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关于“美的艺术”的理论不仅触及了艺术的本质因,也协调了他在对美作纯粹分析时提出的看似矛盾的理论。席勒的“人性论”和李泽厚的“建立新感性”理论更清晰地揭示了艺术与人的深层关系,为人的自由的实现寻到了依托,也使“美的艺术”的探讨更为完整。康德发现了“人——艺术——自由”的艺术本质因,为艺术找到了人性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2.
邓良萍 《文教资料》2008,(24):108-11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追求的人生理想.提升艺术教育的文化含量、加强艺术教育自身的功能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路径.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范畴的内涵和外延着手,深入剖析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机制,理清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用的纹理,揭示艺术教育的本质原理和功能运作,强调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数学与艺术的哲学认同及其对素质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分析了数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一致性,明确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意义,并揭示了数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可协同发展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张大千、常书鸿等人早期在敦煌临摹、研究壁画的情况,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揭示了敦煌艺术对20世纪中国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艺术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高等学校完成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命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阐述艺术教育的内涵、功能,揭示了艺术教育在高等学校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孙赞 《华章》2012,(35)
任何艺术的审美都能让人获得快感和审美愉悦,同时审美的获得都需要通过人的思维和实践活动来完成;同样,传统中国动画艺术的观赏也能给人们带来审美趣味和审美愉悦,人们在观看中获得到审美快感和乐趣.本文不仅对传统中国动画片的形式特点作了探讨,揭示了动画艺术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此外对中国传统动画艺术的审美叙事特征也作了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8.
艺术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高等学校完成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命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阐述艺术教育的内涵、功能,揭示了艺术教育在高等学校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歌剧《白毛女》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深刻揭示了“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引导了解放区文艺的时代走向,实现了文艺作品的政治价值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高度融合和统一。歌剧《白毛女》其艺术审美性通过本身所特有的历史价值来塑造,通过人类审美意识,艺术的真善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三方面来表现。  相似文献   

10.
冯内古特的小说表现了后工业社会中人的精神生态失衡,揭示了人与内心世界的疏离,批判了科学技术和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认为应该用人文主义约束和监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文学和艺术引导人们走出消费主义的藩篱.  相似文献   

11.
D·H·劳伦斯的小说主要从男女关系的独特视角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这是由他的文艺观决定的.在他看来,创作和审美都离不开情感,离不开激情,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必须是一个有着心灵激情的人.劳伦斯认为艺术的真谛在于表达生活的激情,艺术的任务是展现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艺术的根本作用在于载道.只有如此,小说才是"揭示我们活生生关系变化之虹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高师公共艺术教育的三个主要特点,揭示了高师公共艺术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正确审美观,塑造师范人格,优化育人环境等四个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论《到灯塔去》的“非个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的创作有着巨大的艺术张力 ,这来自于其关注现代西方人精神生活的思想内涵。卡夫卡的艺术张力具有独特的结构 ,他将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状况“图像”化为悖谬的逻辑关系 ,浓缩成现代寓言 ,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 ,其艺术张力朝着未来不断地绵延下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人体律动的自然性是生命内部与外部辩证统一运动的基点出发,论证了情感是人生命运动转化为舞蹈艺术的杠杆,以舞蹈的各种起源为依据,揭示了人的心理需要是舞蹈产生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紫色》运用现代主义叙事策略:自己言说自己的书信体写作和具有女性色彩的艺术语言,以现存社会人与人不平等的现象为基础,揭示了当代女性生命个体主体意识建构的基本要求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无论是趣旨意蕴还是艺术魅力都极富特色。它是现代叙事模式与传统叙事模式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着重从叙事顺序和视角两方而,对《看不见的人》进行艺术分析,旨在探明作品的叙事技巧,并力图从这个侧面揭示出拉尔夫·埃利森创作的整体艺术风貌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荒诞派戏剧是现代主义文学对存在的荒诞性百年探索的表现。它揭示了现实的荒诞,世界的丑恶,不合理与毫无意义。表现了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的关系的荒诞主题。其艺术手法荒诞夸张,舞台形象荒唐怪异,以直喻和象征代替言说,彻底解构语言,实现了荒诞主题与荒诞的戏剧表现形式的统一,使戏剧艺术获得了崭新的言说方式。从而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一次跃进  相似文献   

19.
该书从心理学及脑科学角度出发,借助认知神经学、神经美学、审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以实验室科学为基础,从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四方面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和交叉性的艺术教育认知理论观点及应用路径,揭示了艺术知识转化为人的情知意创造性能力的内在机制及精神嬗变特征,阐释了人们学习艺术文化的认知操作原理,体现了艺术教育观念的新启示,具有教育方法论层面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