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意图在连接着媒介资本逻辑与粉丝自我呈现双重动力的网络空间中,探究"他建"与"自建"相结合的粉丝媒介形象呈现现状,并对粉丝形象的形成进行思考。研究发现,"他建"粉丝形象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博弈的结果,粉丝"自建"形象则以流动性的行为逻辑为特征,并由于话语体系差异、受"他建"形象牵制等问题固化了原有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2.
黎皛 《今传媒》2012,(3):26-28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电视蓬勃发展的中国,任何形象的建构离不开媒介传播。而在关于"艾滋病"的宣传报道中,大众媒体运用日常的传播将现实的事物转换成媒介形象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媒体暴力是应当关注与探讨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为全球最有领导力的强权国家之一,美国的总统大选活动也成为了全球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使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也成为美国大选活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候选人可以使用媒体传播,对大众进行社会现实的建构,影响着美国大众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本文将从媒介技术与政治权利的关系、媒介建构人们的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来认识美国大选中媒介形象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媒介现实来源于社会现实,却不等同于社会现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意指媒介建构的现实不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出现的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也都证实,媒介对于客观世界的呈现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梵.迪克将话  相似文献   

5.
夏宝君 《东南传播》2021,(1):147-150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碰撞,女性的力量在这一时期空前强大。大众媒体通过对现实世界的重构,成为性别建构的重要场所和领域。本研究基于建构论的视角,对《广州民国日报》的广告图文进行研究,试图探寻其如何通过广告中所呈现的女性的身体、活动交往空间、生活场景、生活方式等话语空间,建构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性别角色与身份变革、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大众媒介使用自己的话语视角和传播目标对农民工进行报道,从而建构了农民工的拟态现实,这种拟态现实带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但农民工的现实与大众媒介之间的拟态报道,使得农民工群体被设置为隔离的报道地位。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7.
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之下,一些流浪乞讨人员进入城市谋生。一方面,流浪乞讨人员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权益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在媒体和公共话语空间上所呈现的这一人群却与欺骗、投机等负面标签联系在一起。本文以《新京报》为例,分析大众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媒介形象的建构,探讨其媒介形象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报道为样本,通过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认为大众媒介对于报道大学生村官存有框架,大众媒介正选择性地呈现着大学生村官,并对受众进行着倾向鲜明的舆论引导。进而以文本分析素材为基础,对"媒介框架"下大学生村官形象的"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差异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郑宇 《今传媒》2013,(11):20-22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在各个方面与传统的农民工有着很大差别。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其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评价与主观印象。本文运用量化统计法,并将数据进行编码后,输入 SPSS 软件对该群体报道的有效样本月份分布、报道篇幅、话语类型、话语主题、消息来源、报道涉及对象类型、话语立场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描摹出大众媒体关于该群体的报道图景,并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的形象与成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新闻中心新闻、财经两个频道六年间(2009-2014)有关“蚁族”群体的报道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旨在探究大众媒介对该群体的建构方式并比较不同媒介的报道。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党媒和市场化媒体在蚁族形象的建构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无论是对“蚁族”群体的关注深度还是对“蚁族”个体的呈现程度,二者均明显不足。大众媒介的建构方式,对蚁族问题的顺利解决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增强现实媒介在出版应用中的逐步深入,它对传统出版的颠覆性影响已初显端倪.本文以媒介进化理论为基础,全面考证增强现实媒介的历史进化过程,提出增强现实媒介对出版内容实现了共同创造、融媒体表达和跨空间呈现的表现方式,这种改变必然赋予出版新的内涵和生命.  相似文献   

12.
祝培茜 《东南传播》2021,(3):113-115
偶像与粉丝之间的交往关系一直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在"准社会交往"视角下学界更多偏向于对于青少年狂热追星的病态心理探究,而基于此视角探寻明星媒介形象传播的文章较少.本文选用更具特色的养成系偶像TFBOYS为研究对象,发现粉丝与偶像的"准社会交往"关系为促进明星的媒介形象建构做出了贡献.在粉丝团"养成"满足感的不断提升过程中,起到了支持、维护、保障偶像形象的作用,也为偶像的未来塑造之路提供了新的介入力量.  相似文献   

13.
沈鲁  乔羽 《中国编辑》2023,(4):92-96
“智能+社交”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形态,以泛在化的态势浸入大众现实生活,凸显出多元化的媒介景观特质。人们利用智能技术制作影像争夺流量,关注自我形象的视觉呈现,同时也沉浸在由平台制造的虚幻景观中。随着技术的演变升级,沉浸式虚拟社交体验将进一步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建构出更为深度化的景观世界。然而,隐藏其中的传播范式偏向与媒介伦理风险,正在逐步导致社交生态环境出现失衡的危机。面对智能技术隐性力量的冲击,我们应在警惕反思后积极建构出以人为本、技术向善的治理体系与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4.
侯微 《今传媒》2016,(4):49-51
本文是对网络媒体中芙蓉姐姐形象进行分析,追溯了2005~2015十年间大众媒介与芙蓉姐姐共同演绎的历史.文章选取芙蓉姐姐成名史的三大焦点时刻:走红、转型和征婚,分析了每个焦点时刻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立场与倾向、芙蓉姐姐通过自媒体进行自我呈现的方式与特点;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互动调整、芙蓉姐姐与网民的权力转换,以及芙蓉形象的建构与重构;最后透过一个经典红人的沉浮,反思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6):49-53
在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中,媒介总是参与其中并成为建构不同类型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当前媒介理论的发展为建构共同体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将共同体视为基于不同物质属性媒介的连接之物,媒介的物质属性与共同体形态的关系成为考察的对象。共同体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逐渐向全球一体、互联互通的方向发展,超越想象层面,形成现实连接。超国家、超民族、超文化是构建人类统一共同体理论必须考虑的前提与特征。因此,基于元媒介则可能建构出一种全球经验的共同体理论:全球一体的元媒介连接、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即一体多元的新的全人类共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16.
黄子婷 《东南传播》2023,(10):14-18
在新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中,体育明星作为竞技场上的英雄形象,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体育媒体的报道、运动员的自我呈现与粉丝的参与协同塑造了体育明星的媒介形象。体育明星的行为与其象征的符号价值的协同度,成为了其媒介形象是否保持正面的决定性因素,对运动员自身的竞技体育事业、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体育粉丝的三观塑造以至中国体育形象产生影响。体育明星需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有清晰的认知,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管理者亦应加强舆论引导与管理,促进体育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范海诚 《今传媒》2011,(6):23-25
"媒介环境",也称"拟态环境"、"虚拟环境"、"信息环境",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物",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在现今社会,这种媒介拟态环境更多是由大众媒体建构起来的,了解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选择的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理解媒介现实的两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究竟还能不能客观再现社会现实的事实真相?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媒介现实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国内新闻传播理论对于媒介现实的各种看法,本文试图整理出一个有助于理解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相对清晰的理论图谱.本文将首先尝试勾勒出理解媒介现实的两种范式.即实在论和建构论.并描绘出各自的理论基础、特点和边界,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社会建构理论对于理解媒介现实和新闻生产过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宁博 《今传媒》2024,(3):38-42
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在公众面前展现出来的形象更多是媒介对其刻画和建构后的结果。媒介对运动员形象进行全方位建构所产生的效果,除了宣传运动员之外,还能够为媒介宣传赋予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在广东工业大学男篮夺冠CUBAL的背景下,各家媒体纷纷利用自身优势建构其媒介形象,并从符号化、情绪化、标杆化三个框架出发,最大程度地发掘其传播价值,产生了良好的建构效果。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男篮为研究对象,从媒体分类视角和受众传播理论两个方面分析其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在此建构过程中媒介建构方式与以往相比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20.
建构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记忆对推动沿线地方发展具有现实的需要与广阔的空间。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地方具有通过地方历史、地方媒体、地方认同三个层面来建构文化记忆的可能。其中,地方历史可分为基于历时性的记忆衔接、基于共时性的记忆选择、基于物理性的记忆场所三个维度,地方媒体包括地方新型主流媒体、地方自媒体和其他媒介形式等三种类型,地方认同的效果考察主要关注文化记忆的媒介内容感知以及媒介内容的差异化呈现。此外,记忆建构的行政因素作为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毫无疑问会进入地方的文化记忆建构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