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颖 《出版广角》2013,(12):90-91
文学作品中不乏死亡这一主题。按照弗洛伊德的假说,人生来便有一种"死的本能",也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艾略特无疑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之一,他在1922年创作的长诗《荒原》现在已被公认为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杰作。《荒原》共分为"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部分,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犹如战  相似文献   

2.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旨在为诞生伊始的中华民国寻求确立教育方针所需的根本教育理念,即为共和社会立新教育,新教育之精神在于超轶于政治;《教育独立议》旨在寻求教育独立的资格,使教育不受政党、教会特殊意识形态的影响,能够依据自身的性质或逻辑获得进步;与此同时,蔡元培借鉴法国大学区制度设计了一套教育独立的具体方案,成为日后试验大学院制度的思想准备,这是蔡元培为新教育理想谋求与政治、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界分、寻求自身独立的一次孤胆英雄般的自上而下的现代教育之试验。  相似文献   

3.
Jean Bau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St.Louis,Mo.:Telos Press,1981.鲍德里亚著,《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在鲍德里亚的前期思想建构中,象征交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象征交换体现了与现代社会不同的另一种文明模式。怎样理解象征交换呢?鲍德里亚没有做出具体的界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及《生产之镜》中,他只是将象征交换与符号政治经济学对应起来,认为只有象征交换才能真正地走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符号统治,他甚至认为马克思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无法在象征交换的层面上进行生产。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他也没有对此进行一种专门性的界说,但在关于死亡的讨论中,我们  相似文献   

4.
从父权、夫权和姐妹关系三个角度分析《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在男权社会下遭受的创伤以及主体意识的发展,并最终完成精神和人格上的自我救赎的成长之路,旨在揭示女性成长和救赎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闻调查》栏目在叙事文本中,出现了大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的对于死亡事件进行调查和关注的文本,如《山阴的枪声》《派出所坠楼事件》《双城的创伤》《农民连续自杀调查》《死亡名单》等,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题材具有可探寻、可调查、可质疑的内容,而是这些故事背后往往触动了社会机制上的深层弊病。对于这些事件进行调查,将真相公之于众,不仅仅满足了观众的知情权,更体现了《新闻调查》对于普通老百姓的生命权、生存状况、乃至整个中国文明进程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6.
纪栋妮 《青年记者》2009,(16):106-107
鲍德里亚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著作《物体系》、《生产之境》、《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象征交换与死亡》等,包含和反映了关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鲍德里亚的广告学思想。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广告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层次的逻辑方式。  相似文献   

7.
电影《特别响,非常近》创作于"9·11"十周年之际,讲述了一个因"9·11"失去父亲的男孩在内在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实现创伤后成长的故事.本文以PTG的影响结构为整体线索,层层递进地探析男孩创伤后成长之路,旨在揭示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同伴关系、积极应对策略、益处寻求与意义建构等因素对实现儿童创伤后成长的实际作用,向社会、家庭对于遭受创伤儿童的教育提供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8.
武瑞芳 《新闻传播》2009,(10):11-12,15
电视节目的互动,不仅是多种媒介共存环境下电视拓展自己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电视受众的一种审美诉求。在“自律”和“他律”的制约下。互动成为许多电视节日寻求发展的一种途径。《我的今日之最》、《今日观察》和《咏乐汇》,作为央视最新的谈话类节目.分别对互动模式做出了有力尝试.给谈话类节目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拟以央视谈话类节目中的互动为例.梳理此类节目中互动模式所演变出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社会都需要英雄,而英雄往往源自想象、建构和传播。英雄的建构总处于一定社会的历史文化机制中。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形象谱系中,英雄形象是最具典型性的文化符号。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围绕巩固新兴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业生产、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实施“人人皆可为英雄”的视觉修辞,从劳模英雄个体、先进小组集体和劳模家庭聚合的视觉话语设置,叙述了新中国早期的工农兵“英雄相”。作为一种视觉隐喻,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通过“平凡英雄”式的叙事塑造了新的观看主体和民族国家的精神表征,代表了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想象,以此动员群众。  相似文献   

10.
祈望长生不老是人类最持久、最本能的追求,这种追求一方面会把人带入迷思,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在《论创造与无意识》一书中弗洛伊德说,"每个人都欠大自然一笔账,人人都得还清账——一句话,死亡是自然的,不可否认的,无法避免的。"话虽这么说,这位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还是在他67岁时的1923年,在维也纳主动去寻求了一种被称作“斯坦纳奇手术”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赵长军 《声屏世界》2002,(10):34-35
放眼当今中国电视荧屏,我们欣喜地发现,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有一类创作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直面现实、社会和人生的艺术精神,关注广大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聚焦现实生活,反映平常人生,谱写出一曲小人物的人生之歌。这类电视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凡人小事》开始,经过90年代的《渴望》《咱爸咱妈》《儿女情长》,到《一年又一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系列,描绘出当代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画卷。这类电视剧的总体特征是,创作者具有平民意识,能够最大限度的贴近现实生活,以情感人,着意于情的点化。中央电视台2002年6月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大哥》则是这种创作精神的延伸与继续。在《大哥》中,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魁力,看到真实艺术的恒久生命力。应该说,这是真实的艺术和艺术的真实。 然而,在今天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里,似乎一切都被利益所裹挟。因而,原来纯粹意义上独立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2.
<正>个人简介范铭,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主编。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央电视台十佳优秀编导。曾任《新闻调查》编导、《面对面》编导。主要报道有《双城的创伤》、《陈丹青出走》、《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志愿者卢安克》等。其中,《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6年中国纪录片国际选  相似文献   

13.
刘荃 《传媒观察》2021,(3):26-29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在于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也在于中国文艺工作者在科幻文艺作品创作中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寻求到了一条能够与西方文化对话的道路.但《流浪地球》为了突出中国人的家园情怀和仁义思想,在科学性方面表现出些许不足.文章指出,中国电影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科幻电影的自身规律与要求,才能真正创作出更具思想性、艺术...  相似文献   

14.
《出版广角》2013,(3):2
"新民说",取自《大学》和任公先生1902年的《新民说》。《新民说》是承接戊戌、辛亥与五四乃至今天的关键,中国的近代正是从这里开始。"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塑造,意在"作新民";它不完全服膺于西方,而始终坚守"中国立场";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寻求"建设性"之道。"新民说"是一个平台。在这里。我们期望  相似文献   

15.
舞剧《金瓶梅》本是一部有着严肃考量和社会批判色彩的现代舞剧,但公众对于《金瓶梅》中性描写根深蒂固的成见,让这部舞剧在嗳昧的好奇与追捧之后意外死亡。精致的制作、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和艺术野心都被一个“性”宇彻底掩盖  相似文献   

16.
仲秋白 《大观周刊》2012,(46):23-23
乡愁是一种情感,蕴涵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挚爱、关心的情怀,从而体现一种崇高的精神品格。余光中《乡愁》在这方面具有典型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闻奖的设置是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南方都市报》新闻报道奖这两种看似不在同一层面新闻奖的比较研究,考察媒体如何尝试在"中国新闻奖"为代表的价值标准之外另辟别途,寻求对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进行价值彰显的策略。本文在国家话语体系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之中,为赋予了多重价值取向的媒体寻求在当前的社会情境中可行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5,(8):46-51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需求表现更为复杂。本文从受众信息寻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媒介幸福感视域下受众的三种信息寻求动机:工具性寻求、利益性寻求及自我保护性寻求,并对受众从媒介中寻求信息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激发受众主动进行信息寻求的行为。这为检视媒介如何促进受众的幸福感提供了分析工具,从而为研究如何提高受众的媒介幸福感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1925年民国时期历史学家朱希祖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上发表了《道家与法家对于交通机关相反之意见》一文,将社会传播手段分为物质交通机关和精神交通机关两种,并对道家反对传播、法家主张利用和发展传播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是目前所见的中国学者关于传播问题的最早专门论述之一。  相似文献   

20.
《闯入者》完成了王小帅导演的"自传三部曲",和《青红》、《我11》一样选择以三线建设为大背景,但与它们不同的是更加贴近生活,揭露出了当今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时代的创伤留在人们的血液里,表现在生活的点滴,"闯入"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