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钺  陈彦蓉 《新闻界》2020,(2):69-79
社交媒体在全球社会运动与政治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已引起高度关注,不过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仍不明确且充满争议。本文利用TCS2015年的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社交媒体接触(自变量)与线上、线下社会运动参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引入"政治自我概念"中的一系列心理变量(政治知识、政治兴趣、内在政治效能感、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个体性差异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展现出显著的、不可被抵消的动员效应。政治知识不会单独对社会运动参与程度产生影响,但可以与社交媒体产生交互效应,放大其对运动参与的正向效应。内在政治效能感既会对社会运动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又能强化社交媒体的动员效应。线上、线下两种运动模式的作用机制大致类似,但存在微妙的差异。上述结果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反映出社会运动往往是个体心理与新媒介工具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结论放置于台湾社会的现实政治语境中,可以带来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选举政治中,政治说服对选情的影响甚大。政治说服离不开媒体的助推。在政治大选中,媒体扮演了一种政治行动者的角色。本文从政治传播角度,考察这次台湾"大选"中马英九、蔡英文、宋楚瑜三大主角,尤其是"双英"的政治传播表现,探寻决定这次"大选"走向的政治传播因素。这次台湾"大选"的走向由多种变量决定,其中政治传播的权重非常之大,马英九能够成功胜选,离不开其成功的文宣策略以及技高一筹的政治说服能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和网络娱乐使用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并非完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社交媒体中的非官方媒体政治新闻对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网络娱乐方面,参与性的网络娱乐对大学生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一方面政府部门继续强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社交媒体为主的网络平台越来越成为公民发表政治诉求、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传统的大众政治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呈现出与社交媒体紧密结合的趋势。"互联网大众政治"一方面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其极端化、娱乐化、非理性等消极因素对构建一个合理的政治秩序也有着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数智化背景下,社交媒体的运作逻辑带来公众新闻接触方式的分化,主动寻找新闻和偶然接触新闻成为两种日常化的媒体使用形态。基于2020—2022年间实施的全国性问卷调查及后续深度访谈,考察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主动和偶然新闻接触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结论表明,两种新闻接触方式都显著促进青少年的线下和线上政治参与,但偶然新闻接触的影响更大。社交媒体新闻接触还通过提升政治知识水平、激发政治讨论及二者之间的链式连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1,(2):14-25
本文探讨了社交媒体时代选举中的信息危机的组成、技术原因、政治后果与专业影响,并以美国2020年总统选举为例,揭示其背后信息与权力的复杂关系,讨论社交媒体在"元新闻"领域引发的焦虑,寻求应对信息危机的政策与行动路径。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危机,导致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泛滥。在美国,广泛使用的用户分析和定向分发算法技术,正在有力地影响选民的意见和选举决定,泛滥的虚假新闻正在危及民主进程。信息危机已然正在造成不信任、恐惧和分裂,也造成了"信息道德恐慌"。究其原因,虚假新闻与数字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平台使得政治选举中虚假新闻得以更大规模地生产、传播和放大。虚假新闻是复杂社会关系、权力博弈的折射,是嵌入选举的复杂关系中的一种信息现象,也是使假新闻成为可能的社会技术条件和赋予其意义的解释性话语。监管与平台自律存在自由与治理的多重矛盾,需要多利益攸关方采取联合行动,共同应对信息危机、治理社交平台。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家庭、学校、同侪和大众媒体等传统政治社会化动因外的又一崭新机构。本文通过分析来自16-25岁青少年的在线和线下问卷调查数据(N=800),集中探讨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偶然性新闻接触与公共参与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发生关联的心理机制。本文显示,偶然接触社交媒体新闻不仅有望直接提升青少年的政治兴趣、知识水平、意见表达频率和社会参与程度,还可能以政治兴趣为中介间接影响意见表达和社会参与实践,这一中介过程或可进一步受到个体内部政治效能的有限调节。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围绕社交媒体场景下,偶然性新闻接触之于青少年的政治心理和实践以及更广泛的政治社会化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落下帷幕,唐纳德·特朗普成功竞选为美国第45任总统。在影响特朗普成功的众多因素中,他对社交媒体的充分使用是人们瞩目的焦点之一,推特是他最热衷的社交媒体。本文从特朗普的推特账户使用情况着手,总结其使用特点和产生的社会效果,体现出社交媒体在急速发展中对社会活动尤其是政治活动产生的影响,并思考其所带来的借鉴意义和忧虑。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9):17-25
政治机器人是指在社交媒体空间执行政治传播任务的一类社交机器人,已经广泛参与到在线政治信息的讨论和扩散环节,成为影响政治传播效果的一个变量。本文首先分析了政治机器人的三类主要应用场景:政治选举、社会动员、政治干扰以及在全球的应用案例;其次,本文分析了政治机器人影响网络舆论的五种策略:营造虚假人气,推送大量政治消息,传播虚假或垃圾政治信息,制造烟雾遮蔽效应混淆公众视听,塑造高度人格化形象的虚拟意见领袖。最后,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应如何认识政治机器人对舆论的影响,提出需要引入跨学科的机器行为学新范式推动该领域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没有因为讽刺政治而惹上麻烦的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想不到,当他接近了政治,试图用单纯的艺术创作"正面表达"的时候,却陷入了选举操弄的漩涡。"弊案""攀附权贵",面对排山倒海的责难,他的辩驳没有人听,没有人信"有时候我真不懂,在台湾做政治干吗读那么多书?每天去都是讲没知识的话。伦理、民主、自由,政治、媒体、下水道,这两句话对我来说,完全对称……一个靠  相似文献   

11.
从《全民大闷锅》看台湾综艺节目中的政治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台湾传媒行业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与变革,政治与传媒之间的相互渗透愈发深入,呈现出一种"政治媒体化与媒体政治化"的趋势,即便是属于娱乐范畴的台湾综艺节目,也透出越来越多的政治元素.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10)
基于传播技术发展的社交媒体的迅猛崛起和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整体品貌。社交媒体衬映着传播技术的大众化与民主化,它激活了长期以来被边缘被落寞的微观政治生活,形成了微观政治传播的独特景观。新型性别权力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微观政治传播中的崛起,格外引人注目。性别权力是考察微观政治权力的重要场域,其中,宏大的、否定性的传统性别权力逐渐收缩,表现为公私领域的性别融合、资本运作的性别包容和媒体营销的性别反击。微观的、建构性的新型性别权力逐渐崛起,表现为超越身体的性别规训、多维扩散的性别凝视和日常生活的性别渗透。这种权力结构的转化不是断裂的,而是宏观与微观的差异化共生。新型性别权力从特定的角度,反衬着一个现代国家的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对新型性别权力问题客观观察、理性分析和前瞻引导,对于宏大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卢冉 《新闻世界》2013,(5):323-324
在网络社会,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营造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拥有大量社交媒体资源的美国政府利用这种优势探寻新的政治信息传播模式,并将之作为其内政管理和网络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社交媒体在美国政治传播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并显示出其未来在国家事务和外交事务管理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就公共议题发声的新平台.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意见表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是政治传播和新媒体变革中值得关注的议题.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到的数据发现,目前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频率较低,且意见表达行为大多停留在点赞转发等浅层次上.议题关注度对中产阶层意见表达具有较大影响力,对时政新闻越关注的中产者越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群体的内在效能感显著高于外在效能感,而外在效能感对中产阶层的意见表达频率产生了正向影响,内在效能感则不具影响力.这说明中产阶层虽然对自身知识和能力较有信心,但会觉得自己的表达产生不了实际作用而趋于沉默.  相似文献   

15.
黄欣欣 《国际新闻界》2022,(11):120-141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赋予和增强了当代青少年多种形式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与信心。青少年如何在新闻信息刺激下进入公共领域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1293名12-19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青少年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网络政治效能感、政治讨论及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网络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讨论分别在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3)除了单独的中介作用外,网络政治效能感与政治讨论两者间的传递和联合作用还形成了远程中介作用。通过聚焦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本文明晰了媒体使用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理解青少年政治参与的“使用-效能-讨论-行为”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观察台湾各大电视台对2005年连战祖国大陆"和平之旅"的报道,发现台湾电视新闻有着比较强烈的娱乐化倾向.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台湾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受到台湾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台湾的电视媒体一味迎合受众低级、猎奇、追求原始趣味的收视心理,容易造成整个台湾媒体环境的普遍低俗化.  相似文献   

17.
台湾媒体的政治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玲 《新闻界》2012,(7):69-73
台湾媒体经过近30年的高度自由发展,媒体愈来愈强化对立与冲突,并带动社会集体政治化,关系社会秩序、民众福祉的重大事件总是被媒体所干涉所左右.本文从台湾媒体几个鲜明的政治化表现包括善于推波助澜两岸议题、选举时期选边站、漠视蓝绿之外的第三势力、政府“置入式营销”已成为普遍现象展开,就台湾媒体的政治化做深度剖析,并就媒体政治化下实现媒体公共化与健康化的困扰展开分析,以对台湾的媒体文化从政治化角度给予全新的阐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18.
政治仪式中的媒介权力--大众传媒对美国总统竞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琦 《现代传播》2001,(1):52-55
大众传媒与美国总统选举密不可分.美国的总统竞选运动成为一种媒体策划下的"仪式"和"表演".大众传媒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表现为关于竞选过程的消息大部分来自媒体;在形成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上有着巨大影响力;媒体新闻报道的方式有助于确定公众认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从而影响公众对候选人的选择;媒体在投票日开展的离场民意测验对选民行为有一定影响.由于媒体在总统竞选中扮演的角色超越了它本来的功能,给竞选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两岸民间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台湾媒体如何报道涉及两岸交流的非政治事件对于理解与把握台湾媒体舆论与政治生态的共生关联有着重要意义。以"陈光标赴台捐款"这一社会事件为研究个案,尝试探索台湾蓝绿媒体的"泛政治化"机制及舆论引导是如何透过新闻框架的选择与构建来达成的。研究发现: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的泛绿媒体主要采用政治框架(蓝绿政党冲突与两岸独统争议)来定性与归因事件,其报道取向多为负面评价;而以《联合报》为代表的泛蓝媒体尽管也未能摆脱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泛政治化程度相对较低,倾向于以台湾阶层分化与两岸文化冲突来解释事件,反映出更善意的舆论导向。可见,台湾主流媒体的框架机制在建立两岸互信与共识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自近代以来,台湾社会在受到日本殖民影响、国民党威权统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等,不仅调和了本土与外来文化,又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因社会环境、消费习惯、媒体报导等的影响,通过冲突、包容、结合等方式产生了不同的亚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不同的亚文化团体。笔者通过对搜集到的近些年来台湾青年亚文化相关论文资料的整理解读,从五个方面介绍和评述了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现状,发现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总体呈现出后亚文化理论中多重混杂、文化影响相互交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