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体现了儿童哲学中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张要尊重儿童、欣赏儿童,将儿童看作独立的个体,尊重儿童的话语权,并且要创设一切有利的条件培养儿童的哲学思维能力。儿童哲学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开发儿童哲学校本教材、提升教师哲学素养、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情境等途径,达到培养智慧探究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儿童哲学课程在我国发展已有30年,但却未能全面推广。研究发现,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在教育观念、教材选择、课程设置三方面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五点: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加强对教师哲学素养的培养;重视对IAPC版教材的研究;尝试构建从幼儿园到高中完整的课程体系;多方合力筹建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把发展儿童思维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利用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与思考的本能,推荐他们阅读儿童哲学书籍,依托课堂教学有机渗透哲学教育,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马修李普曼创建的儿童哲学课程(philosophy for children即P4C)以"帮助构建更好人生"和"不以知识为最终目的"的指导思想,通过哲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形成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任务。独树一帜的课程模式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角色形象,教师成为这场哲学教育实践中的共同探究者、促进沟通讨论者以及自我进步者。随着新的形象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儿童哲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持之以恒的教学实践练习。  相似文献   

5.
《上海教育》2012,(Z2):54-55
创建于1961年的上海市六一小学是杨浦区一所特色鲜明的优质中心校。十余年前,学校面临着教师观念陈旧、课堂教学沉闷等诸多问题。如何改变教师观念、打破"沉闷"成了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课题。1999年,我们接触到了儿童哲学这个课题。儿童哲学的创建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李普曼,他发现儿童推理技巧的发展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功能。儿童哲学就是一种运用于教育,以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熟练的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学生为目的的哲学,是一种应用哲学。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一门运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发儿童思考、启迪儿童智慧的核心课程。经过12年的研究积淀,"儿童哲学"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16,(4):101-106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儿童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在学术研究与实践传播中,儿童哲学探究计划、儿童哲学、儿童哲学课程等概念的内涵相近又有所不同,更易与儿童哲学教育相混用。儿童哲学教育,是一个包含理念、实施、方法、宣传等内容的整体,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而非单纯地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更非简单的儿童哲学课程的开设。  相似文献   

7.
培育师范生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更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我校学情,本论文提出了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框架,以跨学科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基础,采用"一基两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试点班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实践发现,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有待加强和提高,在师范院校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传统是师范院校在长期的教师培养工作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成果,正是在教师教育传统的陶冶和教育下,师范生形成初步的教师专业素养.随着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发展,教师教育传统受到极大冲击,师范生的职业理想道德教育、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都有所欠缺.教师教育从专业地位、师资队伍建设到经费投入等各方面资源也有所削弱.要转变教师教育困境,切实提高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质量,必须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重构教师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9.
信息素养是教师必备的现代教学素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加强在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师范院校教学的重点。针对小学教育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以及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不足,对师范生信息素养进行了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代教师教育》2015,(3):40-46
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背景下,师范院校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师教育有效性。教师教育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不是师范院校是否系统地"培养"了师范生,而是师范生是否"学会"了如何当教师。对小美的案例研究表明,师范生的身份认同彷徨、知识结构失衡、教学实践肤浅、教学效能无力。从提高教师教育有效性出发,师范院校应当强化师范生的"准教师"身份认同、建构师范生的"主体性"教师知识、优化师范生的"全程性"实践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效能,保证教师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