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刑事政策,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必须正确认识和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完善和统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标准,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与量刑情节适用的关系,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正确适用量刑情节,是司法实践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系统地探讨,以引起审判人员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视,树立政策意识,正确理解和发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背后的蕴涵,将有利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有效构建及其保护和保障双重功能的实现,同时促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我国现行假释制度存在的不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对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阐释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新视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完善和扩大我国假释的适用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对此,我们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准确定位,正确解读其深刻内涵,充分理解其内容和精神实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观念层面要充分发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巨大作用,转变观念是前提;在立法层面应调整完善刑罚结构,扩大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在司法层面应实行刑事和解制度,大力推行社区矫正,完善假释制度,以加快我国刑事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保安处分制度中国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客观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保安处分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借鉴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研究成果和立法经验,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立法应该包括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总则包括保安处分的种类、适用的前提条件、适用原则、程序性规定等;分则应规定各种具体措施,列于总则之后。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司法基本政策,对刑事法治的发展和司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严打”政策相比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执行主体、对象和手段方面都发生了转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发点是有效率、有效益地防止犯罪;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原则;得以实现的具体原则是比例原则。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以人权保障为政策界限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表现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和刑事法的刑事政策化。  相似文献   

7.
围绕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内涵、价值及原则等本体问题,介绍、评析了不同的观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定位为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质内涵在于“济”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本质价值是和谐;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过程中应当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罪行法定原则和注重效果原则。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宽严相济适用的对象与刑法性质一致,其基本立场体现了我国刑法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的倾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律适用,表面上是刑事法律适用的严与宽,实质上则是司法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司法良知的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法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的功能中更加注重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充分反映了该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和西方国家均不乏宽严相济的思想和规定,刑事政策变迁及适用离不开当时的客观环境。现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发展轨迹最终将体现在刑事立法的相关规定上,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相关规定的修改。具体地,在刑法上应将宽严相济写入刑法总则、缩小死刑适用范围等,在刑事诉讼法上应规定沉默权、规定刑事和解制度等;在未成年犯罪刑罚立法上应对未成年犯限制或者禁止某些刑种的适用,建立未成年犯缓刑制度,取消未成年犯罪记录等。  相似文献   

1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贯穿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的全过程,对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仅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罚适用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在《刑法》条文中的具体体现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宽严相济”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刑事政策,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就是要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实行区别对待,坚持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区别对待、注重效果。在立法上,应当在限制死刑、完善自由刑等刑罚体系方面作修改。  相似文献   

12.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在维护社会治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基本刑事政策,其实质就是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做到既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又减少社会对抗,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对司法实践和执法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刑事简易程序密切相关。以新的视角来审视,简易程序在制度设计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刑事简易制度,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这对于有效预防控制犯罪、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对盗窃“数额较大”同时具备一定条件的盗窃行为不予处罚的规定,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相反,《解释》关于盗窃数额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要求而具有一定情形的行为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不仅不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且严重违背罪刑法定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宽严相济不仅是指导刑事司法的政策,也应当是指导整个犯罪预防与治理工作的政策。处理未成年人犯罪要讲究"宽",主要是指惩罚的量应当相对轻;处理未成年人犯罪要追求"严",应当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要采取严密防范的策略,而非严厉打击。为此,警察应当提前介入学校欺凌现象、家庭暴力现象、不良少年群体,同时改革收容教养制度,大力发展工读学校教育,并将收容教育制度重塑为工读学校的强制入学教育制度。在处理过程中,要注重恢复性司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长期以来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缺乏统一的适用标准,依赖于司法人员的主观裁量,使得该政策的适用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执法不统一,无形中影响了该政策整体运用的效果。宽严相济下的司法实务应高度重视现实法治环境,从现行的法律政策和法律规范出发,以社会功能的修复效果为评价这一政策落实状况的基准。  相似文献   

17.
宽容是协调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和法律准则。现代刑法必备宽容之维源于法治社会中必须充分保障和尊重被告人人权和人性的要求,毕竟被告人实施犯罪除了自身主因之外,还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被害人因素的作用。刑法的宽容理念已经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指导下,以刑事和解的方式践行,这种新型方式通过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真诚协商达成谅解以恢复和睦关系,而且这种宽容理念在《刑法修正案(八)》许多条文中又得到进一步确认,愈发凸显我国刑法深厚的宽容底蕴。  相似文献   

18.
李坤 《云南电大学报》2012,14(1):62-66,72
量刑是国家刑罚权实现的重要阶段,在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量刑公正是刑事司法公正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刑事正义的最集中的体现,对于刑事司法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量刑公正取决于多种因素:在个案量刑过程中应注意坚持量刑的均衡化,实现罪责刑相适应;认真考量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实现量刑的个别化;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主题;审慎判断和对待民意,提升量刑活动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在刑事审判工作中,要对未成年人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注意区分犯罪类型,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应注重评估人身危险性,做到宽以济严、严以济宽;应认真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宽严有据、罚当其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