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怪诞是一种古老的艺术类型扣审美形态.自诞生之日起,人们对怪诞风格的认识和评价就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巴赫金站在民间诙谐文化和狂欢化理论的角度梳理了怪诞理论的发展,批判地总结了怪诞风格的发展史观,为以后的怪诞理论研究开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继《兄弟》问世七年后,余华在《第七天》中又用他怪诞的笔法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社会的浮世绘。怪诞的社会现实使他再次看到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苦难与温情,同时也表现出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自古以来都存在怪诞现象,但怪诞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怪诞理论传入中国后出现偏差,刘法民教授的怪诞美学四书等著作给怪诞美正名,并用科学归纳法,概括出怪诞美的系列特征与本质定义,并将怪诞列为与悲剧、崇高、优美等并列的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4.
爱伦·坡的作品由于充满神秘、怪诞、恐怖的题材而往往被认为是脱离时代、晦暗消极的。笔者认为,坡作品题材的选择源自其对于启蒙理性的质疑与批判。坡在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和海上探险小说中分别对理性至上论及科学至上论这两个启蒙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质疑和批判,指出非理性因素是人身上更为强大的力量,对科学的过分迷信将对自然及人自身产生消极的影响。坡的怀疑、批判精神是一种更高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怪诞和怪诞艺术在中国鲜有研究,为了深入认识和研究怪诞以及怪诞艺术的实质和特征,本文概念疏离和艺术实践考察出发,对怪诞艺术的创作手法、审美形态和文化意义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充分揭示怪诞审美形态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怪诞的实质和特征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6.
怪诞和怪诞艺术在中国鲜有研究,为了深入认识和研究怪诞以及怪诞艺术的实质和特征,本文概念疏离和艺术实践考察出发,对怪诞艺术的创作手法、审美形态和文化意义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充分揭示怪诞审美形态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怪诞的实质和特征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7.
一项完整的创造 ,应包括三个要件。一、质疑 ,或说是对某种现实的不满、否定、批判。这种否定、批判越彻底 ,越决绝 ,其激发出的创造构想越具有新意 ,具有革命性。二、构想 ,这构想应是超出于习惯的 ,是常人常理之外的 ,是经由朦胧而豁朗、清晰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越“新奇”、“怪诞” ,甚至“荒唐”的想入非非中 ,越蕴涵着有价值的创造火花 ;三、实现 ,也就是找到实现这构想的途径 ,从而将“新奇”、“怪诞”的构想转化为现实。依常理 ,在作文领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创造能力 ,文题并不是决定性的———任何一个题…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怪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间传说里他不但大量"语"了"怪",而且他本人身上就包含了不少怪诞的因素。孔子也经常谈到和思考天、命、天命、鬼神、祭祀等神秘怪诞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常常感到很迷惘。孔子对怪诞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明确提出不语"怪",对怪诞采取了尽力回避的态度,并将一些怪诞现象尽量进行历史化的解释;另一方面,在有些场合,他又对一些怪诞现象津津乐道。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在实际行动上,孔子不仅有时肯定了怪诞,而且常常把怪诞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以预测生活、指导生活。  相似文献   

9.
《狗心》是俄罗斯20世纪上半叶伟大的小说家与剧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继承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将社会现实作为主要表现与批评的对象,兼融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技巧,以怪诞、讽刺、象征、隐喻等手法叙述了野狗变恶人的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虚空与现实的巧妙融合中提出了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鞭辟入里的批判,以及对普通大众生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怪诞意味着作品和效应中各类矛盾因素的奇妙的混合,具有二重性。从这一角度对残雪和王小波小说加以解读,可以发现,残雪的世界是疯狂的、恐怖的、怪异的怪诞世界,王小波的世界是充满着各种怪诞人体躯体的节日、粗俗的狂欢式的语言和扭曲的事物组成的怪诞世界。这两种怪诞世界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却正是怪诞二重性的不同体现,即滑稽与恐惧异质因素的相互混合。  相似文献   

11.
区仕衡,顺德人,一位生活于南宋末年的普通读书人,却做出了上疏弹劾权奸贾似道、倾尽家财募兵抗元等不寻常的举动。通过对他的人生轨迹的简述,结合对他的诗作的分析,探讨他存于心底的忧国忧民的意绪以及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2.
This case study investigates how an ESL teacher’s activity of self-directed journal writing can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function as a mediational too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participant for this study i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who taught an ESL freshman writing course in an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he had little time to consult with teaching experts, he decided to engage in his self-directed journal for reflecting on his teaching practices.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n human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 utilized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racing his development and capturing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narrative within his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Using grounded theory, his journal entries are analyzed to identify a series of stages that trace hi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pported by face-to-face interview data designed to co-construct an interpretation of his journal and to serve as a member check. The data analysis suggests that his journal became a powerful mediational space where he critically reflected on and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his teaching practices. By externalizing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s he first recognizes his loss of self-regulation and then works toward regaining his sense of professional expertise, he begins to develop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bout his current teaching practices and starts to embrace new modes of engagement in his L2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3.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代最具仙道浪漫色彩,同时也是仕途价值取向最鲜明和功名情结最为凸显的伟大诗人.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践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仕途价值取向,因此李白相当数量的诗歌中都表现了他"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功名情结.他的仕途价值取向和功名情结永远缠绕着他的诗魂,构成了他传奇般的伟岸和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熙宁四年(1071),苏轼自请外任,通判杭州。这既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失意,也为几年后的"乌台诗案"埋下了许多伏笔。通过对相关史料及苏轼作品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倅杭时期心态包括以下几点:避谗离京,虽是自请,但因政治抱负受到打击而致的失落心情,成为倅杭三年心态的基调;徜徉山水,醉心美景以散愁纾闷;游心佛禅,借方外之力开解内心烦闷;诗文纾愤,将对政敌与新法的不满情绪毫无顾忌地出以诗文。  相似文献   

15.
胡文彬治红学,著述颇丰,成就卓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学风格。胡文彬曾学历史,所以历史的眼光成为他考察《红楼梦》及红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视角,因此他的红学成就得益于他的历史感觉、宏观视野。同时,他非常注重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和编辑出版红学资料,体现出他的实证工夫。他是一个淑世主义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积极入世情怀。这样的品性和个性无不体现在他的治学和著述之中。学术著作往往质朴少文,但胡文彬却能做到在质朴之中文采飞扬,显示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淬炼语言的功夫。胡文彬痴迷红学、执着于红学。他不仅是有成就有影响红学家,也是为红学呕心沥血的活动家和组织家。  相似文献   

16.
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过程。早期的商州生活,是其艺术禀赋、个人性格的生成之地,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命情愫,源自少年生活经历的无意识的情感经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乡。贾氏艺术经验的获得、艺术意识的形成,生活和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人生的判断和认识,都是在四十年的西安生活经验中完成的。贾氏借助"商州"的故事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越了"商州"的更为普遍和更为博大的文学版图,而这样的超越,基于他四十年的长安生活,他的文学艺术观念、精神追求和他的文人气质与他在古城西安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吸纳长安文化的风度和精神,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愈益开阔。  相似文献   

17.
严廷中是清代嘉、道间云南著名诗人,少时随父仕宦,后出官山东莱阳,四十岁时暂居扬州、江宁,之后曾主讲家乡书院,晚年再官莱阳,殁于莱阳。严廷中与高密诗派诗人交往密切,十分推崇前辈诗人袁枚。其《药栏诗话》收录了父辈师长和其在武昌、扬州时结交的诗友诗作,反映了他论诗以柔为主、以真为胜的理念,和对"温柔和平、缠绵典雅"诗风的欣赏。作品对认识乾嘉扬州诗坛人文景观、清代女性诗人群以及清代云南文学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剖析派”的开创者,茅盾一直被称为“客观”写实的作者。实际上,《子夜》的作者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不但极尽调遣控制人物之能事,还直接发表评论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同时运用一些技巧——例如隐喻、象征、预示等修辞来引导读者的思路。主观未必无益,但作者主观意图过于明显,就不免显得雕琢气息太浓。  相似文献   

19.
杜荀鹤的交游诗在其留存的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分析其交游诗歌,不仅可以展示唐末五代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中诗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在乱世中漂泊的人生历程,并且进一步揭示其中蕴含的诗人形象和情感特质,以及对其整体诗风的影响,从而肯定杜荀鹤交游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二入长安,是他人生中的重要历程,虽然政治上没有大的发展,但却触及到了唐代的上层社会,认识到了上层社会的真实面目,对他的性格及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究李白二入长安时的诗歌创作对研究李白在长安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