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瑰宝,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戏曲声乐理论经过历代艺术家、理论家的美化,使其得到更加久远的历史继承,尤其是它在“咬字发音”、“吐字行腔”等方面的技巧和“气息运用”、“韵味风格”等方面的把握上,都是我们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要学习继承和借鉴的。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与民族声乐的演唱虽有差异,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秦腔是宁夏南部山区农民最喜爱的地方戏,但其发展尚未得到当地学界、文化界的高度重视。结合历史上戏曲发展的轨迹、当代地方戏发展的经验,针对宁南山区秦腔发展的现状,应当通过培养年轻观众,排演贴近山区农民生活的小戏,突显地方特色,细化秦腔在宁南的研究等措施,推动秦腔在宁南山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腔>获奖,意义重大.不仅是贾平凹个人的荣耀和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是陕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一方面继承了"陕军东征"的辉煌,鼓舞了陕军的士气,展示了陕西第二代作家不凡的写作实力.<秦腔>获奖,不仅使有"三驾马车"称谓的陕西第二代作家了无遗憾,实至名归,也为正在成长中的第三代作家做出了示范.另一方面<秦腔>获奖,是由文学终成为文学问题、文学的发展应尽量与周围的非文学因素(场域)保持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生态协调的规律决定的.是国家对多年以来坚持写作,不屈不挠、始终把文学当事业干、永不歇息的作家创作劳作精神的高度认可.同时,一定意义上讲,<秦腔>获奖也是文学民间文化批评转向的胜利成果.<秦腔>获奖,必将掀起又一轮陕西文学阅读、研究尤其是贾平凹研究的热潮,对陕西文学文化和西部文学文化品牌的发展传播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秦腔》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靠语言来表现。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贾平凹在继承方言土语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语言,采用乡土化的写作,将文言、口语、方言、现代汉语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腔》个性化、民族化的语言特色,展示了作家在语言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形式内容的陈旧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农村文化工作有力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站在时代高度,更加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坚持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加大引导与扶持,投入与推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思想阵地,满足和丰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要搞好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在认识上要达到十五大的水平和高度,在内容上要把握其内在的联系性。一、在认识上要达到十五大的水平和高度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搞好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在认识上就要达到…  相似文献   

7.
邵逸夫是浙江商人杰出代表之一,他不仅是香港娱乐大亨,更是慈善大家。其认识财富、获取财富、处理财富所蕴含的财富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认识财富方面,他将企业家定位为慈善家;在获取财富方面,他注重财富来源于民众,并把财富回馈民众;在分配财富方面,变狭隘的家族继承为广义的社会服务,散财积教,将自己的财富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弘扬邵逸夫先生的财富伦理需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加强高校校园化建设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当前我国高校校园化建设中还存在认识片面、重视不够、层次低下、管理松散、过于功利与封闭和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试从坚持全面认识原则、社会主义方向原则、开放选择继承原则、培养创新能力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实践原则等几方面,对建设高校校的园化加经论述。  相似文献   

9.
看戏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其种类繁多,像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等,都十分有名。我接触最多的,则是陕西的秦腔。 刚来西安,接触到秦腔时,我不免有些厌恶。每次走在大街上,听到有人唱秦腔时,心里总会想:"这秦腔有什么好听的?唱起来非要这么大的声音,能把人吵死"。但是后来,一个有趣的经历让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营经济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而复杂的问题。毛泽东在民营经济问题上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误和曲折。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民营经济思想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在如何认识民营经济、如何利用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极富创见的见解,既纠正了毛泽东民营经济思想中的失误方面,又继承和发展了其正确的方面,从而使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和政策更加科学化,有力地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伦理文化范式,强调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是有机的统一;“生生不息”作为生态文明的动力基础,则申明了生命大化流衍的功用和繁衍不已的生机;“天地人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预警机制,则在文化上为引导现代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价值论导向.虽然上述观点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扬弃,传统生态观就能在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2.
歌剧《伤逝》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此剧不仅树起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创新里程碑,还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是歌剧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三首咏叹调,即爱情三部曲。其音乐的表现形式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手法,结合二三十年代艺术歌剧的特点和时代背景,运用合唱、领唱、二重唱、四重唱、重唱与合唱相融合等歌剧演唱形式,增进了歌剧本身的抒情性和戏剧性。  相似文献   

13.
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笔者认为,三门峡地区之所以能创造出以扬高戏、道情皮影戏、蒲剧、眉户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瑰宝——民间传统戏曲,这离不开使其生存发展的良好民间文化生态空间。探究能使其良好生存和发展的民间文化生态空间,揭示三门峡地区传统戏曲产生和传承与其人文的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秦腔最早产生于陕西,是西北人民最喜爱的古老戏曲。三秦父老视秦腔为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同时也借以表达其喜怒哀乐、寄托他们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秦腔在农村生活中所形成的四个公共空间:农贸集市、红白丧喜、自乐班、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从而窥见近代中国内陆农村——陕西关中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桂剧是广西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桂剧的传承教育模式经历了从科班到现代艺术职业教育的转变。1941年,欧阳予倩在桂林主持创办的以教练桂戏为宗旨的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之戏剧学校,第一次将桂剧教育纳入现代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戏曲学校(今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艺术学校等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成为培养桂剧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于保护传承桂剧,既要培养年轻一代的优秀演员,还要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需要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将这一富含地域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大量证据表明,秦与山东诸国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歧视现象。山东诸国对秦的歧视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秦在统一之前,对来自山东诸国的移民实行了歧视性的政策;秦统一以后,同样对原山东六国人实行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徭役制度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文化的差异、国力的盛衰变化、国家间利益的根本冲突是造成不同时期双方相互歧视的主要原因;而秦朝兼并征服式的统一模式则是秦统一以后对原山东六国人实行歧视性政策的重要原因。这种相互歧视阻碍了秦统一战争的进程,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也使秦末人民的反秦斗争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繁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古老剧种———秦腔,在其悠久绵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作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为了使其走出低谷,焕发生机,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8.
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人才供需现状令学界和业界堪忧,主要原因在于旅游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分析了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对学者提出的解决措施,如实习、提高师资水平、"订单式"模式和"工学交替"模式等,进行了冷静的思考,认为这些措施本身还有问题需要深思。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