗,毋宁说是诗唐”的宏论,在他看来,唐朝那个时代是属于诗的。从书法角度看,历来晋唐并称,意思是说,唐代的书法成就是在继晋代王右军父子为首形成的高峰之后的第二高峰。且不说  相似文献   

2.
李玲洁 《今传媒》2020,29(3):52-54
本文从语言资源的视角入手,探讨浙东唐诗之路的唐诗这一语言资源的旅游开发应用。通过对《浙东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中收录的唐诗进行整理和归纳,挖掘诗路唐诗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与物产资源,并分析了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的策略,对进一步打造浙东唐诗之路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助推浙江大湾区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图书治疗,图书馆的一项新职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图书治疗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这样的病例,如《唐诗纪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诗话云:有疾疟者,子美(杜甫)曰:吾诗可以疗之。病者曰:云何?杜甫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人诵之,症犹是也。杜又曰:更诵  相似文献   

4.
有志唐诗研究和对唐诗感兴趣的读者,可能产生过对某一语词的使用频率的关注,即一个语词在一个诗人的作品中究竟出现过多少次,进而关心某个词在唐诗中的使用情况。对前一个问题,想的人肯定要多一些,一些别集的“引得”也为人们提供了方便。而对后一个问题,则是一个不大敢想的问题。面对5万余首唐诗,要统计某一个字或词的使用情况,谈何容易!再就是,在学习和写作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对一句诗,尤其是不太熟悉的作品,要么是记不全,要么是记不起作者,要征引时十分不便。那时,我们就感叹,有一个方便的检索系统是多么的好啊…  相似文献   

5.
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唐代送别诗与其他题材的诗歌一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面貌,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本文就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作些粗浅的剖析,由此揭示唐朝的社会情况,反映唐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总结他们在创作上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在公元7世纪到9世纪的《唐诗》中,已经可以看到东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的雏形。浪漫主义如李白的《夜宿山寺》;现实主义如杜甫的《石壕吏》。梁启超评论说:“杜甫写《石壕吏》时,他已经化身做那位儿女死绝,衣食不给的老太婆,所以他说的话,完全同他们自己说的一样……这类诗的好处在真,事愈写得详细,真情愈发挥得透彻。我们熟读他,可以理会得真即是美的道理。”而象征主义则有李商隐的《锦瑟》等。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发展比西方早,无怪乎20世纪初英译《唐诗》一出版,英国文学家斯特莱彻就评论说:“诗是一千…  相似文献   

7.
《全唐诗》卷253王之涣下注存诗6首,列首位的是《登鹳雀楼,一作朱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639页)。此诗被称为“盛唐代表作”,千百年来盛传不衰,赞不绝口。凡唐诗选本不选此诗者几乎未有。此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酣畅易记,虽三岁顽童,亦记忆不爽。又气势雄浑,哲理深远,千载而下,无人疑义。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5:“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瞩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如果用寥寥数语为雪景写意传神,五言绝句当为不二之选。自来咏雪之作甚多,但唐诗中有三首五言绝句,可谓众作之冠,且因其简约凝练而又意境深长,实乃咏雪诗之绝。它们分别是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江雪》和白居易的《夜雪》。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看诗题即知此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遇雪,然后投宿芙蓉山里一户人家。这是个故事,其中见闻感受必定很多。用二十个字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9.
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目前有关先唐诗歌收录最全的著作,其收罗之宏富,至今无出其右者。但笔者在对唐前民歌进行整理时发现此书中部分诗歌存在一些讹误之处,本文对其讹误逐一订正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10.
崔晓红 《大观周刊》2012,(48):252-252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作家作品众多,风格多样,流派纷呈.而且诗体齐备,题材丰富,诗歌艺术也日臻完善,达到了后代无法企及的高度。在诸多的唐诗作品中,借写景来传情达意的抒情诗较多.这是由于诗歌的抒情性决定的。也有一些诗或片段.是通过选取生活场景、细节或动作等表现生活,抒发感情,这类诗有一定的情节场景.人物形象也较生动鲜明,但并不主要是为了叙事或刻画人物.这就形成了唐代叙事诗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素问》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与菜蔬果类类相结合,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主副食配伍。"五谷"即"黍稷菽麦稻","五菜"即"葵韭藿薤葱",形成了最符合营养原理的传统膳食结构。这些传统的食物和饮食方法留存在唐诗中,据饮食专家林乃燊统计,仅在杜甫的诗中,就有100多首诗写到传统食物。所以,后人可以透过唐诗中的记载,观察到唐代民众的传统食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她以光辉灿烂的诗歌闻名于世界,而唐诗又是她的代表,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常听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用这句话看《唐诗鉴赏辞典》也是十分恰当的。那么这本书有什么特色呢? 首先是欣赏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该书在编写方式上将工具书和文学赏析读物融为一体,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辞典,也有别于以往出版的唐诗赏析读本。这部辞典以收录、编排唐诗精华为经,以鉴赏和剖析这些名篇佳作为纬,“经纬”交织,融合一体。读者在查检释疑解难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和修养。其次是内容的完整性。这部辞典的正文收录了一百九十六位诗人的一千一百零五篇诗作,既有出自名家之手、流传万口  相似文献   

13.
幸玉珊 《大观周刊》2011,(43):14-14
本文以清代诗人杜诏、杜庭珠的唐诗选本《中晚唐诗叩弹集》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晚唐诗叩弹集》的选诗特色,揭示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好书辑要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在诗已开始失去辉煌的晚唐五代,词正在以朝气蓬勃之势兴起。这种并非以抒情言志为目的而只是在歌酒宴席上为娱乐而作的配乐歌词,凭着什么竟能够在不久以后的宋代形成了不亚于唐诗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唐诗创作、唐诗学、唐代学术三者之间是种属关系。唐诗学隶属于唐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应该说,经过千百年来唐诗学者的努力,对唐诗本身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段诗歌的研究,已显得很深透了。近年来,从唐诗学的建构上研究唐诗的工作己开展得有声有色,精品迭出;从唐代学术体系上,在更深广宏阔的理论空间中进一步探讨唐诗创作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反观唐诗研究的历史,就会发现:唐诗创作与唐代学术的关系中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意识到要去触及它,更不用说去将其理清了,这包括那些有着直接因果关系的普遍现象和间接因果…  相似文献   

16.
明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后集《纂要》卷1中,对宋诗的总体走向作了这样的描述:“宋主变,不主正,古诗、歌行,滑稽、议论,是其所长。其变幻无穷,凌跨一代,正在于此。或欲以论唐诗者论宋,正犹求中庸之言于释、老,未可与语释、老也。”如若多读宋诗,定会认同这一论点,尤其是“滑稽、议论,是其所长”一语,直击内容特征,准确地勾画了宋诗的面貌。 由于求“变”,所以宋人不拘于诗教观念,更不满足传统题材及其表达方式,而热衷于发掘前人偶尔为之的变体,诸如集句、药名、建除等等,使之超常发展,在诗歌主潮之外,形成若干色彩斑…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唐诗纪》是重要的典籍之一,在"全唐诗"编纂史上,其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成书于万历前期,包括初唐诗纪六十卷、盛唐诗纪一百一十卷,收录作家572人,诗歌8362首(句)①,诗以人分,人以世次,同一人名下,诗歌分体排列.《唐诗纪》始事时间较早,在唐诗搜集、校勘、辨伪等方面,为清修《全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着发凡起例的意义.然而,由于规模较大,传本难见等诸多原因,长期以来,学界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其编者吴琯的认识,自《四库总目提要》出,其后陈陈相因,以讹传讹,少有辨者.《四库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二称:"《唐诗纪》一百七十卷,明吴琯编.琯,漳浦人,隆庆辛未进士.尝校刊冯惟讷《古诗纪》,因准其例辑此书."②这里关于《唐诗纪》编者吴琯生平的考释,讹误迭出.本文即就吴琯之字号里贯、学历仕进及刻书活动稍作考辨.读书偶得,聊以自备,不妥之处,以祈方家赐正.  相似文献   

18.
一、其人 晓阳,原名杨诚勇,现任河南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中原焦点》总制片人。他出生在人杰地灵的南阳农村,自幼勤奋好学。在上小学三年级时,他弄到一本《唐诗一百首》,便如获珍宝,爱不释手,萌发了“诗人之梦”,开始写“日记诗”,三年下来有300首之多。当中学生时,写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唐诗研究历来是颇受关注的热点,有关成果和新说层出不穷。要在前人走熟了的路子上翻出新意,在硕果累累的肥土中另有所获,其难度是众所周知的。姜剑云却在这里找到了选题。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唐诗人和作品的数量均超过盛唐,而且呈现出与盛唐迥异的美感形态,堪称唐代诗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中唐的地位不容忽视,然而就学术史的情况来看,它又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姜剑云在研究中聚视焦于中唐,表现出敏锐的眼光。唐诗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风格各异的诗人,及至中唐,一些风格接近或趣味…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以来,唐诗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唐人小说之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至于唐人小说中"用诗"这一普遍而别具重要意义的现象,研究者却寥若晨星,而对其作系统而全面研究者,则更是前所未见。最近,笔者有幸读到了崔际银的博士论文《诗与唐人小说》(以下简称"崔著")令人耳目一新。 品读"崔著",窃以为,可述者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