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2.
德育灌输的实践价值取向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3.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蕴涵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标准。立足现实,面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实现:发展方向社会化;发展条件现化化;发展规模集团化;发展功能多元化;发展纵向高移化;发展横向互通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学校德育的功能和价值也进一步细化,仅仅依靠第一课堂的品德教育和第二课堂的德育活动已不能满足德育多元化的新要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多元化取向,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又感到人性的迷茫及价值观上的冲突。如何培养具有主流价值取向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德育生态性的视角对目前高校德育现状及如何构建德育生态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本德育是生命在场的德育,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是人本德育的内在要求,它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在德育的目的、道德的尺度、德育的内容、德育的组织过程等方面均凸显人本性.以关注个体生命、追求人生幸福为终极目标的生命化的德育与人本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生命化的德育是人本德育理论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随着人学成为时代的主题,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等思想逐渐为人们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德育“无人”的传统弊端受到反思和批判,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表现在:德育概念的人本化;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本化,德育实践模式的人本化。德育的人本化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反映了德育的本质要求,成为现代德育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8.
文章梳理了名辩思潮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了其发生在先秦的原因。社会认识的深刻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事物认识的精微化等因素,推动了名辩思潮的向前发展。可以认为,在诸子名辩过程中,也体现了先秦人认识世界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尹剑 《文教资料》2012,(19):119-121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受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价值观冲突屡屡发生,甚至出现了功利化、疏离化的倾向。在此情况下必须强调高棱德育价值导向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学校德育的功能和价值也进一步细化,仅仅依靠第一课堂的品德教育和第二课堂的德育活动已不能满足德育多元化的新要求,因此,必须拓展教育空间,加强第三课堂,即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联动,共担教育重任。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人本化德育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人的德性为落脚点的德育,提出了人本化德育模式应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以人本化的德育理论系统、目标系统、内容系统、评价系统和操作系统几要素构成。进而分析了其模式的教育目标生活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高校人本化德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德育。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 德育是塑造教育对象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法进行德育就难以奏效了。  相似文献   

13.
儿童教育领域存在着超前化趋势,这种超前化教育表现为儿童教育中的德育超前化、智育超前化及体育超前化。审视儿童教育的超前化现象,源于教育价值取向的扭曲、教育功利主义影响以及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儿童教育超前化是一种非理性选择,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造成儿童道德异化、影响儿童智力发展、阻碍儿童的身体健康。适度教育、适时发展是儿童教育的理性选择。儿童教育应更多关注儿童自身的需要,抓住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让儿童教育"慢下来",以实现儿童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成人高校建设和谐德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践的发展中,学生主体利益之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人文关怀,使我国成人高校德育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本文主要从和谐育人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利益、培养学生价值选择能力等方面,论述了成人高校德育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人的发展的多向化,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拟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等几个切入点出发,探析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传统德育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构建价值取向人本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现代化、实施载体多样化、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理路正是对这些弊端的补救。这对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塑造个人品德和个性的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德育低效的症结在哪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出路又在哪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无疑对农村初中教育有重要意义。一、影响农村初中德育实效的主要原因1.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这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  相似文献   

18.
文化哲学提供了超越传统德育课程理解的实体本体论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方法基础。通过对德育课程知识"空壳化"、德育课程资源"单一化"与德育课程实施"无人化"的现实批判,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原则,提出德育课程变革就是摒弃教授化德育课程走向学习化德育课程,确立学习化德育课程知识观、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观与德育课程实施的学习者本位观。这体现了学习化德育课程的人本取向,确立了学习化德育课程提升人的精神生命的文化优化实践活动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9.
社会大变革打破了原有的精神价值体系,社会出现了以价值多元化和世俗化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真空"状态.在此背景下,学校德育对学生德性影响减弱、价值取向偏颇、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以及评价不合理,使学校德育陷入困惑.因此要从社会入手,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并且构建新的德育体系,对德育价值取向、德育内容和德育评价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或变革来应对"精神真空"的冲击,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文化应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在这种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学校德育陷入困境。选择文化学的视角,基于多元文化发展的要求理性地反思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根据社会发展及人自身发展的要求做出应答,有助于从新的视角为提高德育实效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