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团圆》首先复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团圆。作者写大家庭的大而闹,实际是写大家庭中透人心骨的枯寂与人情的荒凉。在此背景上展开的九莉最热烈奔放的青春故事最能代表作者"爱情主义"的观念。在女性写作的立场上,《小团圆》批判的是男权社会的"二美三美团圆"现象,对男人见异思迁给予了无情的暴露。"小团圆"也表达了作者对坚贞爱情的向往,其价值就在于它真诚地记录了一个沉溺于爱情难以自拔的女人的爱情历程,让读者从中读出自己的感慨。作为一部精彩的情色小说,《小团圆》必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元代众多的杂剧作品中,无论其作品反应的内容如何,情节如何的曲折,大多都以团圆的结局收场。形形色色的团圆结局形成了元杂剧中亦悲亦喜、悲喜交融、苦尽甘来的特有的构戏方式。这种文学现象的形成和那个特定环境时代不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蕴涵。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创作,是五四启蒙文学主潮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分支。张爱玲用自己的悲凉故事,诠释了她对普通中国人观念的认同。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传统中国集团文化的局外人。她试图用现代都市的物质故事填补价值失范时代的孤苦的心灵。她的爱情故事,是大团圆文化压迫下的小团圆被摧毁的悲剧。她的小说叙事结构,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现代时间诗学。  相似文献   

4.
与张爱玲的早期作品不同,《小团圆》在叙事上所表现出的“杂乱无章”、“结构松散”,其实是张爱玲有意识坚持的一种“反时间”、“反因果”和“反情节”的“反传统”叙事.从小说叙事的技术层面上看,《小团圆》出现了两个叙事者,体现了张爱玲“穿插藏闪”和“平淡而近自然”的晚期风格变化.  相似文献   

5.
一个成年、正常的女性皆具有三重身份:即媳妇、妻子与母亲。这三重身份随着人生历程而变化。媳妇是纯工具性的角色,妻子具有部分的工具性,而母亲则完全无工具性。工具性是功能的体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随着工具性的丧失与转移而获得提升的。  相似文献   

6.
张公善 《职大学报》2012,(5):32-34,7
如果说《小团圆》向我们展示了张爱玲的爱情主义,那么《雷峰塔》和《易经》则向我们揭示了张爱玲的另一个信仰,即生活主义。《雷峰塔》、《易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张爱玲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为我们阅读张爱玲作品尤其是其小说提供了解读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甘肃陇南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有很多真实地表达了农村女性的悲苦命运.从陇南小调中可以深入地透视旧中国女性在“女子娃——媳妇子——婆娘”三种角色中所饱受的生活的极度苦难、精神的无情摧残和情感的压抑扭曲.  相似文献   

8.
陈晋华 《阅读》2015,(Z1):2+1
“三只小猪来拜年,穿着新衣戴新帽。你来舞龙灯,我来踩高跷。放起爆竹噼啪响,恭喜恭喜新年好!”春节真好,可以和亲人团圆,可以拿压岁钱,可以吃到美味佳肴,可以玩最爱的游戏……亲爱的小书虫们,你们打算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呢?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相似文献   

9.
春节的饺子     
王真 《阅读》2011,(Z1)
饺子是我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佳肴。有的地方是大年三十吃饺子,叫团圆饺子。有的地方是在大年初一吃饺子,叫年饭。有的地方是除夕吃了饺子初一接着吃,叫隔年饭,寓意年年有余。  相似文献   

10.
蒙泰格尼曾经说过:"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现代家庭都会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危机,尤其是婆媳关系。来自农村的婆婆与来自城市的媳妇的组合,是中国许多家庭的模式。在这样的家庭中,城乡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也会不定时地爆发冲突。六六的《双面胶》是一部颇具争议的家庭伦理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东北婆婆和一个上海媳妇之间的家庭悲剧。本文分别从男权和现代思想的矛盾、两代人的代沟以及主人公的个性等方面,分析《双面胶》中的婆媳危机。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分为四种类型:以翠翠为代表的湘西青春少女,以萧萧、三翠为代表的童养媳,以黑猫为代表的寡妇,以柏子为代表的妓女,她们身上体现出的生命力、劳动的力、情爱的力是沈从文所挖掘的所弘扬的湘西世界的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天上的"月亮"会和人世间的这些情结联系,认为"月亮和母性"、"月亮与团圆"的内在联系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必然的心理定势,在这种心理因素作用的暗示下,"月亮"话语缠绕着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3.
《夹边沟记事》以其纪实性和非虚构性特征成功实现了对历史真实的逼近,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世纪中国小说叙事范式的转型。本论文以《夹边沟记事》为研究支点,以"非虚构"作为切入点,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非虚构"性特征,辨析其与"纪实"之间的异同。且从文学生产体系、知识生产机制观察新世纪小说叙事立场与文学旨归的位移;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发现文学历史叙事的新理念、新方法;从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型中,探索背后的小历史观之于文学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符际互补理论为理论框架,选取中国本土儿童绘本《团圆》为研究语料,研究中国本土儿童绘本中的语言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是如何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来构建概念意义,实现中国传统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寻根文学"的典型文本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分析了"寻根文学"在表达方式上的悖论与反讽现象,指出其以世俗的价值观念表现超越世俗的文化意识和哲学意识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叮叮咚咚     
胡琪琪 《阅读》2009,(7):39-39
今天.我读完了俄国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 《童年》真实地记录了高尔基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岁月。小高尔基在那里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呕的丑事:舅舅们为了家产争吵斗殴,愚弄弱者,毒打儿童……但在这样一个恶劣环境之下.他又受到了外祖母那无微不至的疼爱。外祖母讲的故事熏陶着小高尔基,这使他从心底发出了对文学的无比渴望。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语言文字的载体。文学与语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借助文学学习语言,是人们在外语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有许多人尚未认识到英美文学的重要性。文章分析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就如何利用英美文学进行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期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年意     
冯骥才 《阅读》2016,(Z3):16-17
文章是围绕"年意"展开叙述的,通过"喝腊八粥、购置新衣、装点房舍、筹办年货、点爆竹、大年夜团圆"等民俗民风的描写,说明了年意是一种热烈的情绪,是人们心中美好的祈愿,是一种过年的生活传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福。  相似文献   

19.
文学产业化在今天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文学产业化的出现是我们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文学艺术,把文学艺术创作看作一种生产形态,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是文学在社会"场域"中的生存选择,是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有效融合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产业化是文学在多元化背景下的一种生存实现,是文学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品,其特征主要在它反映对象的形式。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依据应注重从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主要是文学文本在语言运用上的相似性。文学体裁是由文学文本语言运用的相似性进而影响其结构模式和形象塑造的类似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从文学体裁的语言运用特征即可看到文学文本的语言自身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文学体裁的四分法,即注重从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来分类,具体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含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本文对这四种不同形态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运用上的特征进行探索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