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我和几个同事参加了一场名为"多维视野中的杨红樱'学术论坛"的讲座.我拜读了杨女士的大部分作品,而且也做过一些研究,但深知自己的水平和见识有限,因此特别想听听专家们关于杨女士作品的剖析和见解.况且这次论坛冠以"学术"二字,论坛的水平和质量应该毋庸置疑,而且报纸的广告所登载的有关这次讲座的议题也写得很专业.总之,我对这次论坛抱有很大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连续两天,家住秦淮区凤游寺的杨女士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我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在单位兢兢业业工作了30年,现在就要退休了,档案里居然记录我坐过2年牢,而且上学的时还和男生搞不正当性关系。经过调查,这一段档案不是我的,档案的主人与我同名同姓。”  相似文献   

3.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  相似文献   

4.
《抛弃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获1987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之后,报社理论处有位同志感慨地说:“愈是有争议的作品,愈是有可能成为获奖的作品。”这旬戏言启发我思考:评论写作中应当怎样对待“争议”?回顾1984年“新华论坛”开辟以来,曾连续4年获全国好  相似文献   

5.
柯人 《新闻通讯》2009,(2):42-43
“今天你灌水了吗?”早晨我的QQ刚刚上线,就有几个闪动的“头像”朝我打了这个招呼。我告诉他们“我今天没有心情‘灌水’,倒是‘坐了几个沙发’"。“灌水”原意指向容器里面注水,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由于电子论坛BBS的出现,又多了一个“向论坛中发贴子”的意思。而“坐沙发”在网络流行语里是指论坛上第一个回帖的人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伍先生因忙于生意,平日里与妻子杨女士聚少离多。今年3月,杨女士公开与他人结婚。伍先生状告杨女士犯重婚罪,杨女士却说她是在伍先生被法院宣告死亡后再婚的,符合法律规定。这一招儿将伍先生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幸亏法院秉公办案,追究杨女士的刑事责任,伍先生才避免一场赔了夫人又丢财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11月23日第二届“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在成都闭幕。本次论坛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与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共同主办,来自各方的官员、专家、学者与200余位成都市小学语文教师参会,共同探讨了阅读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论坛以“静听《柳林风声》,品味儿童文学——文字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推广”为主题,强调在图画书以外,要同样重视文字类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来,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拍摄了一万多幅新闻 摄影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是揭露性的作品,是我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才拍到手的,如:“私卖枪支”、“汉正街盗贼猖獗”、“苦难的卖花女”、“还我金色童年”、“香肠黑作坊”、“月黑风高杀牛注水”、“狂发死人财”等一批作品,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武汉晨报特地在要闻版上为我开设了摄影专栏──“王浩峰的眼睛”,并给我投保25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对于报社和读者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我唯有竭尽全力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来回报。 出师不利 …  相似文献   

9.
“为人民而论才有生命力。”这是近日一位读者对《人民论坛》发表的评论。对此,我很赞同。在我看来,这也是《人民论坛》的一大特色。收入这本集子的100余篇作品,就是对上述评价的有力印证。《人民论坛》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广大读者的支持与鼓励下成长起来的,是人民日报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名牌专栏,已连续几次荣获全国新闻界“名专栏奖”。1996年曾有一本《人民论坛选萃》问世,此后《人民论坛》再未结集出版过。近几年不断有读者和作者呼吁:将每年发表的《人民论坛》择优结集出版。《人民论坛…  相似文献   

10.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散文味”、“诗歌味”、“杂文味”,尤其提到写评论时,强调“杂文味”;提到杂文时,才讲到要防止“评论味”。“评论味”似乎不怎么受青睐。《楚天论坛》的编者却把“评论味”作为一种追求,效果如何,自有待实践会作出评价,但我对他们的追求,先要投赞成票。众所周知,评论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和重大新闻是孪生姐妹。要说“评论味”的话,首先,它姓“新”,注重时效性。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一闭幕,人民日报就发了社论《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而奋斗》。三峡工程在人代会上通过,人民日报发了《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的社论。这些评论都及时揭示了重大新闻的意义,给人以启迪、激励,发挥了新闻评论的特有作用。如果这些评论不是和重大新闻同时发,而隔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第6期《图书馆论坛》首篇刊载了周文骏先生的《从图书馆是有机体说起》一文,读来胸怀大爽,茅塞顿开。文章不长,字字珠玉,是一篇值得再三拜读的图书馆哲学作品。也许是因为我爱好哲学,或许更多的是因为图书馆事业出现“危机”感和图书馆学界出现了某些难解的论争,  相似文献   

12.
都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的文章难上。然而,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小人物撰写的一篇名曰《轿车攀比不可取》的言论,却登上了大雅之堂。通观“人民论坛”栏目这些年来刊登的成百上千篇言论,看得出,这些文稿来自“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正是因为“人民论坛”广辟稿源,择优精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它为栏目文章的思想性、针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文章也就有了牢靠的“可读性”。因此,这个名副其实的栏目受到了读者和作者的普遍赞誉:“‘人民论坛’众人论谈,‘人民论坛’大家爱看”。有比较,才有鉴…  相似文献   

13.
十一月热帖     
《网络传播》2005,(12):74-75
央视论坛:色情的引诱,网络永远要面对的话题;网易论坛:致:朝鲜兄弟;发展论坛:治“跑官要官”病从哪开刀?发展论坛:“百万人争当公务员”我心如刀割;发展论坛:为温总理“优先发展公交”叫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王霖 《声屏世界》2004,(8):41-41
前几天偶然看到了《电视你我他》节目采访央视一个新推出栏目的年轻主持人。引起我注意的是面对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没有达到一甲是否对你的节目有所影响”的提问,小伙子侃侃而谈.“我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而我是用一个不是很好的工具同样也做出了一个作品。我认为只要做出的这件作品有人  相似文献   

15.
<正>近期,一件快递寄到四川省档案馆利用处,拆开看,是一位利用者寄来的锦旗和感谢信。信中写道:"你们不愧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谢谢你们的热心帮助,让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跨越65年,在贵馆中查到我父亲历史真实面目,现在我已读懂我父亲,了解了他的全部历史……"这位利用者是居住在北京的杨女士,她的父亲在解放前被国民党拉壮丁离开了家乡,早年已经去世。为了解父亲历史,2013年,杨女士曾通过电话向四川省档案馆查询  相似文献   

16.
自1995年底我厅建立“跨世纪人才库”以来,由江西广播电视学会青年理论研究委员会、厅团委组织的《青年论坛》就成了我厅青年人展露理论才华的阵地。1997年12月26日,第二届《“面向新世纪广播电视”青年论坛》在南昌如期举行,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理论发展广播电视是这次论坛的主旨,会上宣读的8篇论文引起了厅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次的《青年论坛》前期工作比较充分,来自厅有关部门及厅属各台的青年骨干和业务尖子近150人,分别参加到“邓小平宣传理论研究”、“广播电视技术研究”、“广播电视决策研究”课题组。…  相似文献   

17.
蓦接《论坛》编辑部约写纪念文章的电话 ,大概是由于《论坛》乃我平日不释手的“良师益友”之故罢 ,杯水工夫 ,即敲定题目 ,为《论坛》写下了上面十六个字。我自认这十六字精当恰切 ,并非文饰或溢美之辞。即以《论坛》的“求实品格”而言 ,这是学界公认的 ,她设有丝毫的浮华和虚夸之气 ,切切实实地在干着为图书情报学的大厦添砖加瓦的工作 ,每期发文都是“实”味儿挺足的 ,以行动兑现“促进学术繁荣 ,推动事业发展”的承诺。再如“创新风范” ,也是大家所熟知的 ,《论坛》殊重刊物特色 ,刻意求工 ,切磋磨砺 ,不愧是图书情报学界创新刊物“一…  相似文献   

18.
日前,由上海摄影家协会农业分会主办、松江区水务局承办和区档案局协办的“吴四一农业纪实摄影论坛”在松江举行。此次论坛由松江区档案馆选辑了馆藏的老摄影家吴四一同志提供的二百余幅作品,内容涵括了松江解放以来有关本地区农村状况、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历史进程:图片实录了涉及松江“三农”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19.
受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冯俊科局长之邀.我出席了今秋“北京图书节”的两项活动.一是“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首批入选作品签约仪式;二是“青年与原创出版讲座”。活动主办方让我和著名作家徐坤女士同台演讲,请她讲“我的原创文学路”,让我就“百年原创与出版繁荣”讲点什么,其实是在第一项活动的基础上,研讨文学新人成长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20.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年1月,我组织了“东部产业转移与湖北产业承接”论坛。吴敬琏、樊纲等经济学家与会。在论坛结束的晚上,我与他们谈到想在这个具有特别重要纪念意义的年份举办“新中国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百年论坛”(1949—2049),要旨之一便是梳理世界现代化史,引鉴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作一些有益思考。他们都表示这一想法很好,愿意为这个论坛作出自己的贡献。当年9月,论坛如期举行,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