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溜须     
奉承,讨好别人,人们称之为“溜须”。“溜须”怎么会有奉承讨好的意思呢?这有一段故事。原来宋朝有个大臣叫丁谓,非常善于拍马。当朝皇帝宋真宗信奉道教,丁谓就大建道观,敬献奇珍异品,极尽献媚讨好之能事。真宗大喜,升任他为副宰相。有一次,宰相寇准与丁谓一起在朝房用饭,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丁谓见了,忙上前亲自为寇准溜须拂拭,并把寇准的胡  相似文献   

2.
真话的“敢说”与“乐听” 据载。宋真宗有一天与大臣一起钓鱼,好长时间无鱼上钩.真宗觉得好生扫兴。这时有个叫丁谓的大臣,在一旁看得清楚明白.便上前赋诗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原来是真龙天子把鱼吓跑了。真宗听后,龙颜大悦。不快之情顿消。这个惯于说假话的丁谓后来挤掉寇准升为宰相。  相似文献   

3.
初,丁谓①出准门②至参政③,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节选自《宋史》).注释①丁谓:字公言,小字谓之,官至北宋宰相。②准门:准,指寇准。准门,寇准门下。丁谓考取进士,寇准是主考官,依当时规矩称为“出自某某门下”。③参政:参知政事,副宰相。  相似文献   

4.
“溜须”一词源于宋朝名相寇准.寇准有一个门生叫丁谓,一次,二人共同进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个饭粒.丁谓瞧见,忙上前将其小心顺下,并将胡须梳理整齐,极尽奴媚之相,后来称丁谓这种行为是“溜须”.  相似文献   

5.
溜须与拍马     
正"溜须"一词源于宋朝名相寇准。寇准有一门生叫丁谓,一次二人共同进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个饭粒。丁谓瞧见,忙上前将其从寇准的胡须上小心顺下,并将老师的胡须梳理整齐,极尽奴媚之相,旁人看了大打喷嚏,后来称丁谓这种行为是"溜须"。"拍马"起源于元朝。元人崇尚骑马,官员多骑高头大马,不像其他朝代官员坐轿子、骑驴、骑骡子。官越大,马越好。马成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夸他的马就等于是夸他。下级见到了上司,往往要对上司的马夸赞几句,一边拍着上司的马背,一边用尽天下最美的词夸赞这匹马,什么"膘肥体壮""鬃长毛亮""追风赶月""踏雪无痕"……总之是要把上司的马夸成是宝马良  相似文献   

6.
画教宋朝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在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子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才。后来寇准进京赶考得中进士。喜讯传到家时,寇母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临终前她将亲手画好的一幅画交给老仆刘妈说“:日后寇准做官,如果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看。”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生日大摆宴席。刘妈认为时机到了,便把画交给寇准。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孤灯课读苦含辛,望你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拜读再三,泪如泉涌,当即撤去寿宴,退回所有寿礼。这就是“寇准罢宴”的故事。从此,寇准专心料理政…  相似文献   

7.
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来,寇准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  相似文献   

8.
近读《宋史·寇准传》,深为此公发愤读书的精神所震撼。寇准19岁进士及第,因年轻而被下放锻炼出任县令。后因“召试学士院”成绩优异得以在朝为官。寇准秉性刚正,敢于诤言直谏,深得宋太宗器重:“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此后,寇准官运亨通,小跑步升至相当于宰相的枢密院直学士。大学者张咏与寇准相交至深。他听说寇准为相,在赞颂寇准的同时,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指出:“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两人相会于陕西时,促膝长谈,竟夜不眠。寇准问曰:“何以教准?”张咏答曰:“《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一时未解其意,送别张咏后找出《霍光…  相似文献   

9.
丁谓是北宋真宗年间的副宰相。一年,宫殿着火,一片瓦砾(lì),皇帝把建造宫殿的任务交给了他。丁谓让人在都城汴(biàn)京的大街上挖土垒(lěi)墙,大街成沟;然后往大沟注水,把远方送来的木料水运到工地;结束后,又把破砖烂瓦倒进沟中,铺成路。一举而得三利,丁谓可算是个人才。  相似文献   

10.
“危乎高哉”,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惊叹蜀道艰险的名句。而当我们吟罢北宋著名政治家寇准的《咏华山》诗后,也会发出同样的惊叹! 讲是这样写的: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据传,这是寇准8岁时随其父登华山时的即兴之作。寇的老师听后十分欣喜,随即给寇准的父亲说:“贤郎怎得不作宰相!”从一首小诗,特别是8岁孩提作的小诗而断定寇准将来会做宰相,这除了讹传而外,未免令人讨嫌了。但就诗而论,的确是一首不错的儿童诗。  相似文献   

11.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小诗,描写的是蓝天、白云、太阳映衬下愈发雄伟的华山。诗是七岁孩童寇准即景即情之作,贴合山势,生动传神,很是难能可贵。文本的学习对象是与小寇准同龄的一年级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历  相似文献   

12.
寇准,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南侵,进攻北宋。面对强敌,投降派王钦若主张弃城南迁,时任宰相之职的寇准慷慨陈词,斥责投降派言论,坚决请求抗战。寇准请求真宗皇帝亲往澶州督战,以武力显示了北宋的威力,迫使辽军订立澶州之盟,保卫了北宋王朝。寇准功不可没,于真宗天禧初年被封为莱国公,史称寇莱公,又称寇莱。陈毅诗中有“能掷孤注寇莱好”的佳句,就是赞美寇准的为人处事。寇准性情刚烈,一生清正廉年),辽军大举南侵,进寇准性情刚烈,一生清正廉洁,备受后人景仰。这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得…  相似文献   

13.
婉言劝寇准     
北宋益州知州张咏听说好友寇准要当宰相了,既高兴又有些惋惜,部下问之何故。张咏说:"寇公奇才,可惜学术不足。"意思是说,寇准是当世奇才,但是,不太注重学习,不爱读书,容易造成知识面窄,限制才能进一步发挥。因此,张咏很想有机会找寇准推心置腹地谈一谈,劝他多读些书,才能更好地做好宰相。不久,两人有了见面的机会。老友相会,格外高兴,寇准摆下百禽宴,盛情北款待他。酒逢知己千杯少,杯盏交错,两人喝得好不痛快。临分别时,寇准诚恳地请张咏赠言指教。机会来  相似文献   

14.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跟秦兵打仗,渡河以后把锅打破,把船弄沉,激励士兵不打胜仗绝不生还。比喻下定决心, 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例如:“破釜沉舟,大干一场,不攻破这个技术难关决不罢休。”“孤注一掷”出自《宋史》和《晋书》。《宋史·寇准传》:在寇准的建议下,宋真宗亲自上阵,打败了契丹。此后,宋真宗更加器重寇准。参知政事王钦若很嫉妒,又跟寇准有私仇, 于是在真宗面前说寇准的坏话:“赌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寇准与王旦同年中进士,两个人进入官场的起点是一样的。但王旦很快走到了前面,当上了宰相,这让寇准心里很不是滋味。寇准个性张扬,疾恶如仇,最看不起的,就是王旦那种面团一样无棱角、没脾气的性格。他曾听人讲过这样一件事:王旦在家里因为从未发过脾气,以至于下人们都想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脾气,于是准备试他一下。有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们故意在盛给王旦的肉羹里撒了点锅底灰。王旦看了,只低头把饭吃了,没  相似文献   

16.
丁谓施工     
我国古代有一个丁谓施工的故事,它蕴含着运筹学的思想。传说宋真宗在位时,皇宫曾起火。一夜之间,大片的宫室楼台殿阁亭榭变成了废墟。为了修复这些宫殿.宋真宗派当时的晋国公丁谓主持修缮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重大的建筑工程.面临着三个大问题:第一,需要把大量的废墟垃圾清理掉;  相似文献   

17.
王光华 《中学文科》2007,(7):104-104
1.踏莎行 踏莎行,原意指的是春天于郊野踏青。作为词牌,相传是北宋寇准的创制。据说.寇准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他忽然想起唐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兴起马上作了一首新词,定名为《踏莎行》。此词所咏,于暮春季节,莎草离披,践踏寻芳之内容.  相似文献   

18.
《老年教育》2007,(12):57
谈起养生之道,历代著名医学家无不重视大便的通畅。汉代著名养生家王充曰:“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意思是保持大便通畅而无积滞,有益于健康长寿。元代朱丹溪受王充的启示,提倡“倒仓法”以祛病延年,即通畅大便以及时排出肠胃的残渣,从而减少疾病,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9.
王曾,山东青州人,是北宋连中三元的宰相,封沂国公。关于他的典故"曾辞温饱"和"曾除丁谓",收入我国享有盛名的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中,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解读。  相似文献   

20.
作画教子     
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在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他苦学成才。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来,寇母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仆人刘妈,嘱咐道:“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