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成人来说,说谎是一种故意的欺骗行为,是一种蓄意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行为。对幼儿来说,真正以欺骗别人为目的的说谎是很少的,他们说谎与成人说谎的性质不同。儿童的语言常常是与他每天的问题和愿望紧密相联。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训斥说谎的儿童,而应对说谎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要平静温和地处理问题,善于把孩子的想象和说谎区别开来,把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分开来。否则,就会使孩子蒙受冤枉,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2.对为了掩盖错误而说谎的孩子,要给予惩罚,但惩罚要通情达理,让孩子能够接受。例如采用剥夺权利的惩罚…  相似文献   

2.
压力也会使儿童窒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象成人一样,也会感受到压力。他们的惧怕和焦急,如同成人的一样,也在威胁着他们,引起压力感。不过成人懂得他们的身体何时正在对压力作出反应,而儿童则不懂;也不大可能知道如何去应付压力;甚至不知道单是谈谈受压力的处境就能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感。即使他们知道这一点,也会感到难得有人听他们谈。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教育中是否可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惩罚?我认为,教育必须有批评甚至惩罚。“片面的顺从儿童本性的教育倾向,实质是一种放任的教育。”“片面的自由教育是有害的。”这是因为———第一,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讲,批评和惩罚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就中学生来讲,一方面,他们已经有了强烈的成人意识,但同时,他们又具有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性———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幼稚性。成人意识使得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思维中多了理性。这使得他们可以运用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对是非善恶进行正确的判断。而幼稚性引起的非理性又使他们缺…  相似文献   

4.
一、惩罚与体罚的区别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体罚是对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悖于伦理道德。二、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1.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但不可否认纪律和惩罚也是达到目的的途径,惩罚可以使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权利和义务的关系。2.惩罚有促使改过和激励的作用。只有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  相似文献   

5.
说“故意”     
现代汉语中“故意”一词,表“有意;存心”的意思,它的语法功能多作状语,修饰或限制一种动作。在一般情况下,这一动作可能是不应或不必这样做的;其所以这样做,另有目的。如:“做菜时故意多放了一点盐,咸得人入不了口”,在菜里有意识地多  相似文献   

6.
一年级的儿童,对学校的一切完全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怎样上课,不懂得什么是纪律,不知道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正确的关系。有的儿童胆小,不敢跟人接近,不敢进教室,有的儿童很散漫,到处乱跑,开口骂人,  相似文献   

7.
撒谎,意为有意说不真实的话。普遍性、差异性及发展性是幼儿期儿童撒谎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儿童撒谎行为多受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类型的撒谎可以通过惩罚和强化这两种手段的不同组合来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学生会犯错误,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成长必要的,因为他们只有知道什么是错误的,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犯错后,教师会经常运用惩罚去推动学生改过迁善。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本身没有好坏,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惩罚认识、运用不当,给学生造成了伤害,所以常遭非议。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先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然后再探析学生改过迁善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9.
一、目的 关于儿童心目中的惩罚问题,在研究者们早期的研究结果中发现,惩罚通常被年幼儿童认为是公正的,因为这些惩罚均来自大人,他们认为犯错误该以痛苦偿还,相信惩罚的抵罪意义。在童年后期主张惩罚的人就少了,代之以讲明道理,他们已经将惩罚当作一种教育方法了。而且指出这种判断的重大变化在十二岁。 后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进行了更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年幼儿童往往认为应该用强制手段使犯错者服从大人的命令或规定,谁犯错,该谁受罚抵恶(抵罚性惩罚),年长儿童则大多数认为  相似文献   

10.
正12年前,我刚来到美国的时候,当地人告诉我"美国人不懂讽刺"。在我偶然听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条立法时,我就知道了美国人是懂得讽刺的。想出这条立法标题的人,就很懂得讽刺,难道不是吗?因为数百万的儿童被撇在后面了,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并不招人待见的口号:"数百万的孩子掉队了。"具体有什么计划呢?我们把数百万儿童撇到后面。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进攻性行为我们相信儿童会做许多好的事情,但儿童在很小时,他们的一些行为并非我们所期望的。如:儿童在做好积木之后故意将其弄坏,即使这不是针对别人的;儿童用打人的方式去获得别人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我一直是个性格孤僻的人,很自卑,不敢和同学讲话,怕他们取笑我。我并没有讨厌他们,但最近总是一见他们就故意转过脸去,其实只是想知道当他们看到我这么做会有什么反应。现在同学都视我为“危险人物”,看到我就赶快逃开。我知道是自己做得不对,才造成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我好后悔.也很压抑,不知该如何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来,我是不是心理变态?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执行成人的道德要求往往是无意识的,是对周围成人的称赞与褒奖的反应。因此他们的道德行为只是萌芽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表面化的、形式上的道德行为。当儿童的行为以道德认识为基础,他们能够根据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时,才可以说他们形成了内化的道德行为。这时候,外部道德要求转化为儿童的内部道德需要,不管有没有成人监督,他们都能自觉地按规则要求去做。培养儿童内化的道德行为,是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苏联一位研究者乌兹别科娃考察了学前儿童对待劳动的态度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她从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三年,用两年半的时间,对一些儿童进行研究。她用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2,(22):20
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它是热的,会灼伤人;碰到热炉,就会被灼伤;不管是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这里的“热炉”如同一种惩罚机制,包含了警告性、即时性和公平性等原则。必须强调的是,这一惩罚机制的运用,一定要对事不对人。  相似文献   

15.
(一 )复习要点及复习指导1 认知。( 1 )知道社会生活中必须有道德 ,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2 )知道自立自强、积极进取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做人应自立自强、积极进取 ,这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是时代的要求。( 3 )知道诚实守信的基本含义。懂得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代社会的需要 ,做人要诚实守信。( 4 )知道替他人着想、助人为乐、待人宽厚、为人正直是高尚的品质 ,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自己应该努力去培养高尚的品质。( 5 )知道做人要有责任感 ,要勇于承担责任。懂得责任心应从小培养。( 6)知道勤劳节俭是中…  相似文献   

16.
说起“柳”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之句,从“柳”字意思上看,或许能悟出点人的感情来。人爱的是花,却不怎么喜欢“柳”,因为这里毕竟有点“无心去插柳,有意要栽花”的意思。其实,对于“柳”这并不公平,人们这么做也只能自负其责,“花不发”是正常的,“柳成荫”倒是难得的。谁都知道我国是个诗的国度,  相似文献   

17.
说起“柳”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之句,从“柳”字意思上看,或许能悟出点人的感情来。人爱的是花,却不怎么喜欢“柳”,因为这里毕竟有点“无心去插柳,有意要栽花”的意思。其实,对于“柳”这并不公平,人们这么做也只能自负其责,“花不发”是正常的,“柳成荫”倒是难得的。谁都知道我国是个诗的国度,  相似文献   

18.
当今很多人并不了解以儿童为中心进行跨学科课程教与学的方法.在他们看来,这样学校就不成其为学校。他们也不知道,关于如何指导)L童学习的问题在二十世纪经过了八十年的研究。众所周知,个性的差异,人生变化,存在千差万别。面对现实,要么就是希望儿上用老办法去适应学校,要么就是学校改弦更张去满足儿童们的不同要求。这便是跨学科学校教育所要抓住的关键;跨学科教育的课程,是结合学校不同的学科,制定一个积极的计划,这就是使儿童们面对现实的世界,产生一种积极性。在他们的现实世界里,学校生活更能适应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  相似文献   

19.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这两句话,历来有人认为是“愚民政策”。因为可以解释为“只叫人民去做什么,不必叫他们懂得其中的道理”。康有为在主张“维新”时,却在这两句老话中各加一个逗号,变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说:“人民的认识或程度可以了,就让他们去做;如认识程度还不够,就教育他们,使他们懂得。”康有为这种高明之处,一时为人们所赞赏。康有为用两个逗号@张广林  相似文献   

20.
王者     
《新作文》2006,(Z1)
但凡是帝王,无论他是所谓的明君还是所谓的昏君,他们要承受的压力都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当然,我并不懂得治国之道,我仅知道,要想做一个好皇帝,首先要做好一个人。那么, 刘彻是怎样做人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