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 ,也很善于表现苦难 ,尤其是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 ,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至。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结构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循环与重复的结构是余华小说结构的一大特点 ,这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余华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作家余华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活着》以极其冷静简洁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纨绔子弟福贵的人生悲剧以及由时代造成的福贵一家人的悲惨命运。作品反映了中国旧社会最底层民众的生存现实,展现了在社会造成的苦难面前,人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流露出生命至上的医者情怀和尊重生命的仁爱精神。这些都根源于余华童年的生长环境以及青年时期的从医经历,医者的职责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作品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再现与创新,余华有着更加深沉的铺设以及独特的表现方式。较之余华作品偏重于勾勒的苦难和生死维度,其平淡散播在作品细节中的传统文化精华是极易被忽视的另一个维度,两者一明一暗、一浓一淡,为其作品拉开了“活着”的空间。余华“冷静”地将传统文化置于角色现实生活的点滴进程或冲突事件中,不特别刻画或者烘托,令读者在现实和平淡的文脉中体悟传统文化的根基,不失为当代文学融合传统文化的一种务实思路。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都是源自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到了90年代,余华与现实的紧张关系渐渐趋向缓和,他的民间情怀主宰了此时期的小说创作。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生存、生命过程的关注和思索,温情中夹带着浓浓的感伤情结,成为余华90年代小说的重要特征。本文主要讨论余华90年代的小说,特别是代表其文坛成就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相似文献   

5.
余华是我国当代文坛上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对人生以及人性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对余华的作品进行解读,对他作品中的人生态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活着》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邃的历史反省,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喜爱。主人公福贵一生命运多舛,落魄、战争、饥荒、丧子、丧女的人生苦难和生离死别构成了其人生经历。对《活着》的品读,我们读出了眼泪,读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读出了当时社会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更读出了生命的脆弱,折射了生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余华小说中的父子关系从充满冷漠、仇视、暴力、死亡的怪异的父子关系,到善良坚强,关爱呵护血浓于水的舐犊情深。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革命,本文论述了余华作品中的种种父子关系。从这些关系中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余华及余华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一部极具思想深度与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作者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又融合了一些现代叙述技巧,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使之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就书中主要人物和其代表的原型人物进行比较和分析.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此作品。  相似文献   

9.
莫言《倒立》中的"倒立"动作是一个具有隐喻和象征意味的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照作品艺术世界、把握其意蕴的独特视角。在情节营构上,"倒立"又自有其情节发展的内在合理性,而成为作品格局的有力"支点",作品布局由此呈现出一个丁字形倒立的形态———这也是作家构思作品的匠心独运之处。  相似文献   

10.
《子夜》与《家》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堪称双璧的两部重要作品。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这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很有价值。两部作品在艺术视角、艺术结构、艺术风格上的差异,颇具代表性地体现出30年代文坛的两种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苦难的描写,这些对苦难的描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要揭示苦难本身,而是要通过苦难来诠释生命的可贵。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中对苦难做了全面的呈现,体现出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即:苦难是人类必须去承担的,但在苦难中我们应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倡导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12.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重要代表作。这一阶段的余华更加关注人物的生活命运,叙事主题实现了由张扬到隐退的完美转型,叙事结构更加趋向于传统线性回归,尊重生命价值的有效彰显,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生命价值的思考框架。以《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为主要探索窗口,能够更加深刻解读余华的创作理念及写作艺术。基于此,本文以余华与其作品《在细雨中呼喊》的简介为主要出发点,从叙事封闭性、叙事经验与形式两方面对《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作家路遥无限留恋生育、养育自己的陕北黄土高原,将描写陕北作为自己的作家使命。路遥以真挚的创作态度“完成”了此使命。他的作品总体上以被机构改革中社会变动的波涛洗礼的80年代为舞台背景,以农村无名之人为主人公特别是他的主要作品《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对农村有为青年人向人生的挑战给予了文学的、哲学的描写追求。这些对人生追求的各个作品共同的中心思想是对人们、对社会的歌颂。这是作者通过对自己存在意义的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路遥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用冷峻的目光和其不懈的思维活动生动地描写了生活在陕北青年的喜怒哀乐,特别是作品主人公们对人生的执著探求的姿态,使其作品具有了超越陕北这一地区进而辐射整个现代中国的文学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余华的《活着》的问世,先锋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大多都已转向或回归现实。在中国文坛活跃了近十年的先锋文学也宣告终结。然而总会有些执着于此的人,试图在这条路上走出些新意来,吕新就是其中的一个。就作品而言,吕新无疑是一个多产的且富于探索性的作家;而就一个作家来说,吕新是寂寞  相似文献   

15.
余华小说自1991年《在细雨中的呼唤》进入到他转型后的新时期,无论认知角度亦或叙述方式都有些改变。本文以他的后期作品《在细雨中的呼唤》、《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来分析他创作时以平和的方式来缓解苦难,及面对灰色世界时他表现出的一种虚妄姿态。  相似文献   

16.
亨利·詹姆斯是最早有意识地把叙事视角作为主要技巧纳入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在《使节》这部作品中,通过叙述声音与人物视角的完美结合、视角转换、特别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等叙事视角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它成为现代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引起社会上广大读者的关注,同时也吸引大批学者们为之展开一系列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大多从神话、宗教、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等角度着手,很少从翻译的视角尤其是翻译过程中读者的接受角度对文本进行探讨。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从接受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进行分析,并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哈利·波特》两种译本的用词做简要解析,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通过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创作出适合儿童读者的翻译作品,从而使译作更容易让儿童接受,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分析《简·爱》和《呼啸山庄》在题材、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声音、意象创造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指出两部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区别,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对于理解该作品以及文学创造规律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以萧军、萧红为代表东北作家群异军突起,为读者了解东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清新自然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作品本身拥有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其语言既陌生又新鲜,充满了幽默感;其结构方式也打破常规,表现出散文化的特征;而叙述视角更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从语言、结构、叙述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艺术特色,来进一步了解《呼兰河传》的独特之处。它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是中国文苑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