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建文 《传媒》2015,(8):36-37
传统的媒体形式、传播格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没有大的变化,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普及之后,新的媒体形式、传播形态不断出现.当前,尽管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已各具特色,拥有各自的受众群体,但各方都存在很大变数,媒体形态、传播格局都尚未定型.未来会怎么样?媒体将向何处去?这是大家关注的.这里谈一点个人思考,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因为互联网本身比传统媒体复杂得多,互联网上人人都有可能是传播者,从控制、把关、传播等角度来看,网络都远远不如传统媒体那样的训练有素和管理严格,所以这种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  相似文献   

3.
盛瑨  张殷博 《出版广角》2015,(15):32-3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人类社会已进入以互联网为主阵地的信息传播时代.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和交互性较传统媒体有了极大的提升.互联网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传统媒体只有积极寻求改变,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优势,改变原有思维模式,把互联网思维融会贯通于自身的发展之中,才能在新的信息传播时代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4.
周远 《声屏世界》2001,(6):24-25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传播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既是目前传统媒体所忽略,又恰恰是我们传统媒体与网络新贵相抗衡所必须掌握和使用的.……  相似文献   

5.
王倩  唐梓然 《视听》2018,(6):106-109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才刚开始,任何一方都在前行中谋发展。传统媒体可以借鉴新媒体迅捷的传播速度来提高收益,新媒体可以借助传统媒体提升自身公信力,增加品牌知名度;新媒体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多的优势,传统媒体则有深厚的根基、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员以及雄厚的资源。二者相结合的传播环境才是当下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媒介环境,1+1>2的关系才能造就"互联网+广电"应有的传媒生态。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传统媒体从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传播效果到运营模式都发生极大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只有借助互联网平台,做精主业,转移阵地,打通现代传媒技术与传统媒体人思维壁垒,走现代传媒的市场化道路,才能突出重围。  相似文献   

7.
魏志奇 《新闻世界》2014,(5):138-139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都在转型,但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属性和运作规律的认识仍不足,多数传统媒体在转型实践上仍存在误区。新媒体运营的基础是互联网,因而必须以互联网文化来理解新媒体的特征,以互联网思维来认识和运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这是观察传媒运作理念革新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传统媒体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其生产方式、传播形式、受众群体、市场开发等都产生了诸多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交流模式,使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形式逐步转变为新媒体多点对多点立体式传播形式.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北京电台)始终重视新媒体传播的新趋势、新技术、新应用,积极探索"台网共做、台网互动",将互联网作为传统广播的新平台,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广播影响力,扩展广播业务的深度与广度,搭建用户与广播实时互动的多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断涌现,并迅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此时,传统媒体该何去何从,我国传媒产业未来的出路在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媒体获得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推手.无论是约翰·肯尼迪等的“原因追究法派”、西奥多,麦克马纳斯等的“情感氛围派”,还是罗瑟·瑞夫斯的“独特的销售主张”、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抑或是唐·E.舒尔茨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这些广告理论无一不是立足于媒体形态变化与传播技术革新基础上的.当传统媒体还沉浸在卖方市场的自得时,一夜之间,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把传统媒体兜了个底朝天,移动互联网更是宣告了泛传播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面对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和新媒体的挤压,传统期刊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是当前的严峻课题.<知音>的实践说明,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是分别以阅读、视听等形式向公众传播故事、资讯等内容.传媒要彰显传播内容的价值观,首先就得获取价值.无论对于传统媒体还是对于新媒体而言,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的内容,是成功和发展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12.
袁勇 《传媒》2007,(7):37-40
数字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传播手段的演进,颠覆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概念和媒体运作模式,丰富了信息传播文化,从而催生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时代.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始弱化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挤压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的发展空间,对其形成巨大挑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报业提供了诸多启示,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开启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媒体经历了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和智媒体三个发展阶段,对传统媒体传播格局带来了颠覆性影响。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传播格局已然形成,互联网生态系统在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如何通过媒体融合,升维为主流互联网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讲话,为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很好的顶层设计。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互联网已经成为主导舆论场。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信息海量、方便快捷、用户体验更好,用户开始快速转移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受众",一个在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一群能在互联网呼风唤雨的人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个专门的信息传播空间,相对于传统读书看报的受众相比,这部分人群是比较独立的,他们不仅能给互联网带来新的血液,更会注入很多鲜明的特点。网络媒体的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在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想要获取及时的信息,但是细分开来,使用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并不能完全地适用于新时代的网络受众。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双方面的研究,根据传播受众的特点,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进入到一个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自媒体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相互间有了更多影响、渗透和借鉴。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何借微博的影响力来焕发新机。发挥微博的传播力是传统媒体现阶段的发展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随着互联网传播的不断成熟,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三屏合一"时代的来临给人民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无形中使电视、网络、手机三种传播媒介的价值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我国当前传媒发展情况下,我国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还是以"我中  相似文献   

17.
一 本世纪初,全球化、互联网、移动终端初露勃兴之势时,许多人预言,所有传统媒体都上了末班车.尤其是没有技术瓶颈阻碍的纸媒,10年内必然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互联网对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承担着舆论引导与新闻宣传重任的主流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传播的时效、便利、可选择、可持续的"四大"特性,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重构主流传统媒体的价值体系。本文通过认真分析、对比传统传播方式和互联网传播方式对主流传统媒体传播价值评价体系的影响,探讨主流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传播下如何围绕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自觉融入与主动"改造",获取最大最优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学者Rogers,Everett M.首先提出健康传播这一概念,认为,健康传播是以传播为主轴,籍由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当今,新媒体异军突起成为组织传播的重要手段,致使媒介生态格局俨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在新媒体逐渐重构传播格局的今天,传统媒体向互联网逐渐迁移,会带来传媒产业或服务的转型升级,互联网与经济新常态“互联网+”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研究健康传播对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和重构进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快捷、便利的信息与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组织传播的范围,这就为组织的有效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媒体语境下,组织传播学应着重探索媒介传播形态的新变化并引导其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信息的有效健康传播。本期“组织传播”立足新媒体,深刻剖析互联网社交平台下健康传播的发展机遇,阐述新媒体时代社区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同时分析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弹幕传播的主体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群体传播,对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节奏的把握进行探讨,以期为新媒体传播格局下的组织传播实现健康传播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夏越 《传媒》2015,(13):33-35
目前,我国传媒市场格局和传媒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和深刻的变革.随着移动互联传播的兴起,互联网市场高速成长,反观传统媒体,广告和发行都遭遇严峻的市场考验,报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面对新的变化与形势,传统媒体的产品和经营要走出困境,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