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清代末期,大量西方传教士进入西南彝族地区传教,这些传教士多是受西方殖民主义者派遣,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服务,但也有部分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深入彝族群众内部,与彝族人民共同生活,学习彝族语言文字,了解彝族风俗习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在彝族地区创立学校、兴办教育,客观上对彝族社会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百年前的云南彝族》中记载了清末民初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保禄·维亚尔进入云南,在石林县彝族聚居区从事天主教传教的一系列活动。对他传教活动要一分为二地客观分析,尽管他传教活动属于法国殖民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在彝区传教活动仍有一些进步意义,他对当时彝族文化的记录和调查资料,成了珍贵的民族志资料,还将彝族文化介绍到西方,推动了彝族文化在国外的宣传。  相似文献   

3.
李埃达是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在华传教期间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方言特别是彝族阿细方言做过专题研究,描写过阿细方言语法,并编写了阿细-法语词典的试行本。这两份语言材料是当代彝族方言研究的重要历时材料。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1月7日,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举行了"马布里篮球训练营芳草地富力分校训练基地"开营仪式。下午两点,著名篮球运动员斯蒂芬·马布里来到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与全体师生和部分家长一起参加开营仪式,为学校颁发"马布里篮球训练营  相似文献   

5.
王俊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1):29-34
大姚彝族的生态伦理观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人类自身的尊重.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彝族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对大姚县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姚县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生态伦理观的描述和民族生态学的解读,作者探讨了大姚县彝族生态伦理观的成因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禅宗创造了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传教方法,对佛教的传承和传教方法理论是一种巨大贡献.禅宗的传教方法促进了禅宗的发展和繁荣,激发了禅宗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导致了禅宗晦涩和神秘化的隐忧,给禅宗的发展涂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如何解决禅宗传教方法的内在矛盾,促进禅宗的复兴和健康发展,依然是当今横亘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7.
刘广东 《考试周刊》2008,(12):236-238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对传教政策的保护,基督新教各团体开始往广西拓展教务.1896年,美国宣道会传教士来到梧州,开始了它在广西的传教之旅,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其传教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王蔚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5):99-100
从明末清初,即有洋人来华传教,而传教的最佳途径就是办学校.清末,列强们的枪炮打开了国门,大批传教士也随即而来,并在华大规模办学传教,体系亦日益完善,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这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批具有西方现代科技理念的人才.但由于我们受到一些传统观点的影响,并没有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重新认识教会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六朝时期,由于儒学传播及家族延续的需要,家训大量涌现,形成了我国古代家训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六朝家训具有和族睦宗、修身砺行、敦诫勉学、传教为官、处世之道等文化内涵。它既是先秦两汉家训的终结,又是隋唐家训的起点,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在今天,如果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六朝家训的很多内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虎、畏虎、敬虎、祭虎的民族,彝族先民不仅以虎为象征,以虎为祖先,以虎为自称,而且认为在危难时刻会得虎神的庇佑.彝族的虎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彝族深厚古文化的遗存和积淀,也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  相似文献   

11.
彝族丧葬习俗历史久远,特色鲜明.前人对彝族丧仪的研究多局限于四川凉山地区,且多以描述为主.“过渡礼仪”理论认为,丧葬活动是一种仪礼或仪式.贵州盘县蒋底村彝族丧葬活动具有明显的仪式性特征,从仪礼或仪式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为分析彝族丧葬活动的结构及其意义、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主要阐述了黔西北自然旅游资源与彝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彝族文化在黔西北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地位.指出应以彝族文化为龙头,发展黔西北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并提出了四条开发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左脚舞是牟定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进入新世纪,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牟定县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把彝族左脚舞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牟定县要培强做大彝族左脚舞文化旅游产业,从而构建起彝族左脚舞文化与旅游业良性互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宗教无国界。然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传入近代中国,却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一方面,西方各国政府及许多传教士相信“只有战争能开放中国给基督”,从而为传教事业注入了政治性、征服性;另方面,基督敦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又在中国各阶层中激起了不同的反响,从而在社会生活里呈现出较之侵略与反侵略更为广阔的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画面。历史的场景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如果对构成近代教案的多层  相似文献   

15.
美国第一位来华医药传教士伯驾在广州设立了眼科医局,在为中国民族施教行医的同时,传播基督教义,开创了医务传教的方法,并组织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务传教会———“中国医务传教会”。伯驾的医务传教活动,促进了广州的西医事业的兴起,也为美国政府侵略中国提供了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民族地区的几所城镇和农村小学的六年级彝族学生为研究对象,用6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为测试工具,通过纸笔测试法、口语报告法、作业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发现六年级彝族学生在不同的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表征水平有高有低,有的问题解决表征水平己达到了水平4,有的问题解决表征水平还处于水平1;六年级城乡彝族学生在有的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表征水平有显著差异,在有的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表征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城镇彝族学生达到水平3和水平4的学生多于农村彝族学生,农村彝族学生处于水平1的学生明显多于城镇彝族学生;六年级彝族男生和女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表征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六年级彝族数学优秀生和学困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表征水平有显著差异;六年级彝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征水平与数学学习成绩显著相关,且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来到中国后 ,以文化和解的适应性传教方式揭开了基督教传教史上最迷人的一章。所以能够获得成功 ,是由于在时代精神影响下创建的耶稣会为适应性传教方式的推行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 ,而利玛窦的个人素质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则为适应性传教方式的推行提供了成功的基础和机遇  相似文献   

18.
葫芦笙,彝语称“布若”、“昂”,是彝族传统吹奏乐器,以葫芦为笙斗故名.两姚彝族传统的低音葫芦笙大多是民间艺人自制自用,一般为五管或六管,制作工具简陋,工艺简单,材料就地取材,音域较窄.近年来,一些彝族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彝族葫芦笙进行改良,采用健盘乐为葫芦笙定音定调,创制了高8度和低8度相配的C调或B调的7管“子母笙”,虽然使葫芦笙发生了“变异”,但应是对彝族葫芦笙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解楚雄彝族地区初中彝族学生学习策略的状况,而开展的应用性研究.通过对彝族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楚雄彝族初中学生的学习策略的现行状况,以便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找到适合彝族初中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他们在今后的中等教育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打好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彝族地区初级中学教师提供相关的教育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是近代世界红茶的主要产地,而临近武夷茶区的福建省会福州是晚清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和近代东南沿海重要的传教基地.美国新教传教士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1824-1880)在华传教十余载,其传教活动的进行与福州茶叶贸易发展的兴衰紧密相连.后来他一度放弃传教,在福州茶叶贸易兴盛期间担任美商琼记洋行(Augustine Heard&Co.)的茶商翻译,直接参与晚清茶叶贸易的全过程.本文以卢公明的传教活动为主线,通过他与茶叶关系的个案研究,对传教士从商现象以及茶叶与福音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