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新姣 《考试周刊》2010,(11):54-55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中心内容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也对西方传统哲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本文评述了体验哲学的背景、重要原则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系统梳理西方哲学诠释学语言观和作为核心概念的文本理解观的基础上,诠释学中蕴含的语言学特征和观点显而易见,诠释学在跨学科语言学研究中的哲学启发意义和应用价值表现在修辞学、批判语用学、跨文化交际与翻译、阅读教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是建立在体验主义哲学这一全新的哲学观基础上的,既非经验主义又非理性主义。这一哲学观的基本观点即: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神话作为语言的产物,是一种抽象概念的集合。对“自然力”、“自然和社会本身”的“想象”、“幻想”和“虚构”是神话产生的关键。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利用语言这一中介,经过人类的想象和幻想,按照现实世界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构建,创造出种种神话。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视角以玉皇大帝的形象为例分析神话体系及其仙话化流变。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发生了身体转向,建立在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认知语用学研究的身体问题在时代潮流中也亟待解决。从方法论视角转换上,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哲学认识论和脑神经科学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认知语用学身体转向的可能性;并尝试性地建构了第二代认知语用学,揭示出认知语用学身体转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对英语教学的作用很大。本文从体验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其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在认知层面上联系,并对听力教学的课堂设计提出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不仅成功促进了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同时也使得语言学研究进入了语用研究阶段。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语言研究的核心理论都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找到思想的源头,这些理论都与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的语言观,如"语言游戏理论""生活形式""家族相似性""私人语言"等有密切的关系。其实仔细研究发现,其实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语言生态系统,可以很好地解释语言。  相似文献   

8.
当代哲学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中心转到以心智哲学为中心。心智是涉身的,心智哲学也是涉身的和经验、体验相关的。心智哲学与关注主体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及其相关联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体验型的哲学。语言不是认识论的工具,而是本体上的状态;言语就是身体,言语就是存在。认知语言学提倡人的主体性,研究心智活动及其外部表现,认为语言是人类相同的心智基础和涉身体验的外在表现,将对人类心智问题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转喻是时间概念化不可缺少的手段 ,但相对而言, 时间隐喻的研究较多, 时间转喻的研究较少, 因 此, 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时间转喻的类型及其概念化特征非常必要。 本文从时间转喻的体验哲学基础和时间 转喻的概念化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强调对时间结构和时间表达进行研究本身就要求对此进行跨学科研 究, 要借助哲学 、现象学 、物理学、 认知科学、 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并进一步进行量化实证考察 。  相似文献   

10.
具身认知:语言认知研究的跨学科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方式.从哲学认识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认知的研究正是这种方法的体现,彰显出极大的应用价值,拓展出广阔的研究空间,并且在认知理论研究、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或者英语教学三个方面为语言认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以体验哲学和原型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对英汉"恐惧"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首先提出英汉"恐惧"这一情感概念是在人类相同的或不同的认知体验之上演变而来,具有相同和不同的认知原型。然后对其进行了认知解读,得出:英汉情感概念"恐惧"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对“李约瑟难题”的再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是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文化的核心,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因此科学、哲学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由于哲学和文化是多元的,所以科学也是多元的;由于中西方的哲学和文化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所以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重大差异。这是正确理解“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前提和关键。国内外许多学者之所以在“李约瑟难题”的有关问题上产生了种种误解,使这一难题迟迟得不到正确解答,其原因是由于他们混淆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英语“花园路径句”给人们造成理解上的路径误导,它涉及多层面的因素,诸如: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从认知机制的模式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对英语“花园路径句”的理解进行阐释,旨在探讨人类语言认知机制,从而有益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花园路径句”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4.
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科学诉诸实验。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理性剖析后,认为宗教建构在迷信与形象思维基础之上,与科学相悖离,所获得的境界低于哲学的境界。于是,提出了以“哲学代宗教”的观点。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但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以哲学代宗教”在当下的境遇里,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思想上的普世基础。在成事在人,谋事也在人的情况下,哲学是代替不了宗教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在不同领域里给人们予温情脉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科学观会产生科学教育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传统科学哲学的科学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呈现的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知识实用性的价值取向;科学文化哲学的科学观将科学视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过程,凸显科学的人文性,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应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人文价值,追求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的历史世界,让学生在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介词虽是虚词,在句子中不作任何独立成分,但有些介词具有动态意义,可表现出动作的过程、趋向等。以to和from两个方向性运动介词为例,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成果——认知语境,对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理科教育都在朝着“探究式教学”方向发展,我国的教改方向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撇开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撇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一些论者把科技伦理定义为全体科技当事人服务于全体人类。这种科技伦理“全员”论只不过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等于运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把社会历史因素存入了“括号”之中,充其量只是谢林的“理智直观”或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的产物,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超现实、超历史、超阶级、超国家的科技伦理只是一种主观的虚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的科技活动及其异化、资本主义国家价值取向的“单向度”性,决定了科技伦理“全员”论不但是“认识论的贵族主义”,而且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唯物主义的科技伦理观的科学性就在于:从科技活动的现实出发、从现存的社会历史形态出发,去说明和解释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及其伦理蕴含。惟其如此,我们的科技伦理学才能立足于“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不但帮助人们“解释世界”,而且指导人们“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近年的电视谈话节日中,主持人话语建构正经历着重大转变。关联理论作为语用学在认知科学层面的新发展,恰好为这种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上和现实上的支持,它对于指导主持人话语重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肉搜索”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量网络“人肉搜索”案例入手,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利弊,从而得出对于“人肉搜索”的态度:少一分鲁莽,多一份冷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