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包括外在的实践和谐关系与内在的人性和谐关系两个方面.目前人们更多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关系,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内在和谐关系的建构.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外在和谐的根据,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内在和谐的表现.人只有在自身内部生成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完成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才能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外化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2.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基于现代文明中人类种的退化的人性危机而著就的,基于人本主义的视角浅析发现,人本主义存在本体论下自然界的"红高粱"及"祖辈们"的种性,人性本能论下"红色"人性的诠释,"野合"人性的展现,"反抗"人性的内化,需要层次论下生存、尊重、爱情的人性需求,都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人性真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写道:“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界”,强调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中校长谈话》中,也谈到了道德教育中。引导孩子对周围自然界“人化”和把道德真理“物化”的问题。本文试介绍他的“人化”与“物化”道德教育思想和对我的教育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生活在自然界,对自然界既要开发,又要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生活在自然界,人还生活在人的社会。人要成为“人”,不仅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动物”,而且还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对人须教育,此即对大脑须“开发”,也须保护。首先要开发,开发人类进化五百万年来所累积的先天所具备的人性与灵性的潜力,不开发就成为既无人性又无灵性的“狼孩子”、“熊孩子”或白痴等等,与动物何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实质是人性的危机,是现代人在自然面前迷失了自我,才造成了人对自然的恶行为和生态危机恶结果。而人性危机发生的原因则是人与自然发生了本质断裂、完全以自身的"我思"、"我欲"、"我类"为参照理解自我的必然后果。欲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须先将人从危机中解放出来。人的自我解放的关键是人类从孤独的自我走向自然,完成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人唯有向自然生成为人、拥有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才能担保他所改造的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6.
杨志军小说的悲剧性冲突清晰地体现在人与荒原(自然)生命内涵的关照,通过对自然界万物与人的生命历程的冲突,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对人性的批判。另一方面,正因为自然的伟大,人与自然的冲突,使其作品表现出崇高的艺术品质,在感受着人与自然之间激烈冲突之中,体味着人类为了生存、自由而不懈抗争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与文化是一对矛盾体,二者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又互相影响。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在实践中的产物,是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最根本的准则,离开了文化人和其它动物就没有实质性区别。本文拟从人性的角度讲文化对人的影响,战国时代的苟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可见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自然性,  相似文献   

9.
李刚 《当代教育论坛》2009,(10):114-1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包含的三部分内容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看,人离不开自然界,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界;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将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又在能动的实践活动中改造着自然,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类与自然的一致和统一。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化表现:从科学社会主义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包含的三部分内容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看,人离不开自然界,时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界;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将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又在能动的实践活动中改造着自然,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类与自然的一致和统一.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化表现;从科学社会主义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环境危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提出要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坚持以自然为中心,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其实,不能简单地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也不能由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简单地推论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如果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就否定了人具有超越自我的本性.抹煞了人的社会性,反而不能解决环境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自由学说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的主体自由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主体能动性也不断的升华,外界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化也越来越深刻。人的自由的实现必然通过作用于外界自然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不断创造出使人获得自由的物质基础,从而不断改造自身的自然,使人成为其自然的主人,即人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学说,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人对自身自然和外界自然的改造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分析,论述社会主义的根本本质,即实现人的自由,达到人的解放。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迈向劳动者自由联合体的重要过渡。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5.
庐山地处鄱阳湖流域,有着适宜人居的优良环境与资源。该地区6千年来一直有人类活动,随着文明的演进,在不同的人类主体作用下,庐山的人地关系依次经历了洪荒时代的"天命论"阶段;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定胜天"阶段;生态门阈外的大众庐山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6.
张焕明 《培训与研究》2008,25(10):37-39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异质性存在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具有主体性。尽管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的主体活动相关,但人的主体性并不因此而消解;隐藏于人与自然关系之后的是人与人关系,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必须坚定人的主体性存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不断上升,这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强调处理天人关系应追求"天人合一"为目标。传统思想对现代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仍然对解决当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义,天人应最终走向"理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仁"的理解,孟子不同于孔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谈"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理解失当,加之所主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其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价值博弈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冲突和契合的关系。远古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将自然世界"附魅",具有朴素的"自然价值"思想萌芽,而近现代,人的价值的过度膨胀,"世界"被"去魅","自然价值"淡化为外在的工具价值,由此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裂乃至对立。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范式,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价值的"双赢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