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对于《招魂》的作者和对象一直争议不断,综合文本序、乱提供的信息、趋猎云梦的路线及屈原与宋玉的关系考辨认为此文应是屈原所作,通过屈原被放的路线及正文风格分析认为此文是屈原在自招生魂。  相似文献   

2.
刘保昌:四型屈原论1.历史的屈原。屈原的身世如何?在现存的战国及秦代典籍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这也是治先秦、秦代历史者论及屈原时的尴尬与无奈。能够见到的最早有的关屈原身世的文献是西汉初年贾谊的《吊屈原赋》。屈原的身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首次得以披露。2.政治的屈原。屈原虽然在先秦典籍中寂寂无闻,可在有汉一代却名震朝野。屈原的命运转变与当时统治者的提倡不无关系,这得益于统治者的心理认同与宣传。西汉以后,屈原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与日俱增。3.民间的屈原。屈原的盛名也受益于民间士人与普通大众的口碑相传。屈原作为一种文化原型,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民间,包括未发迹的读书人的或褒或贬的待遇。西汉的扬雄就不以屈原自杀为是,反驳的论证也没有停止过。中国民间纪念屈原的方式是为其设置了一个固定的节日——端午节。  相似文献   

3.
《汉志》屈原赋之属的分类与著录是以屈原及楚辞为着眼点,以与屈原及楚辞有密切关系的作者为单位进行分类与著录;《汉志》(《七略》)出于数量上平衡的需要,将屈原赋之属之外的赋作分为陆贾赋之属与孙卿赋之属,前者著录的是文辞较佳的赋作,后者著录的则是文辞不如前者的赋作。探讨屈原赋之属等赋分三类问题,应充分考虑到如下方面:其一,屈原赋之属与刘向所编《楚辞》之间的高度对应关系;其二,《汉志》(《七略》)的目录学特点;其三,汉人的赋作评价观。分类及著录时的"不严谨"及偶然性,以及刘歆包括班固在内的个人偏好,也应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屈原列传》,成功地塑造出了屈原之高大忠善的完美形象;因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其几乎全部资料信息,是源于以《离骚》为主的屈原系列作品,这无疑便显示出了司马迁对《离骚》接受的全面性、深刻性及主动性。文章即以《屈原列传》为载体,来深入探究史公之于《离骚》的接受与理解,其中主要从司马迁对于《离骚》成因内涵的接受、内容风格的接受及人物形象(即屈原形象)的接受三个层面展开,并适当论述了司马迁的接受特色与形成这种特色的因由。  相似文献   

5.
现在很多人都有洁癖,我们都知道,洁癖与家庭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那么这个观点安在“富二代”屈原身上,似乎是最好的诠释。屈原的祖辈是楚国的一个王,虽然到屈原这一代已经没那么显赫了,但生活条件还是很不错的,屈原还是王室成员,加上屈原长得很俊秀,一路成长,一路赞誉。相比而言,漂亮的人是较容易有洁癖的,长期沐浴也成了屈原洁癖渐重的原因之一。成年后的屈原尤  相似文献   

6.
崔含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98-100
楚人对舜怀有特殊的敬意和宗教之情,作为楚人,屈原也不例外.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反复出现"重华"及与之相关的字眼,屈原其余作品中对此亦有所涉及,再联系屈原将其与其他古圣先贤进行对比时所反映的态度以及舜与楚民族远祖非同寻常的关系,文章认为舜是屈原心目中理想的政治知已和倾诉对象.舜与二妃的动人故事又对当时处于严酷现实中的屈原之选择自沉有很大影响,屈原最终用自沉凄凉而又悲壮地诠释了男女君臣之喻,向世人昭示了他对曾经与王共处的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始终如一的忠贞清白.  相似文献   

7.
潘啸龙副教授所著《屈原与楚文化》一书最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17.5万字。这是作者十年来潜心研究楚辞的结晶。全书分为三篇,探讨了楚历、楚史和屈原生平中两次放逐和自沉的时间及原因;对屈原的主要诗作如《离骚》、《九歌》、《天问》、《哀郢》、《远游》等的作年、题旨、性质和结构艺术,以及屈原的思想发展及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屈原学会2009年年会暨屈原与湖湘文化学术讨论会于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在汉寿隆重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集就楚辞艺术形式研究、屈原与湖湘文化、屈原与汉寿、屈原与溆浦、屈原及其作品之接受史研究、其他关于屈原、楚辞的研究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论述,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对屈学与湖湘丈化的充分认识并深入发展湖南屈学的研究,兼具学术、理论与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第一部骚体类文章的总集与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就是以屈原为主写作的《楚辞》。《楚辞》中的地方色彩表现得较为浓厚,在《楚辞》中有大量的楚地方言声韵、文学样式以及风土物产等。自《楚辞》面世以来便备受各界人士的喜爱,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学者对《楚辞》进行了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楚辞》以及楚辞研究史已经成为了一门研究的学科,被称之为"楚辞学"。基于此,对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分期及近三十年来的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屈原及其《楚辞》的研究价值,并对关于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历代许多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屈原及作品进行了多层次的评价。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发现相互间存在着诸多分歧,每个人推崇的、批评的各不相同。认真寻求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对于屈原及作品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大的益处。一曾为屈原立传的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这样评价屈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哲学层面上探讨屈原的“周流”观,分析其“周流”的引发特点、目的、方式、来源,并将屈原的“周流”观与庄子的“逍遥游”作了较深入的比较。本文认为屈原的“周流”实是一种精神逍遥,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是诗人个性极度的挥拓,其“周流”观也隐含了其内心深处的崇祖意识。屈原之所以能周流与当时周游列国的时代风气,楚地巫风的浸染、个人才气、心理状态以及老子与稷下学派的影响等有关。与庄子的“逍遥游”相比,其是“有为”的逍遥,而非“无为”的解脱,乃是有“是非”的取舍而非无“是非”的“随遇而适”。在周流当中,不是“自我”的泯灭,而是“自我”的凸观:不是“无己”、“坐忘”,溶化于“自然”,而是给“自然”打下“我”的印记。  相似文献   

12.
从形式和内核两个方面界定悲剧概念的基本含义,从外在的、外在与内在相结合的以及内在的三个层面对屈赋的悲剧价值进行具体论述.屈赋的悲剧价值在于既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又是性格的悲剧和精神的悲剧.屈赋继承和开拓了《诗经》的悲剧意识;屈赋的悲剧精神对我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叔新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89-92,96
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具有丰赡而深远的社会美意义,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屈原人生修养的不倦追求,美政是屈原毕生奋斗的目标。历史上的圣君和贤臣是屈原心目中的美人,他们的大治社会是屈原衷心向往的美政蓝图。对社会政治进行审美评价和构建是屈原对美学理论发展的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屈原作品的研究有两千多年历史,直至今天为止,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屈原作品的内容是什么;屈原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没有人能够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屈原作品属先秦时代文献,先秦时代的文字是用来记事的,没有纯文学作品的存在。后人没有按照先秦文字组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去读屈原作品,才读出一些荒谬的神话内容来。  相似文献   

15.
杜浚与屈原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浚最尊屈原,认为屈原开创了中国诗歌"缘嗔而作"的优良传统,而屈原之后动人心魄的优秀作品也无不是"缘嗔而作"的.屈原自称其诗歌乃"发愤以抒情",即杜浚"缘嗔而作"说的理论根源.在杜浚看来,"风骚"传统的核心是"真",凡是继承和弘扬了"风骚"传统的杰作都是"真诗".他洞察诗坛积弊而忧患诗道遂亡,乃睥睨一世、疾言厉色地诋诃昧者,振臂大倡为诗首要在于"真"的"贵真说".  相似文献   

16.
屈原骚体诗,以其瑰丽奇幻之美创造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其魂丽奇幻抒情特定之形成,在发生学意义上,源自屈原对于诗“抒情”的自觉以及诗人对民族高度活跃的情感个性的承传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今本《楚辞》以传释经的编纂体例是刘安定下的,屈原作品为经,述骚作品为传。在儒家还未取得绝对统治地位的西汉初期,楚人刘氏建立的汉朝对楚文化的优秀代表屈骚十分推崇。即使在提倡尊儒的汉武帝时期,"悉延百端之学"的文化政策也为屈原作品提供了称经的文化空间。随着楚文化与各地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汉朝政府无需再以楚文化自我标榜,儒家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屈原作品称经的真相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思想情感是历代屈骚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汉至今,多数研究者只肯定他的爱国情怀,而对其个性的评价却往往失之偏颇.本文从社会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屈子的思想情感,并对其思想根源进行了探究,以发掘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思想情感是历代屈骚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汉至今,多数研究者只肯定他的爱国情怀,而对其个性的评价却往往失之偏颇。本文从社会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屈子的思想情感,并对其思想根源进行了探究,以发掘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屈原人格论     
面对当代生命价值困惑的现实 ,探讨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古代贤人的生命观念和人格价值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原创角度分析解剖了屈原人格形成的内外因、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两位亡国之君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是屈原悲剧人生的历史背景 ,贵族的血统与政治责任感、文人的本质与浪漫激情是屈原人格的原动力 ,对生命的珍惜 ,留恋促使屈原选择宁死不屈的生命方式 ,也是悲剧中最感人、最令后世人深思的矛盾和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