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社交媒体为人们建构理想的自我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理想美符号”被塑造成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但这种单一化审美背后的“容貌焦虑”问题愈发突出。“容貌焦虑”现象源于多种因素,如媒体软件“美化自我”与现实造成反差、媒介影响下的“自我认知失调”、情绪宣泄、他人发声的感同身受等等,如何更好避免“容貌焦虑”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各类媒介出于私利目的不断制造、贩卖容貌焦虑,营造出谈"容貌"必"焦虑"的拟态环境.为探究青年群体容貌焦虑的媒介感知及其现实影响力,基于个人信息处理基模的框架,经深度访谈发现,媒介通过营销层出不穷的容貌卖点,固化受众的审美,物化受众的身体,不断加深受众的容貌焦虑.经此形成的信息处理模式,极易引发受众参与狂欢,过度关注容貌...  相似文献   

3.
张子晶 《出版广角》2018,(15):64-66
近几年,"网红"经济这一现象级热潮吸引了很多广告商的驻足.为了在"网红+"浪潮中得到回报,众多广告商借助"网红"强大的注意力资源,成功地拓展消费市场,促进了品牌传播.文章立足于"网红"微博广告,对其传播范式与传播建议加以探析,旨在促进"网红"微博广告流量变现,为其规范、有序传播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重庆黄桷坪"为例,具体分析了该地区网红打卡点的发展和2019年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的空间实践对于其地方构建的意义,探讨在城市更新和网红审美发展背景下地方感的塑造问题。发现,仅由网红审美发展出的地方感是视觉化的,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这不能代替地方文化和在地实践所激发的人-地情感。城市的地方建构应更好将这两者结合。  相似文献   

5.
王黎燕 《今传媒》2004,(2):32-32
自我欣赏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审美心理。这种心理状态能够加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心理品质的成熟。问题在于女性的自我欣赏不仅来自本能和自我,更多的来自外界,来自男性的审美价值。长期以来,男权文化要求女性形貌上要美好、性感、充满诱惑力,而品质上要温柔、顺从、被动、善解人意。这些审美标准逐渐内化为囿于家庭生活的女性自身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6.
论"红段子"的价值及其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近几年新兴的文化现象-"红段子"的发展现状及与其他段子现象的时比来说明"红段子"存在的价值以及意义,进一步探讨这种文化现象的传播,发展对策等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网红被人们所熟知,网红现象是近些年来网络媒体涌现出来的热词,网红现象的出现导致了网红行业的火爆.网红现象的出现是由网络新媒体的"去权威性、去中心化、碎片化、交互性、个性化"特点和社会心理机制所致.同时,网红的名人效应也会导致网民不同价值观的判断和观念形成.  相似文献   

8.
直播已经成为当下互联网经济的热点,"网红"成为流行文化现象.与此同时,过度娱乐、内容同质、运作单一、 管理混乱等现实问题也引起各界关注.对于网络直播这一新型社交平台的繁荣和发展,"直播+"的概念逐渐成为业界共识.文章结合作者业务实践思考,提出从"创新、内容、服务、规范"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让直播的发展更加有序和健康.  相似文献   

9.
王潇婉 《传媒》2018,(5):40-41
"网红记者"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的名记者培养项目,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记者,让记者成为新时代媒体报道的主力军,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将影响力从报纸扩展到网络上.这与那些追求"一夜成名"的"网红"不同,"网红记者"是一群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努力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网红"能够流行开来,除了缘于技术层面的媒介演进外,还受到了围观式的传播情境、议题的社会勾连、受众文化消费与认同的符号逻辑等的影响。鉴于当前网络场域中"榜样权威萌化""网红"日趋成为一种文化常态,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网络女性主义、狂欢围观传播情境、认同的生产与表达等多维度地对"网红"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1.
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刚在"The Nine"女团成团之夜落下帷幕。与以往的女团选秀不同,节目伊始就打出了"不被定义"的标签。其成团出道的训练生也各有特色,但是其中两名训练生以"中性化"风格出道,也引来网友对于"女团审美"的热议。本文将以《青春有你2》这一文化产品的传播现象为基础,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视角下梳理"女团审美"发生转变的现象,借助女性粉丝的角度,反思女团选秀中"审美定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未来已来,传媒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万物皆媒"的融合传播格局也正影响着各级各类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与尝试.记者作为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维,其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以及个人风格等对传播的效能产生着深刻的潜在影响.本文将以"网红记者"王冰冰的传播范式为切入点,在媒介视角下探析传统主流媒体在打造"网红记者"方面如何更好地引导新闻传播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丁杨 《东南传播》2013,(8):108-110
人们进入21世纪之后,"她文化"逐渐显山露水。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下,电视台为了站稳脚步纷纷推陈出新,而女性电视剧的出现无疑是给"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逐渐在众多电视剧类型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女性主义电视剧让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电视剧在掀起了对异族探索的热潮之外也带有了"她文化"的印记。本文将以《吸血鬼日记》为例,以女性视角分析当下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剧情设置、主题阐释、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4.
当今,"网红"们通过网络平台制作传播广告的现象已不足为奇。本文以薛之谦微博广告为例,分析其话语特征,结合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网红"微博广告对广告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红段子"是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在2005年率先推出的.为了净化网络环境,抵制"黑段子"和"黄段子"等低俗不良信息在网络上出现,积极主动引导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响应中央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示,"红段子"在网络时代诞生."红段子"语言和思想正面、积极,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健康向上的内容达到提高思想水平、宣扬社会美德、激发生活激情、启迪美好人生、催人奋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时尚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在实际意义上表现为一种大众审美主义。对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解读,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把认识现代性的钥匙。时尚作为一种现代审美文化现象,呈现现在之感,为现代个体提供一种审美、救赎之途,尽管那也许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银幕男性呈现"中性"和"阴柔"的气质,由此引发了"小鲜肉"的审美风尚,并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思潮。这种社会审美的形成,是女性主义透过大众媒介宣传并被大众所接受的结果,符合了女性对男性的构想。同时,在身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身体"已经成为审美的对象和审美的主体,银幕男性在时代审美和身体需求之间,在内外合力之下形成了全新的审美风尚。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处在一个消费时代,我们占有着形形色色的物品并将自己物化成商品,被自己和他者消费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其背后潜在的社会现象与问题,以期为国产虚拟偶像的审美转化提供启示。【方法】文章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综艺《2060》中出场的25个虚拟偶像的身体拟像进行编码。【结果】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里中老年形象的缺失,折射出现代的容貌焦虑。资本为粉丝提供了一套审美符号幻象,在阳刚与阴柔二元对立的消解中产生了新的审美理念,同时虚拟形象普遍受国外二次元文化影响较深,难以自成一格、破圈成长。【结论】我国虚拟偶像的发展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寻求审美转化启示,即加强现实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大众日常生活,实现多元化形象交流对话,并对传统国学资源进行融合运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戏曲孕育、发展、成熟过程中,构成了戏曲观众审美心理中以善美合一为主导的稳定的定势,且具有极强的传承性.但在戏曲观演双方的互动演进中,戏曲观众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定势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变化,进入新时期以来尤为显著.但这种变化又是渐进式的,"变"中有"常","常"中有"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民族性审美心理定势.在经济因素的介入下,讲究表层感官享受和内在文化品位相结合的审美风尚逐渐形成主流,因此,精致典雅的舞台风范和全面细致的宣传策划,是当下戏曲在都市生存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网红现象作为移动互联网文化的显要表征,得到学界从经济、技术、社会等视角的广泛关注,然而网红的感官气质和社会形象无不具有视听媒介的建构色彩,当前鲜少研究从视听文化衍进的视角考察网红兴起的媒介归因。本文援引麦克卢汉的"后视镜"观念作为思考方向,考察名人建构方式从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的延续与深化,剖析网红现象兴起的媒介文化动因,思考视听融媒时代媒体名人的本质特点。研究认为,从电视名人到网络红人,建构片面化的真实性和差异化的普通感是视听媒介上名人演化的动力机制,这一机制带来"媒介人格"的全面兴起,它以生动的表象包裹资本的意志与失真的现实,是理解和批判新媒体文化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