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云 《物理教师》2011,32(6):20-22
视深的大小由物体和观察者所处介质情况以及观察者的位置情况两方面共同决定的.观察者和物体所处位置不同,如分别处在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中情况不同,观察到的像的位置的变化情况就不同.当观察者通过光疏介质去看光密介质中的物体时,视深会随着观察角度的增加而变小,而且像的位置也更加靠近观察者;反之,假如观察者由光密介质去看光疏介质中的物体时(如潜水员观察水面上的物体或者水中的鱼观察陆地上的景物等),视深就会随着观察角度的增加而变大,且像的位置也会越来越远离观察者.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不少作者对高速运动物体的表观形象进行了讨论,结论是:在当观察者的对运动物体的视角足够小、物体运动方向与观察者视线互相垂直时,运动物体的表观形状不变,只转动了一个角度α=arc sin(V/C)。本文将进一步讨论高速运动物体颜色和亮度的变化。二、高速运动物体颜色的变化在当观察者对运动物体的视角足够小时,可以认为运动物体离观察者很远,因而由运动物体所发出的光就可以看成是平行光。如果运动物体  相似文献   

3.
自1959年,J.Terrell 指出高速运动物体的视觉形象不同于仅考虑洛仑兹收缩的测量形象以来,人们对与此有关的问题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讨论。但错认识仍存在于近期出版的教材和文章中。"观察者只观察到物体转了一个角度,而洛仑兹收缩并不为观察所观察到"就是一例。问题出在物体沿运动方向的长度观测上。我们就从运动物体沿运动方向的长度观察开始讨论。大家知道,物理量要用它的测量程序来定义。运动杆长度定义为:某时刻 t,杆两端与观察者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何捷 《班主任》2009,(11):14-15
人类视觉系统中存在两种类型的隐形误导。一种叫做变化盲视,指在面对多样事物时,观察者无法注意到某些事物与此前的不同,除非观察者把变化前后的状态进行比较,否则这种变化很难被发现。还有一种是无意盲视,指人们对一些出乎意料的东西视而不见。对“盲视”的运用,在魔术表演中很常见,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方法,我认为有如下几种: 1 顺序观察 法观察时要注意有序性,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忙乱现象.一般情况下,观察静物要根据其结构从上下、前后、远近、里外等方面的顺序进行;观察动物(运动的物体)就要按照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例如:惯性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6.
何捷 《中国教师》2009,(24):41-42
<正>根据神经学的知识,人类视觉系统中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隐形误导,亦即盲视:一种叫做变化盲视,它是指面对存在多样事物时,观察者无法注意到某些事物与此前的不同,除非观察者把变化前后的状态进行比较,否则这种变化都不会被发现;还有一  相似文献   

7.
赵敏 《中学科技》2013,(6):28-29
人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是立体的,可以看到、听到来自不同方向的信息。由于人的两眼之间相距约6.5厘米,因此看物体时,两眼从两个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来观察.使得两眼对物体有两种不同的视觉印象。正是这种视差效应,使我们能够区别物体的远近,对物体产生立体感。一只眼失明的人,因失去视差效应,就难以分辨物体的远近、确定物体的位置。同样的,人的双耳也具有分辨物体方位的功能,称为双耳效应。  相似文献   

8.
初学绘画,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物体的体积是由面构成的原理知识,没有树立一个立体感的观念,因而只是局部地观察物体。所以当他们描绘物体的时候,不会在画宽和高度的同时,正确地画出它的深度,不能把物体的立体感画出来,却往往专心致志地去画物体的边缘轮廓线。在素描静物写生中,各种物体都是由不同质材构成的,硬软、粗细、轻重、厚薄等等的“质” 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9.
运用不同天球坐标系的关系分析太阳周日运动与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联系,设计太阳视运动仪,由天半球与夜半球、时间节气观测地纬度度量球、地球、光电控制系统、地平面与地平圈、观测地方向指示器等构成,直观、准确演示全球任何地方、任何一天的太阳视运动,读出日出、日落方位角与时间、任意时刻的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  相似文献   

10.
创作一幅静物作品,色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幅作品档次的高低。在静物作品里色调是指各物体之间所形成的整体色彩倾向,色调的形成是由于大自然接受光照的结果,一切景物在光的笼罩下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形成了色彩的统一基调。色调由物体的色相、纯度、色性、明度等因素决定,要把握好静物色调,就要掌握色调的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视觉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逐步发展成当今文化的主流,它提供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研究领域。教育技术的多媒化特征注定与其有着天然联系,视觉文化全面渗透教育领域的事实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声乐教学中,学生在发声练习时所体现的能力和演唱作品时的表现不相一致,演唱能力明显滞后,即使是简单的歌曲也不能“声情并茂”,缺乏艺术感染力。这是由于他们在歌唱认知上没有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上升,对声音没有内心视觉支持而造成的。内心视觉训练应是声乐教学的主导方面,扩大生活体验,丰富艺术修养是提高内心视觉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用果蝇为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含有镉离子的化合物,结果发现在处理后的2、3代中随着镉离子浓度的升高,后代数量依次递减;但在4代以后又有所恢复.而且,被处理的后代个体寿命均下降,还出现了一定的畸形个体  相似文献   

14.
绘画是以视觉为基础的。工笔画和写意画这两种表现形式在视觉观察方式上、视觉感受上以及视觉审美意义上都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显现出了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表现规律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丝网版画和铜版画、石版画、木版画有着共同的独特表现形式;丝网印刷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印刷工艺。民族综合院校上好丝网版画及其印刷课在当代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要上好这门课,除了切实采取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的各种措施外,艺术视知觉的培养非常重要。这种意识可以培养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审美方面的兴趣。视觉意识强,对事物的观察是开放性的,辅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共享视觉传播的终极效应,获得视知觉的信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设计中,了解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尺度,是确定各项空间设计的依据。指出室内设计不但要注重设计和人体尺度的关系,而且要适应人的视觉规律。  相似文献   

17.
处于高速运动状态的物体,它的视觉形象与其位置、速度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狭义相对论中的洛仑兹变换对此进行讨论,并对几种简单的几何形体在特殊情况下的视觉形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美术从视觉的角度感知艺术,其内容与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本文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审美、视觉特质的感知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着手,学什么,怎么学,如何把握它的度,如何把握感知它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得到充分的感知体验与表现,得到老师在人文关怀下的递进知识学习引导,进行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作品中的类宗教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铁生某些作品的意蕴往往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但又与一般的宗教内涵不同,因此本文称之为“类宗教意味”。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敬畏自然;参悟命运;理解苦难;悲悯情怀;“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20.
根据运动生理学、心理学原理,结合体育技能形成的特点,从5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在体育技能教学中开发学生视觉的途径,从而能够加快学生获取视觉信息和利用多种感官的能力,更加有效地完成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