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学习型社会建设根本在于机制建设。明确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动力源,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流动、产业变化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对立统一为逻辑起点,揭示政府推动力、市场运作力、社会参与力、教育支撑力、社会民众主体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机制合力;建构以行政为机制基础、市场为机制杠杆、计划为机制骨架、实施为机制程序、监督为机制手段、激励约束为机制措施的一体化动力机制体系。把创新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建构的灵魂,不断健全创新教育体系"适应新科技革命时代"、教育方式"适应知识进步和教育民主"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精神动力机制本质上是指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所具有的全部活动方式及其运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反映了各种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的精神因素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行方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精神动力机制的良性运行,有助于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有助于解决"为谁建设,为什么建设"的问题,有助于贯彻科学发展的理念。同时,该精神动力机制的运行,必须正确处理黑龙江人的发展需要与利益满足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公民个人三大主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方泽强 《职教论坛》2023,(10):16-23
我国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目标,技能型社会是指技能在职业选择和社会分层中起重要作用,技能和技能人才形成了系统的制度建构且得到政府和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形态。从历史上看,我国是学历型社会而非技能型社会;从现实中看,技能型社会是对学历型社会的补充而非取代。两种社会形态协调发展,但学历型社会仍占优势地位。建设技能型社会,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和社会是相关主体,承担相应角色和职能,缺一不可,切勿畸重畸轻。在建设技能型社会背景下,提高职业教育的实质地位、推动办学体制机制新突破、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  相似文献   

4.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技能型社会具有经济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多重内涵,同时也具有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多重维度和结构。就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而言,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制度供给不足、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灵活用工模式过度扩张及技能型劳动者融入城市障碍等困境依然存在。因此,立足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多重内涵和维度,需要从教育和培训资源整合、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技能型劳动者保障体系及技能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5.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其对产业转型升级、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技能型社会建设存在重视技能的社会环境还没形成、技能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教育体系发展不均衡、企业行业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不充分、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机制尚不完善等主要问题。为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重视技能的社会氛围;优化职业教育发展,增强技能供给的实效性;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市场化为导向,增强职业技能精准匹配度。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创造的实际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和重要推动力量,各种有效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经历了"社会创造结构论—社会创造主体论—社会创造功能论"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7.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技能型社会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本质上具有技能性、构建方式具有开放性与合作性、辐射范围具有全民性与终身性等特征。以价值取向、实践取向和质量取向三个维度展现技能型社会建设标准,以明确技能型社会建设方向。并通过技能文化氛围的建设、社会主体的相互合作与职教一体化的发展,探索技能型社会建设路径,推动技能型社会的建成。  相似文献   

8.
技能型社会是一种具有技能全员性、结构进阶性、文化相容性、制度保障性特征的新型社会形态。我国正在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但面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不顺、“学而优则仕”观念依然牢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亟待提升等现实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工匠文化氛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功能发挥深刻影响着技能型社会建设成效及价值目标的实现。技能型社会作为一个演化生成的社会化概念,具有深刻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意蕴。职业教育应积极响应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张和要求,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传播、技能传承、服务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和显著功能,以政策引领,夯实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基础;从文化发力,营造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环境氛围;以资源托底,保障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0.
技能型社会是大众通过技能媒介建立联系并主动开展技能学习、使用、传播等一系列行为的社会常态。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是技能型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四部分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发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协同效应。作为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历史必然和顺应发展的全新命题,技能型社会同职业教育具有天然耦合性,它既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综合体现,也是凝聚职教战线合力的重要抓手。构建技能型社会要坚持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以职教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具体路径包括加强环境培植,维系技能型社会稳定状态;加强体系建设,服务技能型社会人才培养;加强资源倾斜,保障技能型社会群体权益。  相似文献   

11.
技能社会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教育和社会革新理念。技能社会是以技能为本质与核心,以技能形成体系为重要载体,以技能共同体为建设逻辑的社会。在技能社会的建设中,应基于不同的技能形成体系,构建适应区域差异、产业差异、企业技术创新差异的多样化技能社会。在技能社会的建设中,以技能为核心的价值共同体是技能社会建设的目标指向,以共赢为根本的利益共同体是技能社会建设的实践要求,以主体共在均衡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是技能社会建设的结构承当。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建构技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即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投资型国家理论,促进经济增长需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消极福利制度转向积极救助则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诠释了技能型社会的涵义,它是一种倡导促进技能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的社会发展理念,通过技能形成制度集合覆盖全体劳动力、贯穿全生命周期、囊括全产业链。界定了技能型社会的功能,它能够促进一个经济体实现技能均衡模式转变,形成贫困治理的自动稳定器。论述了技能型社会的核心制度,即基于“三全”特征,设计学历框架与资历框架接续的“两历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条件。源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动力机制依次表现为:公平机制、效率机制与和谐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机制演进历程就是逐步趋近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必须坚持国家权力在纠纷解决领域中有进有退;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大力支持和引导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健康发展;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村生态文化,需要根据我国农村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现实状况,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建设合理有效的发展动力机制。当前,重点要发展好农村生态物质文化、农村生态制度文化和农村生态精神文化,同时还应整合来自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各种力量,构建并运用好导向机制、驱动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发展手段,形成对农村生态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来自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以及积极参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对城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城镇化动力机制存在主体不明确以及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应该从个人、政府、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四方面完善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培养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农民是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以烟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探讨其在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农民培训和区域农业推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主要经验和成效,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这有传统体制和发展模式累积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由于在实践中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实际上是由来自本体性主体、实践主体和接受主体三个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三个方面的分力根源于各自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体系中,达到三个方面利益的统一,进而形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动力,必须依赖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与中国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特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现代化社会的普适性特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