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柳宗元曾提出儒释相合于"性情",他依据的儒家经典是《易》、《论语》。因此,《易》是柳宗元思想来源之一,本文主要从其对易学态度、易与心性思想、易与大中之道三个方面尝试性分析柳宗元的易学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从义理的角度具体在以下方面伸长了大中之道:首先,在道德伦理领域,柳宗元认为,礼、信、忠、贤、孝等均本于大中之道;其次,于治道方面,发挥了大中之道中行仁义之德政的政治主张;另外,还主张崇礼明法之治道。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从义理的角度具体在以下方面伸长了"大中之道":首先,在道德伦理领域,柳宗元认为,礼、信、忠、贤、孝等均本于"大中之道";其次,于治道方面,发挥了"大中之道"中行仁义之德政的政治主张;另外,还主张"崇礼明法"之治道。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对《国语》所记载的不合于“道”的内容给予否定,突出表现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非国语》的政论性突出地表现出柳宗元“德”的思想观念上。他认为“德”是统治者统治社会的先决条件,是使人归顺的力量。柳宗元“德”的思想意识即是“大中之道”;《非国语》的政论性还突出地表现出了柳宗元鲜明的政治观点和“德政”的执政理念;《非国语》的政论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观点与现实的套切关联上。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中道”,他说:“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柳宗东全集》卷三《时令论》下,以下引《柳河东全集》只注卷数和篇名)“当世者,大中之道也.”(卷三《断刑论》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的历史地位柳宗元是我国唐代坚定的政治革新家,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的黑暗时代,敢于坚持革新,以“根据具,言人所不敢言”(陈衍《石遗室论文》卷二)的斗争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大中之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的这种精神与成就,对他以后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历来被学人看重,从诗词文赋各个方面来研究,但很少有从寓言角度研究的。而寓言这一文体也是到了柳宗元这里才真正成熟,从寓言的视角我们能看到不同的东西,首先,寓言本身是柳宗元"文以明道"思想的最好体现。其次,我们从寓言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中也可看到"文以明道"之"道"其实也可作"诗言志"之"志"来解。而且,我们在对《三戒》等寓言的解读中也能更好的理解"文以明道"。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离别诗《别舍弟宗一》是柳宗元生平遭际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作者一反写诗时"清峭"传统,转为"忧愤"风格的转型作品。此诗在柳宗元整个诗歌作品中有着典范意义,它成了柳公生平遭际乃至诗歌探索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品,对研究柳宗元的文学探索和心态活动等有典型作用,也对学界研究中唐诗歌有反哺折射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最高哲学概念,以"无为"为核心观点,把"柔弱"看做生命存在的方式。"无为"思想以及"道"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反者道之动"入手,解读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深沉思考,进而阐释"无为而为""以柔胜刚"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也是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文中,针对中唐时期社会众人"耻学于师"而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陋习和一旦"从师学道"就会招致世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的弊端,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倡导人们要"尊师学道"。何为"道"?文章注解为"儒家之道"。韩愈在《重答张籍书》一文中,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