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聊斋志异》中,写狼的文章有三篇。三篇狼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阴险狡诈的狼最终被机智勇敢的屠夫战胜!狼代表邪恶势力,屠夫象征正义力量。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三篇文章中屠夫的形象都写得十分生动、丰满、感人。  相似文献   

2.
读着蒲松龄的《狼》,你是不是只觉得屠夫机智勇敢?其实换个角度来读,你会发现狼是很聪明的。毫无疑问,狼是本文的主人公,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狼,将狼的智慧描写得淋漓尽致,不少读者却被作者文末的议论迷惑住了,狼成了被谴责的对象。其实教材中的《狼》是节选,文末的议论也只是就这一件事的议论。文中三则故事,都是狼和屠夫斗争的故事,故事的结局都是以屠夫的胜利而告终。但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三个故事都是屠夫胜利,就归纳出:“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因为人有狼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倍速学习法·七年级语文下册》),细读全文,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如果单看节选文段末的议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似乎蒲松龄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其实狼(三则)文末,作者还有一段议论:“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也可用也。”意思是说,若不是屠夫,谁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夫身上;那么屠夫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作者蒲松龄想表达的真实意思,能战胜狼的,也只能是这些残忍的屠夫,其他人未必能战胜。大千世界的人并不都是屠夫,残忍的屠夫也不能作为人的代表。所以说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未免有点儿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的《狼》,写一个屠夫晚归,途中有两只狼紧紧跟着他.他丢担中剩骨给狼吃,骨头丢光了,两只狼还是照旧追赶着他.屠夫心里恐慌起来,只怕前后受敌不好对付,“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于是他就“奔倚其下”,以便专门对付前边.这“顾”,中学课本注释为“看,看见.”这样解释自然不能说不对,只是教师对学生似乎还应再讲细致一点才好:“顾”是“看”的一种,但又不等于“看”或“看见”.从方向上说,光说“看”一般指向前方看,“顾”不是扭头向后至少也是眼珠转向一旁.再从态度上说,光说“看见”一  相似文献   

4.
下面是对课文的分段评点。 一屠晚归,扭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品评一:写屠夫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一)当读到中第二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时,有学生提问:“屠夫为什么不一次投两块骨头呢?这样,两只狼各吃各的,就不会追赶屠夫了。”我回答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屠夫还可以一次性地把骨头都投到地上,乘狼大嚼骨头时,溜之大吉,那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同学们陷入沉思。  相似文献   

6.
戴绍利 《现代语文》2003,(11):27-27
在《狼》的末尾,作者用一个“黠”字来概括狼的特点。那么,狼到底“黠”在哪里?文章第一段对两狼的描写用了四个字:“缀行甚远”。狼遇屠不是直接扑上去,而是跟随着走了很远,说明狼行事非常谨慎,跟随很远以弄清对方虚实,“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此一“黠”也。第三段写屠夫占据有利地形,“持刀”自卫。“狼不敢前,耽耽相向”,说明狼在形势对我不利的情况下,不蛮干,不冒险,采取僵持对峙的守势打持久战,并积极想办法,谋对策,此二“黠”也。第四段开头就写“少时,一狼径去。”是一只狼放弃了吗?非也!这只狼假装离开,“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相似文献   

7.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夫从市场回家,应该听说过路上会有狼出没吧.即便是不读书不看报,也许手机不是3G的,不能上网刷微博,总要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吧,就算这也没有,总能听到些街谈巷议吧!光低头卖肉不抬头看路的童鞋伤不起啊!如果他知道路上有狼,就不会这么晚回家,或者会和同村到集市上买臭豆腐的张三、买麻油的李四一起回家啊!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的《狼》是初中语文传统篇目。小说的叙述部分写了狼追踪、算计屠夫,最终计败毙命的过程;评论部分对“狼性”作了阐释。对于这篇小说的学习,很多老师、学生较难走出误区,把学习的各个环节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屠夫”是主人公的影子,究其原因,大多是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理解不够深刻造成的。于是笔者抓住两大问题,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相似文献   

9.
    
【根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同名小说《狼》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剧中角色:屠户中山狼北方狼道具准备:辫子围裙杀猪刀扁担两只筐两张狼皮(布做的)两只狼的头像柴堆若干几根骨头【幕后诵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幕启:(天色已晚,一个屠户挑着肉担上,幕后隐约传出几声狼叫声,或凄厉,或尖细)屠户:(情绪饱满,面露喜色,边走边独白)今天生意不错,杀了两头猪,肉都卖完了,只剩下几根骨头了。(向观众亮骨头)像这样卖下去,我东郭屠户的日子就越来越好过。啥?(向观众)你说我怎么叫个东郭屠户。噢,我忘了…  相似文献   

10.
许松华 《师道》2008,(11):20-20
教学蒲松龄的《狼》,我曾经作过另类解读。我说:屠户是人的化身,而狼是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恐惧。屠户杀死了狼,即等同于战胜了生命的恐惧感。屠户因此得以“归家”,屠户在战胜自我的途中成长了。  相似文献   

11.
《狼》这则拟人的寓言是以屠夫战胜两只恶狼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两三百年以来阶级斗争的社会现实。 作者蒲松龄是个清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蒙塾里教书,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对人民生活情况比较了解,因而写了《狼三则》寓言,被收集入《聊斋志异》里。本文是其中的第二则。全可分为故事和评论两部分,第一部分可分为五层。文章短小精悍,情节曲折,寓意深刻,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的《狼》一文对狼极尽讥讽之能事。但是,狼若真是一无可取的话,为何屠夫会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之忧呢?《狼》中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变诈手段果真只给人们增加笑料吗?我不赞同。狼本是凶残的肉食动物,它们为了生存,为了得到食物,采取主动攻击的方式也属本性使然,它们的智慧更不容忽视。此文中,狼面对屠夫手持的锋利的杀猪刀,居然毫无畏惧,一动不动,察言观色,而且一狼以“假寐”诱敌,另一狼则于柴禾堆中打洞,以便从后面发动进攻,其智谋不可谓不高。如果它们的这些手段真的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的话,那么屠夫先前…  相似文献   

13.
潜力无穷     
加拿大有一位长跑教练,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了几位长跑世界冠军。很多人都向他请教,他笑着说:“这要归功于我请来的陪练——狼。”事情是这样的:这位教练一直要求队员们每天从家里来时必须跑着来。有一个队员每天都是最后一个到,而他的家并不是最远的。可是有一天,这个队员竟然比其他人早到了20分钟。原来,他在途中经过一处5公里长的野地时,遇到了一只狼。狼在后面拼命地追他,他便拼命地在前面跑,那狼竟然被他甩下了。教练明白了,这个队员那次超常的成绩是因为一只狼,狼使他把自己所有的潜能都发挥了出来。教练于是请来一位驯兽师,找来几只…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的《狼》是初中语文传统篇目。小说的叙述部分写了狼追踪、算计屠夫,最终计败毙命的过程;评论部分对“狼性”作了阐释。对于这篇小说的学习,很多老师、学生较难走出误区,把学习的各个环节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屠夫”是主人公的影子,究其原因,大多是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理解不够深刻造成的。于是笔者抓住两大问题,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辩论内容及主要过程摘录如下。一、出示辩论题目(一)从本文的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  相似文献   

15.
此文不仅提出了“变通”与否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且指出了怎样“变通”——第一,要有思想准备。“狼游荡”“等待那只让所有狼都恐惧的食狼鹰的出现”。第二,要经受苦难。狼“强忍着钻心的疼痛……向不远处的灌木丛狂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还指明了“变通”的前景,狼用“变通”战胜了“守旧”的食狼鹰,成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王”。  相似文献   

16.
兔先生杀狼     
一天,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很害怕。因为森林里来了一只大狼。(狼说)“如果你们不每天给我吃的,我就把你们全杀了。(动物们说)“我们该:暮么办?”(兔子说)“我必须杀了这只大狼。”  相似文献   

17.
《仙剑奇侠传》一片成就了一首歌, 就是《杀破狼》。听到大街小巷都在传唱着“杀是为了歌诵破灭前的壮丽/夜是狼深邃眼睛/孤独等待黎明”。难免会想知道,什么是“杀破狼”。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收了蒲松龄的小说《狼》,为了给学生增强直观印象,为屠户杀狼一节配了一幅插图,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该图有多处违背了文意或生活常识,特指出与大家商榷,以期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其一,文中描述屠户杀前狼时,是这样形容的:“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所用的动词为“劈”。“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刀、斧将物体纵向破开”,可见“劈”之分量。而图中屠户所拿的仅仅是一把尖刀,只适合“刺”而非“劈”。以此刀之力,恐难一刀制服前狼,若数刀取其性命,反而会陷人前后受敌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读蒲松龄的《狼》,人们向来对狼的评价与分析总是持否定态度,对它们呲之以鼻。它们阴险、狡诈、贪婪,为我们所唾弃。但是我以为,蒲松龄笔下的狼,它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灵性、机敏及团队精神,却是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在这一篇文章里,蒲松龄为我们描绘了两只狼,它们在这儿不仅仅是两只动物,而是两个具有思维能力、并且具有一定情感的人。这或许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吸引人的地方,他总是能把自然界的一切都赋予人的特性,正如郭沫若所说的“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文中两狼配合默契,伪装表演非常到位,写道:“少时,一狼径去,其…  相似文献   

20.
丛林狼曾是个什么都猎捕不到的猎手。有一次,他看到鹰捕捉兔子,抓了一只又一只,比他吃过的兔子都多。丛林狼心想:“我要与鹰合作,好有足够的肉吃。”丛林狼总是诡计多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