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传播媒介是声音,诉诸于人的听觉,是为耳朵而存在的,这是广播媒介的本体。它是一种经过放大、提升的人际之间的口耳传播。因此,广播改革应该回归广播本体,从单向灌输模式到平等的互动模式,从一人独自到对话讨论,从书面雅言回归大众口语。广播新闻回归广播本体就是要把新闻“说”出来。 主持人说新闻 珠江模式的主持人大板块直播节目改革,改播音员为主持人,变播为说,曾经如一夜春风,为广播带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而新闻节目作为最后一块禁地。却依然“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似文献   

2.
当前,广播媒介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对低速的发展状态,而实践规模偏小、理论研究尚未起步、缺乏必要的平台支持则是其主要表现.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广播影响力的下降、对广播媒介社会功能的严重“误读”、媒介批评研究的自身缺陷以及广播媒介批评机制的缺失.其危害则表现为广播媒介规范长期得不到有效修补,广播公信力持续走低并最终危及广播行业健康发展.因此,要解决当前广播媒介批评的低速问题,必须加强对广播媒介批评的重视,加快广播媒介批评理论研究步伐,并积极建构起有效的广播媒介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3.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中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从时间节点、用户使用与内容生产等方面简单阐述了各自的界定性特征。广播在旧媒介范围内属于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由专业人士负责内容生产;之后经历了互联网的第一代媒介到第二代媒介,广播在传播技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在不断演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广播APP在突破了旧有传播范式的基础上,更是在知识付费、线上收听、线下体验上寻求内容生产多元化、受众需求精准化的策略。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着重对于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从"广播"走向"窄播",走向定制广播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需求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吴雨蓉 《新闻知识》2013,(6):28-29,75
无论是适应受众细分的市场发展方向还是面对新媒体迅猛崛起的尖锐挑战,类型化广播都必然作为传统电台的取代者而成为广播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今,数字化广播技术的引入使频率资源大大增加,为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本文以媒介变迁为视角,分析类型化广播对广播媒介的传承与对广播固有传播理念的革新,探讨类型化广播在广播媒介形态变迁中的意义,从而引发对新时期的正确广播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综观人类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广播媒介从诞生到今天,经历了早期有线广播、无线广播、无线调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变革都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信息传播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它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另一方面也无可争议地证明了广播这一早期产生的媒介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生命活力。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广播都或多或少地对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受众要求越来越高.网络媒体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让传统广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发展中的广播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6.
安琪 《新闻传播》2014,(2):68-69
当前,各种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新旧媒体间不断碰撞融合,传统意义的广播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然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则为传统广播的突围提供了条件,手机广播的出现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其顺应了"大众媒介个性化传播"的潮流。随着三网融合以及手机广播自身体系的不断发展与逐步完善,手机广播不仅必将成为传统广播的替代者,而且还将影响到其他媒介的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7.
广播媒介和其它媒介相比,有其独 特的优势,这一观点已是广播界的老话 题。然而,要把它变为广大广播新闻工 作者头脑中的意识,并且在这一意识推 动下使每个人在工作中发挥出广播媒 介的优势,进而使广播在激烈新闻大战 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较大差距。 一、关于广播的优势 为什么“优势”话题在广播界一再被提起,就是因为广播媒介从表面看似乎没有优势,需要人们不断突破表象,深入内核,了解本质。 从表象上看,亦即从孤立静止的角度看,广播媒介与报纸、电视相比,确实存在差距: 1、信息量的差距。报纸凭借文字的表意功能而拥有无与…  相似文献   

8.
王丽娜 《今传媒》2011,(7):108-109
广播媒介是诉诸于听觉,借助于电子技术传播声音的媒介形式。自广播媒介产生到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其自身具有的媒介属性和传播功能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探索。论文分析了广播媒介产品的内容结构和传播优势,通过分析广播媒体网站和播客技术,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如何根据形势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功能正在经历从“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远程传输工具”到“塑造社会文化、维系公共秩序、传播特定思想的大众化媒介”的重要嬗变。这一变化映射着广播媒介“身份”的意义迁移。本文以移动互联作为社会语境,读解广播媒介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广播的变化全面而深刻.30年间,中国广播从大喇叭响遍全国、占据辉煌之巅,到被电视等媒体挤压、陷入低谷,再到艰难爬坡、重整河山,广播的生命轨迹映照着社会的媒介取向,也体现了广播人不断革新观念、勇于突破的努力.30年来,中国广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变化、符合世界广播发展规律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广播媒介已进入品牌营销时代,广播品牌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广播媒介的生存,关系到广告创收。在国家有关部门压缩和整治医疗广告的大环境下,依托广播品牌经营广播广告,是大势所趋。广播品牌对广播广告经营的影响和作用1.广播品牌是受众注意力媒介的竞争说到底是注意力的竞争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广播媒体需要创新发展,需要把握受众从有限选择信息者到海量选择信息者、从信息获取被动者到信息推送主动者、从广播内容消费者到广播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广播媒介需要持续创新广播节目的生产模式、层次模式和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3.
孟伟 《现代传播》2004,(3):63-66
本文从传播学、语言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 ,在媒介发展的历史中考量口语传播的价值 ,从反思广播听觉传播本质的角度入手 ,为不断拓展的媒介时间空间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同时旨在发掘广播传播在当代媒介生存环境中独特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泊 《编辑之友》2001,(3):33-34
广播曾经拥有令人惊讶的辉煌.作为第四次传播革命的电讯媒介,它在"地平线一夜之间向远处退去"的惊呼声中喷薄而出,从印刷媒介的上空飞身掠过.20年代,美国无线电台首次成功播出总统大选的新闻时,广播的巨大震撼力使全美报业乱了方寸.它们频繁窜通,联合抵制广播进入新闻领域.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作战,南京解放,新华社通过广播将这一历史性讯息公诸全球.广播以它迅捷的速度和权威的形象,一时占尽风光.就在80年代初期,电台进行的足球比赛现场解说,还曾在神州大地刮起炽烈旋风.但是,斗转星移,广播媒介的先天不足,近年来在与报纸和电视的竞争比拼中渐渐暴露无遗;广播已不复往日雄风,生存空间正在受到多方面的挤压.  相似文献   

15.
陆地 《视听界》2007,(2):64-67
无论是载体、内容还是形式,广播媒介都要与时惧进,但这种“进化”或者变化是以不丧失甚至能够放大广播媒介的优势或者与其他媒介的质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如果变来变去把广播媒介的特性丢失了,或者变成了别的媒介,那就失去了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头十年,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对台广播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立足于对台广播外部环境的变化,从传播理念、策略、手段、渠道、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对台广播的五大变革趋向,即“从隔海喊话到两岸联播”、“从”“大喇“到‘大传播’”、“从‘盯上层’到‘向下沉”、“从片面灌输到双向交流”、“从单一广播到媒介融合”等,阐述了十年来对台广播的发展变化和未来的变革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是中国广播业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一年,广播理论研究继续沿着务实与理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在2011年的中国广播理论研究的同时,集中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广播产业发展、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广播媒介批评、广播战线“走转改”实践等五个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广播产业板块为研究对象,从区域传播角度考察广播媒体传播策略对广播经营的影响。通过媒介环境、人口结构、受众需求等方面梳理了双方在传播策略上的理念和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分析了不同传播策略对广播经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广播新闻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如何克服广播媒介的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不足,使传播内容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值得广大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的话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广播新闻采编实践经验,从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亲和力、想象力等几个方面,论述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对于增强广播新闻宣传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文针对类型化广播对广播媒介的传承与革新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我国广播媒介的质量和水平,真正满足观众对于广播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