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徽州在其发展历史上是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出现了执掌商界牛耳数百年的徽商,“千丁之族,未尝散处”的徽州宗族和被誉为“东南邹鲁”、“文献之邦”的徽州教育。徽商、徽州宗族和徽州教育是徽州发展不可缺少的三个核心要素,关于其中每个要素或者其中两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但是关于它们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涉及的还很少。徽州的发展离开不三者中的任何一个,本文试图就徽商、徽州宗族与徽州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徽商在扬州     
徽州 ,山多地少土瘠人稠 ,徽人很早外出经商。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了一个徽州府籍商人组成的商帮集团———徽帮。明中叶以后 ,徽商云集扬州。明清时期 ,徽商经营行业繁多 ,主要是盐、典、茶、木 ,并在经营中积聚巨额财富。徽商的高消费 ,给扬州带来辉煌和繁荣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经商文化的剖析,从徽州风俗、徽商商业信念和商业伦理道德三个维度去探究徽商的商业文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徽商"勤、义、仁、和、信、诚"的商业精神和文化对"新时代"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家精神,践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由于清代徽州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名媛的不断涌现。清代徽州名媛呈现出家族化、分布在各个阶层及与徽商同兴衰等三大特点。清代徽州名媛的涌向促进了徽州社会文学主体的不断扩大、家庭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但也加剧了徽州的节烈之风。  相似文献   

5.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对外交通主要倚赖水运,陆路艰难。学者对徽州陆路交通研究也较少。近年在池州市石台县发现的榉根岭古徽道给我们留下宝贵的遗迹。本文试图介绍其基本情况,分析古徽道的历史沿革,探讨其经济军事及文化功能,研究榉根岭古徽道,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徽商外行的交通条件和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6.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安徽第一代地方戏曲声腔青阳腔的形成和流播为例,论述了明清徽商对戏曲文化的形成和流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青阳腔是江西弋阳腔在徽商影响下流播于皖南青阳一带的产物,青阳腔兴盛之际又伴随着徽商的脚步而风行天下,成为"南北时尚"。  相似文献   

7.
徽州地区的人地矛盾促成徽商团体奔走中国各地,而徽州海商在传统的内商经济模式中脱颖而出,成为曾经一度“叱咤沿海”的独立集团.徽州海商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宗族血亲的凝聚力、海商武装集团的形成以及江南市镇的繁荣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在私人海上贸易体系中,徽州海商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徽商经营运作网络,并对明代沿海民众、王朝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江南区域的繁荣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等暴力因素也是导致明清大批节烈妇女出现的重要原因。除了战乱以外,地方豪强强娶、流氓凌辱等暴力因素也可能导致妇女的殉烈。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明清徽州绅商投资徽州水利状况及原因。明清时期徽州绅商积极投资于徽州水利,促进了粮食生产。徽州绅商投资徽州水利的原因有:政府的倡捐,徽州粮食短缺的自然因素,儒商的仁义观念,徽人强烈的宗族意识。徽州绅商在家乡农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过程:"往"在汉代开始具备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有了它的介词用法,到明清时期它的介词用法才发展成熟."往"的"位移"语义表达的转移和"外向性"特征的消失伴随着它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