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主旋律电影"概念提出以来,主旋律电影为了摆脱以往由官方意志强势入主而导致民众接受度低的文化困境,探索出一条与商业电影相互融合的突围道路,即追求表达平民化、叙事类型化、运作市场化、演员明星化,赢得了社会效应和商业利益的双赢。同时,日趋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为主旋律电影拓展了受众面,巩固了其教育功能的基石。通过梳理当代主旋律电影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触摸到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主流化"转型尝试的脉络,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教育观念变迁。  相似文献   

2.
方宁兰 《声屏世界》2017,(10):38-40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备受关注,不断涌现佳作,获得较好的票房成绩.可以看出在市场的冲击下,主旋律电影不断摈弃陈旧的传播模式,不断尝试与商业电影融合.本文以《建军大业》为例,从角色塑造、镜像语言和叙事节奏等方面探讨主旋律商业类型片的发展和类型化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主旋律电影的突围很大程度取决于主旋律电影形成"类型化"叙事模式,以及商业化运作的成功。电影《湄公河行动》堪称主旋律电影成功的典范,并且在叙事策略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创新,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旋律电影承担着文化传播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常诚  邓烨 《传媒》2024,(2):37-39
国产电影的工业化进程,革新了新主旋律电影的内在性生产逻辑,重塑了新主旋律电影的外在性表达方式。在生产逻辑层面,具体表现为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类型化的市场运作、技术化的实现手段、持续化的创新动力;在表达方式层面,新主旋律电影从世界观概念、主题立意、角色塑造、视听表现等多个维度都表现出了瞩目的突破与创新。工业化视角下的新主旋律电影愈发有票房号召力、强大的引领作用,持续驱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突破。  相似文献   

5.
崔小娟 《出版广角》2017,(21):72-74
2017年,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之际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战狼2》燃爆暑期档,从票房到口碑都取得了现象级成功.这标志着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市场化的逐步成熟,也对中国电影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鲶鱼效应,在提供借鉴与思考的同时,带动了主旋律电影市场的发展.因此,本文以电影《战狼2》为例,从其叙事模式、内容创作、制作技术和商业逻辑四个主要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作为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转型中的做法,以期为中国同类型电影未来走向乃至整个影视传媒产业变革提供借鉴和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2011年6月,全国公映的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延续了几年前建国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的超级明星阵容,并继续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之路.主旋律电影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被指定担负确定的意识形态生产任务,而这一传统最早可以溯源到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传统.本文回顾并分析了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策略及其历史发展,试图揭示其与近期主旋律电影策略的相似性,并将其看作是在市场化背景下主旋律影片策略的演变与回归.  相似文献   

7.
杨逸 《视听》2016,(12):45-46
一部《湄公河行动》以主旋律电影的身份在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口碑中获得好评,给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本文以《湄公河行动》为例,结合类型片的特点,探索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刘阳 《现代传播》2019,(5):85-91
中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拓展用户市场、类型化创作和运营翻译网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在地化特征。经由实证调研展开相关的现状分析,从'中国故事、世界表述'世界内容、中国创意'的文本编码策略,打造'PGC+UGC+社群趣味'的生态文化圈的内容生产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在地化、差异化、精准化推送的运营管理模式以及政府、市场与民间多元协调统筹的保障推进机制等方面,探索中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的在地化建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主旋律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本文从十七年电影、新时期电影对主旋律电影的影响来剖析其发展历程,并根据其目前的发展势头,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与受众间的关系受意识形态、资本市场、媒介技术的影响而发生诸多显著变化.一方面,主旋律电影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借助新的传播理念和媒介技术,从主体性和群体性两方面继续加强对受众的积极建构;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导向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受众群体对主旋律电影的解读呈现差异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主旋律电影的建构过程.传受双方试图在试探、协商、妥协的互动关系中建立新的共生模式,寻求新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1.
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在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却同时也面临着市场表现欠佳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逐步从主旋律影片转化为新主流电影.在商业类型、剧作主题、视听呈现、文化视野等方面,新主流电影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实现传承、突破与创新.新时代,电影创作始终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新主流电影始终在为走向更多元的文化与最广大的人民,做着自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许多优秀主旋律电影都获得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生产也迎来了春天。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影片《忠诚于背叛》一上映便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作为主旋律电影的杰出代表,该片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从电影《忠诚于背叛》入手,浅析主旋律电影在新时期所发展形成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郭小春 《东南传播》2016,(12):61-62
从票房看主旋律电影的传播效果不如人意。本文通过追索华莱坞主旋律类型电影概念,反思主旋律电影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叙事淡化说教意味,提高主旋律电影创作的观众意识与市场结合是主旋律电影的良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电影:影像传奇叙事的变异与承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电影生成于早期长故事片初创阶段的基础性范式,"影像传奇叙事"在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跌宕流变间变异与承续.从"十七年"的英雄传奇到"主旋律";从<红高梁>标示的"第五代"转型到整体传奇化的新世纪商业大片,影像传奇叙事的美学指征历经隐、显,却始终是新中国电影最具中国性力度的银幕显现.  相似文献   

15.
从《建国大业》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卓 《东南传播》2010,(9):47-49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现状与中国媒介传播及营销战略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回顾中国主旋律电影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分析目前电影市场所形成的崭新局面,运用企业营销中的4Ps组合理论分析以《建国大业》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主旋律影片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孙雨菡 《东南传播》2021,(10):70-72
新时代下主旋律电影不断创新寻求突破,为更好地融入当下电影市场实现风格转变.《我和我的家乡》在延续我国主旋律电影标志性风格的同时,以小见大传达家国一体的人文情怀.本文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运用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形式与风格理论"为框架,主要从叙事、电影风格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旨在通过分析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艺术创作方法上的独到成功之处,期望能够为我国新主旋律电影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主流"化策略的影响下,《建国大业》无论在票房上还是在意识形态的表述上都获得了官方、学界和民众的一致赞赏。然而,反观其成功的商业策略的背后,却不是一个常规的电影产业操作方式,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建国大业》带给中国主流电影的是一个个案,抑或是一个范例呢?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7,(8):89-94
消费视域下,传统主旋律影视的主流化传播力和主流价值观影响力正逐渐式微,面临着制作模式化、传播碎片化、市场边缘化的危机,但这种危机的出现并未泯灭主旋律影视主流化传播的可能。2016-2017年,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纪录片《长征》均在市场与口碑上取得良好成绩,印证了主旋律影视在大众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仍具有主流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内容创作与有效传播。本文将从政治逻辑,艺术逻辑和市场逻辑三个基本维度出发,分析主旋律影视的政治意识话语表达、艺术思想价值塑造以及传播过程中对市场痒点、痛点与兴奋点的把握,力求全面分析在消费视域下主旋律影视的主流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童星。电影童星生产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类型化创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潮军在明星影片公司和新人影片公司的家庭伦理片及武侠片中扮演的一系列角色,见证了当时中国电影童星生产的类型化发展的探索足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童星。电影童星生产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类型化创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潮军在明星影片公司和新人影片公司的家庭伦理片及武侠片中扮演的一系列角色,见证了当时中国电影童星生产的类型化发展的探索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