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解决中型局域网用户主机普遍存在的具有容易被蠕虫病毒利用的严重安全漏洞的问题,通过对某单位校园网的安全设计工程安全方案的研究,提出采用将计费网关与漏洞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用户主机的补丁包升级、漏洞扫描以及漏洞主机提示等问题.结果表明该技术对于其他中小型规模的局域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设计并实现Joomla的漏洞利用工具JoomHack,使用针对Joomla CMS的特点精心构造成的攻击向量组建在线共享更新的漏洞检测库,遍历攻击向量来进行漏洞测试利用,以漏洞库中的攻击向量作为种子,扩展成新的攻击向量,大大提高了漏洞利用成功率.使用该工具和Joomscan以及其他通用渗透测试工具对不同版本的Joomla CMS进行漏洞扫描,结果证明该工具对于Joomla CMS的漏洞利用具有更高的优越性.JoomHack可以有效地对Joomla站点进行漏洞扫描利用以及风险评估,为漏洞修复等安全工作打下基础,是一种效果好成本低的Web应用安全防护方案.  相似文献   

3.
Android平台的功能泄露漏洞会导致权限提升和隐私泄露等严重危害,常被恶意软件用于绕过安全机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个基于静态分析的功能泄露漏洞挖掘工具CLDroid.CLDroid使用逆向控制流的程序切片算法从源代码中提取程序逻辑,并利用可定制的安全规则库来检测违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CLDroid能有效挖掘Android源代码中的功能泄露漏洞,且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Linux下的内核级提权漏洞,基于模拟攻击的漏洞检测思想,设计并开发漏洞自动利用系统KernelPET,揭示典型提权漏洞的利用过程,从而为漏洞防御提供支持.KernelPET系统与主流漏洞库exploit-db、securityfocus等衔接,模拟攻击测试近百个提权漏洞,挑选30个经典的Linux内核提权漏洞载入KernelPET漏洞代码库,并基于不同内核、不同发行版的Linux平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KernelPET在多类发行版Linux系统下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网络通讯软件的Fuzzing技术受限于协议格式,尤其是未知协议难以保证测试效果,提出了基于符号表达式的协议分析方法.将数据包关键处理代码翻译为符号表达式,利用符号表达式的丰富含义加快未知协议格式分析,并依此开发了协议格式分析及漏洞挖掘框架PAVD.通过对亿邮客户端的漏洞测试,验证了PAVD能有效提升协议分析效率,为网络通讯软件Fuzzing测试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共八大以后,刘少奇为给困顿的经济生活注入活力,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堵漏洞"理论.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存在漏洞,它的计划性必须和灵活性、多样性相结合.而资产阶级"堵漏洞"是好事,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必要的有益的补充.通过发展多种所有制,通过竞争,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7.
针对危害性最为严重的存储型XSS漏洞的特点及其触发方式,设计并实现了一款自动生成存储型XSS攻击向量的工具.使用该工具对中国2个大型视频分享网站的日志发布系统进行测试,发现6类导致存储型XSS漏洞的攻击向量.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及测试工具的有效性,并说明中国视频网站仍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人才培养关乎国家的未来。结合我校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实验课程群建设情况,可以从教育体系、实验队伍、实验教材、教学手段等方面分析实验课程群的建设举措,并对实验课程群应用情况进行阐述。该中心卓越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可为其他同类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是各类高职类院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课程,该课程由于涵盖知识点众多,涉及领域广,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发展迅速的趋势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作为一名该课程近十年的授课教师,基于软件领域的发展和自己教学实践的经验,以培养技能型高职高专类大学生为出发点,提出了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教学实践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为OSS),意思是源代码开放的软件,即源代码可以被公众使用的软件,并且此软件的使用、修改和发行也不受许可证的限制。本文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状况和开源软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着重论述了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开源软件课程建设模式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并以应用实践说明该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