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郭鑫  孙璐  汪德强 《新闻世界》2014,(11):120-122
以乡村人际关系为主体的社会交往格局变迁是体现乡村发展及变迁脉络的重要方面。本文选取乡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厘清该地区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功能,对于研究少数民族人际交往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少数民族人际交往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来自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就交往方式而言,主要是传统的人际交往、媒介作为平台的人际交往和媒介作为仪式化情境的人际交往。乡村少数民族人际交往具有交往主体以中老年为主,以情感交流和维持关系为主要目的,对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微弱和以基于地缘的面对面交流为主,线上交往增长迅速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农村集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也是人际交往的空间.近年来,新兴媒介的使用带来了传统乡村交往活动空间的转移,村民将日常的消费活动、人情交往、休闲娱乐等转移到社交媒体中,农村集市"日常凋敝,春节繁盛",其作为交往的空间功能遭遇挑战,呈现出逐渐消逝的动态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农村集市作为情感交流中介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媒介交往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宁波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N=481),探讨青年大学生的新媒介接触情况和新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是新媒介的积极使用者,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成为青年大学生与外部世界链接的重要渠道.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学习、社交行为等方面影响较大.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对传统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重新建构了课堂的空间意义;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对其社交行为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它巩固和强化了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赋权功能促进了乡村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其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研究发现,乡村女性作为传统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对新媒介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可以打破传统话语控制模式,改变乡村传播场域中的男性一元中心格局,实现自我赋权和构建新的社会角色与身份。乡村女性由"弱者"到"自主""自立"的身份变迁过程,为乡村振兴语境下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乡村多元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王艳艳 《青年记者》2011,(18):31-33
自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原有的高度集中与一体化的社会结构逐渐瓦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面临着新的社会背景,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等同于"人际传播"、"人际交往")受到了新的挑战.尤其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人际沟通的时空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制于原有的时空接触的有限性,传统的以面对面交往为特征的人际沟通形式被超越,这促使人与人之间发生更多的横向联系.  相似文献   

6.
伴随网络社会的崛起,一种新的交往模式,对传统的人际交往形态正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我们须看到,网络世界不仅创建了人际交往的新平台,而且使人际交往质态也随之发生改变。有学者认为,以往社会的人际关系发展到今天,已陷入一种深刻的困境,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人们在交往中已无法体会到参与感、归属感及被需要感。  相似文献   

7.
微信朋友圈与人际交往的关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际交往对人类的重要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变得越发强烈,交往方式也更加丰富,除了原始的面对面交谈,人们还借助一定的媒介载体来进行交流,如传统的寄信、打电话,现代的微博关注等。人类交往方式的每一次变化都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新科技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减少了交往  相似文献   

8.
新新媒介自由的媒介属性回归了全息化人际交往的可能,众多用户在高黏度、湿性化的传播空间中敞开心扉,分享欧文·戈夫曼"戏剧论"所定义的"后区行为",而这个空间却频频受到来自道德层面的严肃挑战。本文选取"范玮琪晒娃遭批"为案例,并对事件发生前后一年间主人公的微博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指出新新媒介前后区行为空间自然的生态分布不应屡遭无端罪名的侵袭纷扰,另一方面直面涉及"后区行为"话题的信息琐碎、价值甚微等现实问题,呼吁社会个体转变粗放型的媒介使用态度,兼顾资源内容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力促新新媒介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日渐演变为当代社会的普遍景观,成为主宰人们日常交往的新的话语模式.微信朋友圈作为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其功能指涉的过程隐喻着空间的范畴.文章在分析空间叙事理论的新媒介转向的同时,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微信朋友圈的关系空间、表征空间、心理空间、意义空间四个空间维度进行着重阐释,以期为理解微信朋友圈生成的交往意义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10.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11.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迅速成为人们对数字技术讨论的热点。当虚拟交往抢夺和占据了现实交往的时间与空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消弥,使得人际交往的面对面在场无法实现,自我与他人日渐疏离。基于"元宇宙"概念,重新思考人际交往"在场"的意义和价值。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最大的差异就是人们与自我以及他人的疏离,如何摆脱自我认同的危机,跨越人际交往的困境,仍是"元宇宙"虚拟交往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曹艳 《当代传播》2011,(4):102-103
新媒介的变化给高校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带来挑战.目前,高校新媒介教育供给不足,导致了大学生忽视新媒介的学习功能,缺乏对新媒介信息的理性分析能力.为改变高校新媒介知识供给不足的状况,建议高校设置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构建校园新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媒介素养;同时要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介提升参与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媒介环境中人的异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静 《当代传播》2007,(5):64-65
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异化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视野中关于大众传媒所生产的"大众文化"对社会、对人所造成的负影响的一个概念.本文从异化这个批判的角度对新媒介发展(主要以新媒介的主体互联网为例)给人所带来的负影响做一番探讨,认为新媒介的发展对人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使人成为过度依赖的"机械人"、疏离冷淡的孤独人和加速社会中的"单面人"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介的不断普及和学生使用程度的不断加深,传媒愈发成为塑造和产生信息化校园中拟态现实的主导力量,大学教师的传统形象和地位正日益受到新媒介形态的冲击。"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第二教学园地,它不但进一步使家庭的教育功能再度边缘化,还在逐步渗透、肢解、动摇学校的教育权威地位。"①在这样一种现实语境下,审视并重视大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愈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的"交往革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电报、蒸汽动力轮船、内陆运河、火车、公路、现代报刊、一便士邮政厅和巨大的工业城市本身。他们重视交往革命,在于现代交往媒介所具有的强大的"用时间消灭空间"、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即时地还原面对面人际交往的功能。如马克思所说:"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  相似文献   

16.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何谓人际交往?交者,互相之意也.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交际、交流、交换、沟通等等,既包括交换交流物质资料,也包括思想理论等精神财富;既有小范围的个人之间的交往,也有大范围的邦国之交.  相似文献   

17.
冯广圣 《新闻界》2013,(17):11-15
乡村传播"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是农民,转型期的农民身份发生了分化,农民在乡村社会传播中的行动直接影响着村庄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建构。借用社会传播网络分析工具考察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传播网络结构是本文的旨归。经田野考察发现,现代中国乡村传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循环的网状模式:日常生活中人们选择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介传播等不同传播方式来编织他们的信息传播网络,这些信息传播网络从不同层面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社交网络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倾向用新媒介进行交往与对话,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交流。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myspace还是国内的开心网、校内网等,每家网站都拥有成千上万的忠实拥趸,并仍然处在快速成长中。研究显示:"Facebook给新闻网站带来的流量已经能高超过Google带来的流量。"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被"社交化"了,网络交往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前,伦敦人爱读书是出了名的.在早晚高峰的火车和地铁上,几乎人手一本书或者一份报纸.虽然车厢挤得满满当当,但除了铁轨震动的声音之外几乎听不到交谈的声音,所有人似乎都沉浸在自己的文字世界中.近年来,这种情形多少发生了变化.乘客手中出现了新鲜的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但这些新媒介产品多半是"新瓶装旧酒",成了传统书、报、刊等平面媒体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崇尚炫耀暴露相比, “秀”的兴起是互联网蓬勃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自我表演,“秀”受到媒介技术“中介化”的深刻影响.文章指出,新型人际关系的出现以及自我呈现技巧的提高,使传统中国人在固定交往关系中被压抑的“自我”得到释放,不过,技术“中介化”也可能令“自我”陷入因交往关系复杂化和浅层化所带来的认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