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其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它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所以给记的采写都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人物专访,是通讯中的一种,大都是以写人物现场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这是它同写事迹为主的人物通讯的一个明显区别。人物专访以“谈话”为主,但又不能总是让被访问者说、说、说。从开头到结尾,如果都是“他高兴地说”、“他激动地说”、“他略沉思片刻接着说”,……那就不如干脆写一篇讲话纪要,岂不是内容与体裁更协调一些(?)! 医治一些专访单纯写“谈话”的毛病,方法就是:把“谈话”与“描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常在报纸的娱乐版上读到“娱记”(跑娱乐圈的记者)骂明星“牛皮”的文字,实在好玩,有时喷饭。看一篇两篇之时,站在同行的角度,还替这个那个娱记“受害者”鸣鸣不平,然读得多了,便能读出其背后的文章来。娱记之骂中往往透露出这类遭遇的内在规律:曰“自找的”。 考这类“骂文”,大都是本也较为“牛皮”的娱记受到了更加“牛皮”的明星的冷落、白眼乃至戏弄;又考这类“骂文”,大都是娱记受不了这份“窝囊气”后的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乃至连“损”带骂,狠些的,甚至能揭出些对方“老底”,弄得那位得罪了这位娱记的明星叫苦不迭,恨…  相似文献   

4.
报纸上曾有这样一篇文章,将当今中国内地平面媒体中的文化报道概括为四个当家菜系:“上海菜”以捧见长,经典菜式是“封面故事”和“明星专访”,主要材料是明星成长经历,主要特点是甜腻,主要做法概括成一个字叫“捧”;后来居上的是  相似文献   

5.
李倩倩 《新闻窗》2007,(1):75-77
“学术”和“明星”似乎是很难搭上边的两个概念:明星是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产物,而“学术”则好像只属于那些专门做学问的学者,和普罗大众有着相当的距离。但是,就在这一两年,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节目为代表的媒体却造就了一批“学术明星”。这些大都在高校和科研  相似文献   

6.
低俗文化带来的荧屏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低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低级庸俗的文化,它依托于哗众取宠和无厘头的搞笑。有些媒体误把“低俗”当作“通俗”,误把低级趣味当作是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是打着适应大众文化需求的幌子,混淆两者概念。在当今众多的媒体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现象,“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娱乐覆盖文化,低俗代替端庄”,这种低俗之风,已成为传媒界的公害。  相似文献   

7.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更具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时常不约而同地和某个“准明星”运动员“过不去”,前些天“炮轰”郭晶晶耍大牌,这两天又指责林丹为“球霸”。然而,这些运动员和他们的教练、领导大都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9.
《军事记者》2001,(10):46-46
一、填空:(略)二、问答:1、谈谈你对专访中“访”字的认识﹖答:专访中的“访”,就是走访专访对象并与专访对象面对面交谈。从广义来讲,就是对采访对象的专门采访。但这个“采访”,只指与被采访者直接见面,不指间接采访。“访”是专访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访”的成效如何,将决定专访的质量甚至成败。为了使“访”顺利进行,采写者应当注意:一是访的问题要集中,不能撒大网,什么都想捞,那不仅会分散主题,也会影响专访对象的情绪。二是问话时要谦虚客气。三是要认真听人家讲,不要轻易打断人家的谈话。当对方的谈话不切题时,要…  相似文献   

10.
王一惟 《青年记者》2006,(12):64-64
娱乐新闻是广大读喜闻乐见的新闻品种,也是报纸赢得读的重要内容,其水平和品位的上下高低,直接影响报纸在读中的地位.网络时代的报纸娱乐新闻,最突出的特点是同质化,特别是一些大牌明星的“星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娱乐新闻已经从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变得越来越庸俗,翻看报纸或登录网站,明星的绯闻、八卦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流,作为新闻信息“把关人”的娱乐记者,应该如何应对娱乐新闻日益庸俗化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12.
朱虹 《中国广播》2009,(5):49-50
娱乐新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品种,也是各大媒体赢得受众的重要内容,其水平和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网络时代的娱乐新闻,最突出的特点是同质化,特别是一些大牌明星的“星闻”。一些媒体为了读者的“眼球效应”,往往盲目地追时效,抢独家,造成了娱乐新闻的浮躁,甚至低俗化倾向,最终损害了媒体的声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出广大听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新闻,提升娱乐新闻的品位和竞争力,成为娱乐新闻采编人员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谈“专访”     
在新闻改革中,文汇报开辟了《本报专访》一栏,几年来已发表专访文章数百篇,题材广泛,有各种职业、各种年龄的人物,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治学、自学成才、家庭、婚姻、发明创造、考古、经济、文学等等,可以说是触及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读了这些专访,可以从中熟悉一些人,知道一些事,明确一些观点,增长一些知识,解除一些思想疑问。从新闻的可读性上来看,“专访”是一种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体裁,也是记者采访写作的广阔天地。什么叫“专访”?现在还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简单说来,所谓“专访”,就是选准专门的对象,进行专题采访。它和通讯、特写虽然有着共性,又不同于一般的通讯和特写。它有着自己的个性;它要完成的是一种特殊的使命。我们在开辟《本报专访》这个栏目的时候,就  相似文献   

14.
2006年6月10日.北京娱乐信报18版刊登的《被查广告仍在大肆播出》,是一篇较好的舆论监督报道。它不仅指出还有多少“明星代言”的广告在“忽悠”消费者.而且披露了已经遭到国家工商总局点名批评的十条广告仍然在某些电视台大肆播放.其中包括两例“明星代言”的电视直销广告。着笔以理服人、理直气壮,对涉足此行的明星和媒体广告从业人员都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工业摄影与工业“明星”黄尚信什么是工业摄影?对于它的界定,既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新闻摄影的一个品种”,也不能只看它的实用性(即服务性、广告性),更不能片面地把它说成是“机器十人”。工业摄影是一个独立的摄影门类,它不是任何摄影的附属品,它和农业摄影、军事...  相似文献   

16.
人物专访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者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其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字,它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可听性,所以给采写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成功的人物专访,常给人一种“近距离交流”的效果。那么,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相似文献   

17.
“人物专访”属人物通讯系列。近年来,“人物专访”以其鲜明的特色,在各类报刊中已具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教育类报刊“人物专访”不仅具有人物通讯所体现出来的新闻性、真实性、准确性、生动性等特点,还应特别突出它的时代性与学术性。这既是由教育类报刊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独特魅力所在。 下面,笔者试从新闻性、时代性、学术性、艺术性四个方面,论述教育类报刊“人物专访”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丁莉 《视听界》2000,(2):36-36
人物专访,顾名思义,是对某一人物或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的采访和介绍。它和一般意义上的人物通讯有较多的共同点,但它比起新闻来能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新闻人物;写作上较通讯更为灵活、自由,因此近年来受到各类报刊的重视,同时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在长期的采编实践中,如何针对广播电视报的特点采写人物专访,我的体会是: 一、专访要“专”自1983年开始,江苏广播电视报开辟“本报专访”  相似文献   

19.
王普普 《新闻窗》2007,(4):24-25
人物专访是新闻采访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采访类型。人物专访按被采访对象或行业,可以分为对国家政要人物的采访,对企业家的采访,对娱乐界明星的采访,对文学、历史学者的采访,对艺术家的采访等等。而政要人物专访是指对活跃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领导阶层这个特殊人群而做的专门采访,这些人物的决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人物专访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人物专访与其他报道类文体不同之处在于一个“专”字上。它是记者事先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目的,对有关人物进行的专门采访,对采访对象的谈话加以实录,穿插一些现场实况和背景材料写成的。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第一、明确目的选好专题。专访是对某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的专门访问,所以人们通常习惯又将它称为人物专访。它与人物通讯不同。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是新闻人物,而人物专访虽然是对人物的访问,但它并非专门报道人物本身。一般来说,它是通过对人物的专访,或报道某一人物,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